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56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彭真  程琳  何艳军  王洁  关小燕  刘松瑜  卢钢 《生态学报》2013,33(7):2084-2092
以番茄‘Micro-Tom’为材料,利用形态观察、DAPI染色、石蜡切片等方法对正常情况下番茄小孢子发生过程进行时期划分.通过连续7d的高温胁迫((35±1)℃/(30±1)℃)处理试验,结合细胞学观察,研究高温对番茄花粉小孢子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温胁迫不仅导致花粉畸形或败育、花粉数量减少、活力低萌发力差,而且还导致花药绒毡层、药隔组织、药室内壁、花药表皮、环状细胞簇等花药细胞结构的发育异常.结果有助于阐明热胁迫对番茄小孢子发育的影响,并为培育耐高温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2.
以授粉后具花闭合特性的紫茉莉为研究材料,通过在不同天气状况下作去花冠和存留花冠处理,观察花冠对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及结实率等繁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茉莉自然存留花冠比去花冠的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柱头上的花粉数及柱头上花粉萌发率各指标达最高值的时间重叠性更强,并以阴天存留花冠的最强。存留花冠通过这种时间的重叠性来保证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产生了有利的繁殖适合度。越晚去花冠结实率越高,结实率呈现花闭合自然存留花冠>花冠闭合期去花冠>散粉初期去花冠>花冠展开期去花冠的规律。因此,花冠对紫茉莉繁殖适合度具有利影响。紫茉莉花冠的存留提高了繁殖适合度,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3.
杨瑞林  魏学智  陈婧 《广西植物》2013,33(2):214-218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蕤核的花粉形态及叶片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蕤核花粉体积小,近球形,辐射对称,具三沟,外壁具条纹状纹饰。上下表皮均有角质层,但形态不同。下表皮有气孔分布,气孔略下陷,气孔密度每平方毫米200~300个,气孔存在三种状态。叶片为异面叶,栅栏组织细胞由2~3层柱状细胞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由管状细胞构成,细胞间隙大。蕤核虽属于中生植物,但叶片微观结构趋近于旱生植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4.
采用电镜扫描法,对48份何首乌种质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何首乌花粉形状主要为椭球形,少量为长椭球形和近球形,部分种质花粉形状正处于椭球形向长椭球形进化的阶段;极面观主要为三裂圆形,部分种质的变异为半球状、四边形、凹陷状或平三角形;赤道面观主要为椭圆形,部分种质为三角形或四边形;萌发沟3条,狭长,几达两极,部分种质的1条或2条萌发沟中部或近极端处隆起,2条或3条萌发沟在极端处相交;表面纹饰为穴状,部分种质的穴中出现小孔。研究结果表明,何首乌物种正处于活跃进化阶段且因区域及生境的差异其进化速度不一致,低纬度地区的种质进化程度较高纬度地区的高,其最初的起源中心可能位于高纬度地区,在向低纬度地区迁移过程中其花粉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5.
利用醋酸洋红染色压片技术,以温室水培小钻‘白城杨2号’(Populus×xiaozhuanica W.Y.Hsu et Liangcv.‘Baicheng-2’)为材料,对其小孢子发生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及花粉大小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白城杨2号’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存在一定比例的异常现象,包括终变期单价体、中期Ⅰ染色体提前分离、后期Ⅰ和Ⅱ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末期Ⅰ和Ⅱ微核、中期Ⅱ纺锤体定位异常以及胞质分裂异常等,这些异常现象的发生与‘白城杨2号’杂种起源有密切关系。(2)‘白城杨2号’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核仁数目存在动态变化,末期Ⅰ和Ⅱ的子核中最多可看到8个小核仁,可能与杨属树种的多倍体起源有关,其染色体组中可能包含8对具核仁组织者区的染色体。(3)‘白城杨2号’产生空瘪花粉率为3.67%,饱满花粉直径在21.3~52.2μm之间,频率分布总体呈近似高斯分布,0.69%的花粉直径超过37μm,表明其可能产生少量未减数的2n花粉。  相似文献   
106.
为了降低副产物乙酸的积累和提高L-苯丙氨酸的产量,分别优化了L-苯丙氨酸发酵的初始葡萄糖浓度和葡萄糖的指数流加策略.结果表明,20 g/L的初始葡萄糖浓度可以控制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低于临界值0.3 h-1,显著地降低了乙酸的积累,提高了L-苯丙氨酸的产量.采用预设比生长速率μ3* =0.4(h-1)进行葡萄糖的指数流加取得了实际最大比生长速率0.29 h-1,使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低于临界值,促进了L-苯丙氨酸的合成,最终获得L-苯丙氨酸的产量达48.45 g/L,比本实验室原有水平提高了37%.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280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临床诊断和胃镜确诊的280例GERD患者进行临床和风险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不论汉族还是维族,男性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汉族患者高发年龄段早于维族患者(z=-2.939,P=0.003,);汉族和维族患者占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比例分别为42.4%、81_3%及56.5%、18.8%,其中汉族患者Barrett食管比例较高(X2=14.358,P=0.000);肥胖、习惯性便秘、重体力活动者、饮食习惯不良在维族患者中的比例较高(P〈0.001)。结论:GERD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男性多于女性,汉族患者发病年龄高峰旱于维族患者;汉族患者Barrett食管发生比例高于维族患者;肥胖、习惯性便秘、重体力活动、饮食习惯不良可能是GERD尤其是维族人群GER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择本院近年来诊治的36例已排除心源性及食管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胸痛患者,予以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吗叮林10mg,每日三次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并分别于2周,4周,8周记录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经抗反流治疗8周后,30例(83.33%)胸痛完全消失,4例(11.11%)明显缓解,2例(5.56%)无效,总有效率达94.44%。胸痛症状在治疗2周后积分下降不明显,而治疗4周,8周后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胃镜检查结合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必要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9.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β疱疹病毒家族成员,全世界70%以上人口感染过该病毒。HCMV通常以潜伏感染形式存在于宿主体内,并产生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等多种能力,可通过表达HCMV基因及蛋白发挥肿瘤调节作用,干扰细胞代谢过程,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HCMV在非肿瘤和乳腺癌患者乳腺上皮细胞中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同时有研究表明晚期暴露于HCMV可引起乳腺癌。近期新型抗HCMV药物对乳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有效性也再次提示,HCMV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HCMV的致癌潜能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潜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0.
花粉培养又称为游离小孢子培养,指将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粉从花药中游离出来成为分散或游离状态,通过培养使花粉粒脱分化,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花粉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而得到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植株,最终获得纯合系物种。本文对花粉培养形成植株的物种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概述了国内外花粉培养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影响花粉培养形成胚的因素以及提高花粉胚产量的措施,并对花粉培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