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比较了广东横石水河流域二条相邻的3级溪流大型底栖动物的漂流种类组成及昼夜节律,其中一条溪流受广东大宝山矿外排的酸性矿山废水严重污染,水体pH值仅为3.45且重金属严重超标,而另一条为相邻的清洁溪流.结果表明:清洁溪流中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和种类远比受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溪流丰富.在清洁溪流中共采获漂流底栖动物6 871头,隶属10目52类群,其中水生昆虫的数量和种类占绝对优势 (99.5%).但总漂流密度占优势的类群(相对多度超过5%)不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水生昆虫:七鳃假二翅蜉 (28.5%)、宜兴似动蜉 (13.8%)、短脉纹石蛾(13.2%)、白背锯形蜉(7.5%)、摇蚊科(6.5%) 和肖扁泥甲(5.0%).蜉蝣目种类和数量最多,占全部漂流底栖动物总个体数的65%,其中又以四节蜉科居多,占蜉蝣目总个体数的63%.毛翅目昆虫的数量(18%)仅次于蜉蝣目.大型底栖动物的漂流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漂流主要在夜间进行,未发现有日漂者.漂流密度高峰出现在21:00和2:00,漂流密度分别为(70.3±10.8)和(289.0±124.6) 头·100 m-3.大多数优势种类漂流高峰出现的时段略有不同,但有些优势种类(如摇蚊科和肖扁泥甲)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漂流昼夜差异.在受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溪流中,漂流动物只有1种嗜酸性的多足摇蚊,其漂流活动也在夜间进行,并有3个明显的漂流高峰,分别出现在19:00、0:00和4:00,最高漂流密度仅为(6.7±5.2)头·100m-3.说明酸性矿山废水不仅降低了溪流中漂流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数量,也改变了其漂流模式.  相似文献   
62.
多线染色体是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质丝多次复制但不分开形成的。虽然摇蚊多线染色体早在1881年就已被发现,但由于人们缺乏对其遗传学的了解,并未用它做深入的遗传学研究。随着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研究的深入,多线染色体的斑带及疏松结构再次引起遗传学家的兴趣。摇蚊幼虫个体大、廉价易操作,其唾腺多线染色体明显,故成为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对摇蚊唾腺染色体染色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3.
64.
记述了分布于中国东洋区的拟花托摇蚊属Stempellinella 1新种:裸拟花托摇蚊 Stempellinella depilisa sp.nov.正模♂,福建省上杭县步云山,1993-05-05,王新华采.本种与本属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在于肛节(第9)背板不具有中区长刚毛.同时本种个体小;触角比只有0.47.文中对Cranston等(1989)提出的属级鉴别特征作了修订.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65.
记述采自浙江省西闪岛的三突多足摇蚊亚属1新种:杯状三突多足摇蚊Polypedilum (Tripodura) cypellum sp. nov.。该新种与哈氏三突多足摇蚊P. (T.) harteni Andersen & Mendes, 2010相似,区别于本亚属其它已知种的主要特征是具高脚杯状的上附器。文中提供了雄成虫的翅、前足胫节端部、生殖节、上附器等特征图。  相似文献   
66.
扎氏摇蚊属Zavrelia世界上已有记录共计7种,除了Z.kribiensis Kieffer分布于非洲区,Z.clinovolsella Guo & Wang (2004)分布于东洋区外,本属其它种都分布在全北区.本文记述了分布于中国东洋区的1新种-光裸扎氏摇蚊Z.bragremia sp.nov.正模♂,四川省峨眉山,1986-05-17,王新华采.本种与本属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肛节(第9)背板不具中区长刚毛.文中对Cranston等(1989)提出的属征作了修订.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沙湖41 cm沉积岩芯摇蚊亚化石组合进行分析, 结合210Pb测年、长江中下游摇蚊-总磷转换函数模型、降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方法及武汉市历史资料数据, 定量重建湖泊水体总磷浓度, 揭示了沙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 (1) 1973—1989年, 摇蚊组合以水生植被相关属种Cricotopus sylvestris-type和Dicrotendipes nervosus-type占优势, 揭示湖泊水生植被发育; 这一时期摇蚊重建水体总磷浓度为47—55 μg/L, 沉积物总磷维持在700 mg/kg; (2) 1989—2002年, 沉积物总磷增加近一倍, 与此同时水体总磷逐渐上升到100 μg/L以上, 水生植被相关摇蚊属种相对丰度显著减少, 湖泊由此进入富营养态; (3) 2002年以来, 沉积物总磷持续升高到2000 mg/kg以上, 摇蚊组合以富营养属种Tanypus和Propsilocerus akamusi-type占绝对优势, 水体总磷浓度维持在150 μg/L以上。DCA第一轴解释了摇蚊组合变化的62.1%, 且样品点在DCA第一轴得分与沉积物总磷呈显著负相关, 表明摇蚊组合主要响应于湖泊营养富集过程, 这主要与武汉市城市化发展导致湖泊面积萎缩和入湖污水增加相关。研究表明沙湖水体营养本底值约为50 μg/L, 减少外源营养盐输入是保护沙湖水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8.
