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3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1089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310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51.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以及潜在分布区,对于制定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 032种(隶属于129科315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利用前5%丰富度算法识别其热点地区,并与自然保护区叠加评估其保护成效、确定保护空缺,进而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四川中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与海南。(2)热点网格的保护成效分析表明,171个(85.50%)热点网格得到了有效保护(含80.50%的物种),29个(14.50%)热点网格未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含51.20%物种)。(3)通过比较当前与未来气候变化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发现未来潜在分布区将向西藏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以及福建南部等地扩张,而向环四川盆地、云南南部和贵州南部等地缩减。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影响。基于该研究所确定的热点网格、保护成效以及潜在分布区的分析结果,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2.
项目实施13年。收集、保护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黍稷种质;对国家长期库黍稷种质进行了繁殖更新与补充鉴定;研究制定了黍稷种质资源繁种更新与鉴定评价技术规范;为国家长期种质库提供了黍稷新的种质资源、数据资源;建立国家黍稷种质中期保存库;评价创新了一批黍稷种质资源,为生产、育种、加工提供了优异种质(品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3.
为了加强海南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利用,2002—2013年对海南省18市(县)野生稻资源进行野外调查、资源收集和原、异位保护。初步查明,目前在全省15个市(县)发现154个野生稻自然居群,其中普通野生稻136个、疣粒野生稻11个、药用野生稻7个。收集到野生稻居群87个,其中普通野生稻80个、疣粒野生稻4个、药用野生稻3个,总共2900余份野生稻种茎,经繁殖和编目后妥善保存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的热带野生稻异位保存圃中,并参照农业行业标准-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设技术规范,分别在文昌、琼海、儋州、万宁、陵水和保亭等县(市)建立了6个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其中普通野生稻4个,疣粒野生稻1个,药用野生稻1个。根据调查结果,对海南野生稻濒危状况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海南野生稻保护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4.
在最新研究发现的系统性血管保护的优化治疗策略表明,血管损伤机制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肾病及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发病机理相关。胰岛素抵抗机制在血管损伤方面主要表现为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系统性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及时诊断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治疗方面不仅仅是改善现有疾病状况,也应注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这些努力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和死亡率。PAD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和血管重建,以及运动疗法。经典治疗药物包括血管舒张剂,如贝前列素和抗血小板药物。值得注意的是,贝前列素除血管舒张活性外还有几个其他治疗作用,包括保护血管内皮、抗血小板和抗炎作用。最近的前期临床研究表明,贝前列素不仅通过其舒张血管活性改善四肢缺血,同时改善了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的胰岛素抵抗。贝列前素的应用,在早期疾病阶段维持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发挥其系统性血管保护作用。这样,贝列前素最终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可能增加PAD患者的寿命。  相似文献   
155.
<正>高原不仅有雄伟的雪山,纵横交错的河流,广阔的草场,还有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高原湿地。在这里,不论是河流谷地,湖泊洼地,还是山麓平原,都有斑斓夺目的湿地景观。湿地已成为高原重要的生态系统。高原湿地是指分布在高原(主要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蒙新高原)上的所有湿地类型,同高海拔或高山湿地不同。我国高原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而独特,主要4大类湿地类型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高原地区多样的湿地类型,得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究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质1(TRF1)、TRF2和端粒保护蛋白(POT1)基因mRNA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46例PCa患者肿瘤中心组织(中心组织组)和35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BPH组织(BPH组织组),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采用定量PCR测定TRF1、TRF2和POT1在中心组织组和BPH组织基因mRNA的表达,采用基因mRNA所得CT值与β-actin mRNA所得CT值之差(△CT值)表示,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中心组织组TRF1的△CT值高于BPH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9,P=0.001);TRF2的△CT值分别为8.49(5.75,10.21)和8.16(6.28,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19,P=0.086);中心组织组POT1的△CT值高于BPH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8,P=0.000)。结论:TRF1和POT1在PCa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升高,说明TRF1和POT1的高表达可能与PCa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TRF2在PCa肿瘤中心组织和BPH组织中的表达没有表现出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7.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PD发病率逐年增高,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PD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目前病因仍未明确,疾病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钙超载、铁离子的堆积、免疫炎症等均与氧化应激有关,能造成氧化性损伤,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在促进PD疾病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备受关注,抗氧化治疗在某种程度上为PD的治疗指出新的方向。本文就氧化应激引起DA神经元变性缺失的机制及抗氧化药物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8.
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不则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分组治疗,从而验证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高胆固醇血症的降脂疗效,实验结果显示较高剂量(60mg/日)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具有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法莫替丁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出血率为5%,对照组为2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3例,死因均与上消化道出血无相关性。对照组死亡6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3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预防不佳,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效果理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死率,相关研究还需扩大样本确定。  相似文献   
160.
通过对盆栽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幼苗浇灌Cu SO4溶液实验,研究外施Cu2+对穿心莲幼苗的生理特性和药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施Cu2+对穿心莲幼苗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和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当Cu SO4溶液浓度超过6.25 mmol/L时,Cu2+能显著抑制穿心莲幼苗株高、叶长、叶宽的增长,且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和Cu2+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穿心莲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随Cu2+浓度增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当Cu SO4溶液浓度达到12.5 mmol/L且胁迫20 d和30 d时,叶片中SOD活性达到对照组的168.3%和171.18%;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随Cu2+浓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外施Cu SO4溶液浓度大于1.25 mmol/L时,与对照相比,穿心莲药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外施Cu SO4溶液浓度高于6.25 mmol/L时,能显著影响穿心莲幼苗的生理特性和有效成分含量,从而降低穿心莲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