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将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悬浮培养于含有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0、2.5、5.0、10.0 mg/L)、50 mmol/L混合盐(1NaCl:9Na2SO4:9NaHCO3:1Na2CO3),以及MWCNTs-COOH+混合盐的复合溶液中,10 d后检测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研究MWCNTs-COOH复合盐碱胁迫对水稻幼苗的毒性及生态风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WCNTs-COOH单一组诱导下水稻叶片O2·-和H2O2的产生不明显,而混合盐组和混合盐+MWCNTs-COOH复合组均诱导了O2·-和H2O2产物的大量累积。MWCNTs-COOH与混合盐复合后,加剧了O2·-和H2O2的累积,并有明显的浓度效应。活性氧(ROS)作为信号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各处理组部分抗氧化酶(SOD、CAT、POD、APX)活性的升高;与混合盐组相比,低浓度混合盐+MWCNTs-COOH复合组中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含量呈一定程度的升高;MWCNTs-COOH与混合盐复合后,抑制了叶片中可溶性糖(SS)和脯氨酸(Pro)的合成,致使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上述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升高对缓解水稻叶片氧化损伤、维持正常的光合电子传递及对过剩光能的热耗散是有益的,是水稻幼苗重要的防御机制。本研究表明MWCNTs-COOH单一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水稻叶片的氧化胁迫和应激响应,与混合盐复合后加剧了叶片的氧化胁迫和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影响室间隔收缩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本文旨在探讨心肌带降段及升段收缩率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LVEF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2月在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6例,正常对照组患者39例。所有患者取左心室长轴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收缩率、升段收缩率及降段收缩率。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采用双平面Simpson's法计算。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组患者舒张末期心肌带升段厚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69),收缩末期升段厚度(P=0.014)更薄、升段收缩率(P0.01)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组舒张末期降段厚度(P0.01)更薄、收缩末期降段厚度(P0.01)更薄、降段收缩率(P0.01)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降段收缩率(r~2=0.13,P=0.026)、室间隔增厚率(r~2=0.19,P0.01)呈正相关,与升段收缩率没有相关性(P0.05)。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室间隔增厚率、降段增厚率及升段增厚率无相关性。经过相关分析,筛选出与心肌梗死LVEF的相关因素,进一步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LVEF=48.206+18.914*LVDD(cm)-25.414*LVSD(cm)。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间隔降段收缩率明显受损,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有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估算前壁心肌梗死LVEF。  相似文献   
24.
人源溶菌酶(Human lysozyme,HLZ)是一种糖苷水解酶,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其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业、畜牧业和医疗等领域。如何获得高产量、高活性、高纯度的人源溶菌酶一直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优化人源溶菌酶编码基因密码子,提高其在大肠杆菌中的适应度和表达量;将优化的基因克隆至大肠杆菌表达质粒pET21a,并将其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中诱导表达;利用8 mol/L尿素溶液对包涵体进行溶解变性后,探究一步透析、梯度透析和梯度稀释3种复性方式以及复性液中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对(GSSG/GSH)、精氨酸、甘油等复性物的浓度对重组人源溶菌酶复性的效果,获得最佳的复性方案。研究结果表明:37℃诱导温度下,利用0.5 mmol/L IPTG成功诱导了分子量约为14.7 kD的重组人源溶菌酶的表达,包涵体表达量约为380 mg/L(湿重)。包涵体经一步透析、梯度透析和梯度稀释3种复性方式复性后,测得比活力值分别为147 U/mg、335 U/mg、176 U/mg,表明最佳复性方法为梯度透析复性法。进一步探索了复性液中GSSG/GSH比值、精氨酸浓度、甘油浓度对人源溶菌酶复性效果的影响,表明当复性液中同时添加浓度比为1∶2的GSSG/GSH、4 mmol/L精氨酸和6%甘油时,复性后人源溶菌酶的最佳比活力值为1170 U/mg,显著高于3种复性物均不加时溶菌酶335 U/mg的比活力值,但低于溶菌酶标准品1732 U/mg的比活力值。成功地将人源溶菌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通过包涵体复性体系成功获得高活性重组人源溶菌酶。  相似文献   
25.