以伸展摇蚊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温度、光强对各生命阶段存活率和发育速率、成虫性别比和繁殖力以及种群动态的综合影响。通过F检验不同温度相同光照条件下摇蚊卵、幼虫和蛹的存活率的回归方程和和回归系数,发现了在相同的光强(800 lx或2000 lx)条件下,15—35℃温度范围内,摇蚊幼虫和蛹两种形态存活率与温度之间均呈显著相关,而幼虫期摇蚊的存活率比蛹期更易受温度影响,但是,温度变化并没有显著影响卵的存活率;且15℃和35℃两个极端温度不适合摇蚊的生存和繁育。其次通过正交试验,对在2个温度(15℃和30℃)和2种光强(800 lx和2000 lx)两种因素组合作用下的摇蚊存活率和发育速率进行极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伸展摇蚊种群繁育的最佳条件为25℃,800 lx的结论,且两种因素对于摇蚊成虫的雌雄比影响并不显著,但是温度对三者(存活率、发育速率和雌雄比)的影响远大于光强。最后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关于不同光照和温度下对成虫繁殖力的结果,以及相同光照和温度下不同湿度(45%、65%、85%和95%)对成虫繁殖力的结果,总结出在25—30℃,800 lx光强下伸展摇蚊维持良好生命活力、顺利完成繁殖发育过程,85%—95%的相对湿度可以使羽化成虫保持较高的产卵水平。并根据所观察的种群生殖力资料计算得到相应温度(25℃和30℃)和光照条件(800 lx和2000 lx)组合下的实验种群繁殖特征生命表。结果表明在800 lx光强、25—30℃条件下,摇蚊能维持较高的种群净增殖率(R_0)与内禀增长率(r_m)。综上所述,25℃温度,800 lx光强和85%的湿度的条件更适合伸展摇蚊种群繁育。此结果为建立伸展摇蚊室内繁育的标准化条件及相应的种群发展规律和构建本土摇蚊种的毒性测试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摇蚊幼虫广泛分布于各种类型的水体底部或水生植物间。由于种类多,且多数种类的个体数量大而成为淡水水体中主要的一类动物。摇蚊幼虫是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对维持和促进渔业发展,关系重大。又因其区系组成与环境性能有密切关系,其群落组成和变化能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动情况,已被广泛应用于监测和评价水质。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和日本,对摇蚊科昆虫的研究十分重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截止1986年年底,仅报道176种m。近几年我们对辽宁省各河流及其他类  相似文献   
70.
闫云君  李晓宇 《生态学报》2005,25(12):3127-3132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对汉江流域2级河流--黑竹冲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类的生产力进行为期1周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种杂色特维摇蚊(Tvetenia discoloripes Goetghebuer)和波特真开氏摇蚊(Eukiefferiella potthasti Lehmann)的生活史均为1年1代.杂色特维摇蚊种群现存量在1年中出现1次峰值,波特真开氏摇蚊则出现3次.采用龄期频率法(1nstar-frequency 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分别为杂色特维摇蚊,120.3058g/(m2·a),P/B为10.5;波特真开氏摇蚊,17.7554g/(m2·a),P/B为11.4.两种摇蚊的生产量动态在时间上重叠程度较大,比例相似性系数达0.63,重叠现象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杂色特维摇蚊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真菌和硅藻所占平均比例为95.81%,0.52%和3.67%;对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7.56%,2.38%和10.06%;波特真开氏摇蚊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真菌和硅藻所占比例分别为93.48%,0.68%和5.84%,对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1.71%,2.97%和15.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