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9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31.
跨膜蛋白63A(transmembrane protein 63,TMEM63A)是一种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MSC),在髓鞘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MEM63A于2019年与髓鞘形成低下性脑白质营养不良19型(hypomyelinating leukodystrophy 19,HLD19)相关联,确定为HLD19的致病基因。髓鞘是神经系统中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的兼具营养轴突和加速动作电位传导的结构,髓鞘形成障碍可表现为髓鞘形成低下、髓鞘囊性化和髓鞘变性。髓鞘中脂质含量丰富,不同脂质参与髓鞘形成、修复和胶质细胞与轴突识别等重要过程。TMEM63A变异导致的HLD19为髓鞘形成低下性疾病。TMEM63A变异可引起渗透压改变,细胞上TMEM63A跨膜蛋白受机械刺激产生电流,从而影响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导致髓鞘形成异常;同时,TMEM63A变异也可引起细胞膜脂质的分布异常,影响脂质正常功能,异常的脂质通过参与不同的髓鞘形成环节最终导致了髓鞘形成障碍。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诱导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方法及产生途径,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显微镜下面观察病果形成不同阶段以及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测定不同温度和湿度对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影响;分别用病果和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健康的桑椹,统计其发病率;以不同发病阶段的病椹在PDA、诱导培养基上产生的菌丝和菌核为材料,通过qPCR方法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cAMP途径对于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结果] C.shiraiana在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50%-80%条件下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和病果中的分生孢子形态差异较大;病果中分生孢子悬浮液侵染健康的桑椹,其发病率为37%,而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对桑椹不具有侵染能力;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在马铃薯片上被诱导产生;外源添加的cAMP影响菌丝的形态和分生孢子的形成,但不影响菌核的形成。AC含量在桑椹发病的第2阶段增长迅速,在发病的第3阶段和第4阶段迅速下降,PKA在发病的桑椹中始终没有表达。[结论]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果可通过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分生孢子的形成对cAMP途径中的AC和PKA表达量起负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我们对病原菌侵染桑果所需外界环境条件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C.shiraiana的侵染循环和分生孢子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贵州地区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临床分布和药敏特点,检测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CDC28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 收集贵州地区2所三级甲等医院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菌株,利用BACTECTM FX仪、Phoenix-100仪对菌种进行鉴定,通过基因测序对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各分型菌株进行鉴定;采用ATB FUNGUS 3试剂盒检测菌株体外药物敏感情况;检测血源性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它们的CDC28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共分离鉴定出163株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其中近平滑念珠菌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73.0%、6.1%和20.9%;尿液和血液是分离菌株最多的标本(均为50株);血液途径感染的菌株中,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54.0%、10.0%和36.0%;三种基因型菌株对常见抗真菌药物无明显耐药性;17株临床菌株中,16株(94.1%)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其中2株、4株和10株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一般、弱,CDC28在2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以及3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一般的菌株中表达上调。结论 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以Ⅰ型感染为主,三种基...  相似文献   
34.
死亡相关蛋白(Thanatos-associated proteins,THAP)家族的许多成员已被证实与细胞增殖、凋亡和癌症密切相关,而THAP8的功能尚不清楚.为了探究THAP8在癌症中的表达,对TCGA和Oncomine数据库进行了分析,发现THAP8 mRNA在肺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接着采用荧光定...  相似文献   
35.
黄柄钙皮菌的生活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基物培养、燕麦-琼脂培养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黄柄钙皮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疣突。孢子萌发为裂式,释放1黏变形体。黏变形体行变形运动,在有水的条件下,可转变为游动胞并游动。可观察到1长具极性的鞭毛。合子形成原质团。成熟原质团棕色。原质团类型为显型,具有扇形网络状菌脉。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黄柄钙皮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36.
禺毛茛及其复合体种间亲缘关系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Tamura M.,Okada及廖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禺毛茛复合体(禺毛茛R.cantoniensis 4x,卷喙毛茛R.sileri folius var.silerifolius 2x,长花毛茛R.sileri folius var.dolicathus 2x,茴茴蒜R.chinensis 2x,扬子毛茛R.sieboldii 6x及8x)的核型分析,结合地球环境的演变历史,进一步研究了禺毛茛的形成方式和时间,并对禺毛茛复合体种间亲缘关系的形成进行了探讨,为毛茛属系统进化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7.
羊肚菌的大田栽培已在我国进行了十余年,生产规模已超过10万亩,在不断高产出现的同时,区域性连作障碍、病虫害、较高的成本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六妹羊肚菌菌株YAASMJNLM1-25和YAASMJNLM 1-31为材料,研究了1种羊肚菌栽培的新方法——种袋栽培技术,以常见的营养袋栽培方法为对照,进行了直接种袋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索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B(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member 5B,WNT5B)对胃癌细胞的集落形成、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WNT5B在癌旁非肿瘤胃组织和胃肿瘤组织、人正常胃粘膜细胞(GES-1)以及胃...  相似文献   
39.
以100只东方蝾螈早期胚胎为材料,用SEM和TEM对瓶状细胞形态结构和除去瓶状细胞的胚胎进行观察,去除瓶状细胞后,胚胎的原肠形成不会中断,外包和内卷仍能正常进行,并可以发育成幼螈,但有部分胚胎原肠前端缺失,长期培养的蝾螈胚对针刺激有反应,幼虫阶段中自由活动,我们的结论是:1)东方蝾螈原肠胚的瓶状细胞除了原肠前端存在外,还有部分瓶状细胞与原肠长轴垂直,从力学角度推断瓶状细胞在原肠形成过程中不起主要作  相似文献   
40.
Uterine receptivity and the plasma membrane transforma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urphy CR 《Cell research》2004,14(4):259-267
This review begins with a brief commentary on the diversity of placentation mechanisms, and then goes on to examine the extensive alterations which occur in the plasma membrane of uterine epithelial cells during early pregnancy across species. Ultrastructural, biochemical and more general morphological data reveal that strikingly common phenomena occur in this plasma membrane during early pregnancy despite the diversity of placental types--from epitheliochorial to hemochorial, which ultimately form in different species. To encapsulate the concept that comm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lterations occur across species, that they are found basolaterally as well as apically, and that moreover they are an ongoing process during much of early pregnancy, not just an event at the time attachment, the term ‘plasma membrane transformation‘ is suggested which also emphasises that alterations in this plasma membrane during early pregnancy are key to uterine recep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