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建立了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分离植物单个染色体的方法。以黑麦(Secale cereale L.)为材料,以其标准染色体组型图为依据,识别出黑麦含抗病基因的1R染色体。经显微操作,将单条1R染色体放入Ep-pendorf管中。研究表明,用α-溴奈饱和液对细胞进行预处理,可快速鉴别出黑麦1R染色体。采用去壁低渗制片技术,可明显地改善显微分离单染色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82.
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 X—114提取两歧双歧杆菌的脂磷壁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利用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 X-114提取两歧双歧杆菌细胞壁的脂磷壁酸(LTA),DEAE-Sephacel阴离子层垢后,Triton X-114与LTA分开为两个峰,收集LTA洗脱峰,经紫外扫描、化学组分分析证实提取的LTA无明显蛋白质、核酸污染。被动血球凝集试验结果显示,LTA能自主粘附绵羊红血球,并能同抗LTA抗体或抗两歧双歧杆菌抗体结合而使血球凝集。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分离细胞壁LT  相似文献   
83.
向日葵螟是取食向日葵花盘及籽粒最为猖獗的一种害虫,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文综述了向日葵对两种向日葵螟(欧洲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和美洲葵螟Homoeosoma electellum Hulst)抗虫性的研究进展,从向日葵的花药腺毛、瘦果性状、次生化合物(黑色素、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花粉萃取物)等方面概括了向日葵和向日葵螟的互作关系,阐述了向日葵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对向日葵螟抗虫性的作用,初步说明了向日葵对向日葵螟抗虫性的物理生化机制,并对未来在抗虫育种工作的启示及可能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4.
对OguCMS×Ad一6(F4)的TCF2代进行了花药离体培养。目的是诱导单倍体植株和纯合的二倍体植株。采集含单核靠边期的花芽,一部分放在4℃条件下黑暗贮存5d,一部分直接解剖培养。探讨了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5d的4℃低温预处理的花芽,再经过33℃,2d和30℃,6d的培养后花药出愈率明显高于其他条件。另外以B5作为基本培养基附加10%或8%的蔗糖以及0.5mg/L 2,4-D、O 2m/LBA和0.2mg/LNAA对诱导花药出愈有促进作用,在附加5m/L BA和3%蔗糖的MS培养基上,诱导形成了丛生芽。  相似文献   
85.
(竹蜓)类Protriticites旋壁构造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Ting类Protriticites的旋壁构造,重点研究了透明层,蜂巢层的超微构造特征,并分别与Fusulinella和Triticites旋壁中的类似构造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rotriticites内部壳圈的透明层与Fusulinella相似,但整体发育状况较差,并以Triticites为代表的典型的蜂巢层相比,组成Protriticites外部壳圈旋壁峰巢构造的方解石  相似文献   
86.
香菇菌丝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廖汉泉  邱景芸  吴月嫦 《遗传》1990,12(6):8-11
在25-26℃下培养5-6天的菌丝体,以0.8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用1.5%溶璧酶液酶解1.5-2小时,所得原生质体的产量较高,最高可达4×107个/ml以上。上述条件分离的原生质体,再生率也较高。原生质体再生的温度以26℃为最佳。不同的再生培养基明显地影响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麸皮浸出液可显著提高香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其中,以添加5% 麸皮浸出液的效果最好。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集中,香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再生是不同步的。一般要培养20小时以后才能见到出芽,而且原生质体的再生形式也是多种所样的。  相似文献   
87.
蓝藻—螺旋藻(Spirulina)作为大规模工业化培养的对象,以其高的蛋白质含量和合理的氨基酸组成,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生物学工作者的注意,他们对原产于非洲的钝顶螺旋藻(S.platensis)或墨西哥的极大螺旋藻(S.maxima)进行了广泛的研究3-6。笔者在我国广州珠江河畔一个小池塘里发现采集了一种螺旋藻——大螺旋藻(Spirulina major)1,2,进行了分离和单种培养。    相似文献   
88.
89.
白头翁绒毡层为分泌型,发育过程分为:发生-分化,生长-合成和分泌-解体3个阶段。第1阶段,绒毡层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化学特征同造孢组织和花粉母细胞的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大量积累淀粉和形成少量原乌氏体,第2阶段为重要的合成时期;细胞体积膨大,具多倍体双核或畸形核,蛋白质大量合成,淀粉水解;原乌氏体和孢粉素荧光物质大量累积。第3阶段为分泌最活跃时期,裸细胞在妨行分泌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原乌氏体,荧光物质,碳水化合物,或许包括分解胼胝质壁和纤维素壁酶等成分均在裸细胞阶段排出,周绒毡层膜,乌氏体和花粉外壁均属于孢粉素性质的结构,根据周绒毡层膜的外切向位置和结构,初步结论:它可能是绒毡层细胞质膜向着药壁中层一面的残存部分,而膜内表面上的孢粉素纹理则是后来添加的。乌氏体的基本形态为短颈烧瓶状,单个或2-5个组成复合结构,本文对绒毡层,绒毡层膜和乌氏体的功能,及孢粉素的转运和聚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0.
对绵竹(Bambusa intermedia Hsueh et Yi)花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其花序属于无限花序,每个假小穗基部都生有潜伏芽。小花类型为开放型,基本结构包括内、外稃各1枚,浆片3枚,雄蕊6枚,雌蕊1枚,柱头羽毛状三分叉。小花中各结构的发育顺序为外稃→内稃→浆片→雄蕊→雌蕊。小穗中小花的发育顺序是由基部向顶部。子房1室,胚珠倒生,侧膜胎座,双珠被。药壁具4层细胞,有大量的败育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