该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并描述了兰科单型属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过程,包括花形态解剖特征、8个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特征,为该属复杂的系统亲缘关系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表明:(1)成熟花药有两个药室,每个药室有4个一簇金色的花粉团,被白色花药帽;早期花药原基分化出的一对并列侧生药室,每个药室中央的小孢子囊在极面观方向分化出两条十字交叉的纵向不育隔膜组织,将其沿花药室纵轴方向深切为4个不等大的棒状次生孢子囊,最后发育为4个花粉团。(2)花药成熟时,靠花药开裂处的隔膜组织比近药隔膜组织的降解速度快且彻底,因此每个药室内的4个花粉团在花药开裂处粘合成一簇。(3)发育完好的花药壁共有6~7层,由外到内为表皮、3~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双核绒毡层,符合多层型花药壁的发育模式;花药成熟时,表皮退化,纤维性加厚发生在3~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彻底降解。(4)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同时型胞质分裂产生了正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十字交叉型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四分体继续保持在同一胼胝质内完成了雄配子体发育,形成了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四合花粉两两或松散或紧密排列,构成了粉质花粉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证实、补充并分析了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特征,为该属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索一种投影初始化无限冲激响应(ⅡR)壁滤波器的设计以及其在现场可编辑门阵列(FPGA)平台上的实现.方法:首先,利用矩阵实验室(Matlab)矩阵运算的优势,进行算法的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初步评估该算法的有效性;其次,将算法进行理论上的优化,以使其能满足在硬件上运行的可行性;最后,根据现场可编辑门阵列(FPGA)的结构特点以及该算法的运算特点,提出了一种硬件运算结构来实现该滤波器算法.结果:这种投影初始化无限冲激响应(ⅡR)壁滤波器能充分利用可编辑门阵列(FPGA)并行运算的特点提高运算效率,并能有效的抑制人体内反射回来的杂波信号,提取出了血流的多普勒频移.结论:投影初始化无限冲激响应(ⅡR)壁滤波器在现场可编辑门阵列(FPGA)里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28.
竹类植物因有着较长的开花周期,其生殖生物学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该研究采用石蜡切片与野外观察的方法,对毛竹花药的发育以及花药发育与花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的花药壁结构包括4层细胞:表皮细胞、药室内壁细胞、中层细胞和绒毡层细胞。药室内壁和中层都只有一层细胞,而且细胞形状较扁,花药发育后期药室内壁会逐渐降解,而中层则会完全解体消失。花药壁的发育为单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型,而且只有一层,细胞径向较长,最后也会消失。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方式为连续型。形成的小孢子经一次有丝分裂后逐渐形成成熟花粉粒,大多为二细胞型,很少产生三细胞型。此外,还发现毛竹花药的发育与花序形态变化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野外连续观察和切片发现,随着花序形态的不断发育变化,首先花药开始形成并不断分化,药壁备层也逐渐形成;接着小孢子逐渐成熟,备层也慢慢随之解体、消失;最后花药逐渐开裂并开始散粉。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毛竹和竹类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对毛竹种质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万代兰属的属间界限划定及其亲缘关系重建是兰科分类系统中的难解之谜。该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珍稀濒危植物大花万代兰的一对深裂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的胚胎学特征。结果表明:(1)大花万代兰早期的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药室,每个药室的小孢子囊中央分化出一条在花药成熟时会降解的不育隔膜组织,形成两个不等深裂的花粉团。(2)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5~9层,包括2~6层药室内壁,符合多层型花药壁发育类型;绒毡层细胞为单核,腺质型,在花药成熟时,表皮、中层和绒毡层皆降解,仅留下2~6层纤维性加厚的药室内壁。(3)小孢子母细胞经过连续型胞质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和左右对称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四分体继续保持在同一个胼胝质内,完成有丝分裂形成了2 细胞型的四合花粉;四合花粉两两紧密排列,且由于隔膜组织的降解,最终发育为一对深裂的花粉团。根据现有兰花花药发育资料,分析了大花万代兰花粉团发育的胚胎学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为万代兰属错综复杂的系统分类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0.
以蚕豆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0、2、4、8、16 mg·L~(-1))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OH)与10μmol·L~(-1)镉(Cd)单一和联合作用对蚕豆幼苗根系生长、生理及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MWCNTs-OH处理下,随着MWCNTs-OH浓度(2~8 mg·L~(-1))的增加,蚕豆的根长度增加,且■产生速率增加的同时会伴随着SOD、POD活性升高。(2)单一Cd处理的幼苗根系MDA含量和■产生速率均高于对照,其中■产生速率较对照增加了1.98倍。(3)MWCNTs-OH联合处理诱导了蚕豆根■的产生和MDA含量增加,16 mg·L~(-1) MWCNTs-OH和Cd共同作用对蚕豆幼苗根的损伤最大,会促使部分根尖细胞受损脱落,Cd含量明显下降。研究发现,低浓度MWCNTs-OH可促进蚕豆的根生长,降低Cd的毒性;高浓度MWCNTs-OH(16 mg·L~(-1))和Cd对蚕豆幼苗根的致毒性表现为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