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3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通过陕西太白山13个样点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和气孔器及其与植物类型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发现: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能很好地反映植物类型特征,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花粉组合能较好地与植物类型相对应,高山灌丛草甸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物类型数量特征;主要花粉类型松属、铁杉属和桦属花粉具超代表性,胡桃属和榆属花粉具适宜代表性,落叶松属、冷杉属、杜鹃花科和槭属花粉具低代表性;DCA(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表明,通过花粉数据能够较好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结合气孔器特征能够准确反映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992.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杂交F1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粳稻台中65为母本,高州普通野生稻141个编号材料为父本,成功组配72个粳野杂种F1,分别对杂种F1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粳野杂种F1平均结实率为68.30%,变化范围为30.29%~94.05%,大部分在50%~80%之间;花粉平均育性为76.49%,最低为33.23%,最高为95.72%,大部分都高于70%,表现正常.花粉败育类型包括染败、典败、圆败和大小花粉粒;花药的平均裂药指数为3.87,接近正常.粳野杂种F1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基本一致,可分为8个时期,包括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胞花粉早期、二胞花粉晚期和成熟花粉期.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可能具有决定杂种F1花粉育性的不同基因,包括花粉不育中性基因等.  相似文献   
993.
Pedicularis sect. Cyathophora is a distinctive group endemic to the eastern Himalaya-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It was regarded as a 'grex' or section and included all four general corolla types of Pedicularis. A unique feature of it is that the leaf and bract bases are fused together to form a cup-like structure around the stem at each node. Pollen morphology of seven species in sect. Cyathophora was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light microscopy (LM). Two different pollen aperture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i.e. trisyncolpate and bisyncolpate) using LM, while examination with SEM made it possible to recognize three types of exine ornamentation (i.e. microscabrate, microfoveolate and microreticulate). The microfoveolate exine ornamentation was found in trisyncolpate pollen grains for the first time.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len data and the corolla types were discussed. Comparisons of floral and phyllotaxy characters of the genus Pedicularis, together with the pollen characters of sect. Cyathophora, could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ary trends in Pedicularis.  相似文献   
994.
美丽的花粉     
花粉的英文术语来自拉丁语,原意为"强大的、元气充沛的",这一名称完美地沐现了花粉的本质。花粉为种子植物所特有,一般来说,不同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表面特征有差异,但是对于一些非亲缘植物的花粉特征却存在相似的现象。根据花粉粒形状、大小、对称性、极性、萌发孔的数  相似文献   
995.
采用扫描电镜与1%醋酸洋红压片的方法,观察山羊豆属两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从而为山羊豆属的遗传学及分类学提供依据。两种山羊豆属植物立体形状为近球形或扁球形,均具三孔沟,穴—网状纹饰,极面观为近三角形,赤道面观为圆形。东方山羊豆的大小为:赤道轴×极轴=14.3(13.5~15.0)×12.6(12.1~13.7)μm,山羊豆的大小为:赤道轴×极轴=13.7(12.3~14.8)×12.4(10.6~13.0)μm.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胞质分裂,终变期染色体构型为8Ⅱ,没有出现落后染色体及微核现象。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减数分裂过程有一定规律,与花蕾大小,颜色有密切关系。减数分裂进程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个花蕾中的不同花药花粉母细胞分裂速度基本相同,所处的时期及观察的分裂相一致,在同一个花药中的不同花粉母细胞中,可见各种不同时期的细胞。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开展了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Altken)授粉技术在云南高原苹果产区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凹唇壁蜂在高海拔、低纬度的苹果种植区能正常发育与繁殖,田间羽化率可达88.8%,雌雄比1:3,雌蜂繁殖率1:5.36,蜂管可单用芦苇本色,不需染色处理;长15cm的蜂管能满足凹唇壁蜂繁殖要求。昭通市的放蜂时间可确定在3月10日至4月中下旬凹唇壁蜂繁殖基本结束。壁蜂授粉区的座果率、果形周正率、果形指数分别达到了79.9%、73.44%、0.84,分别比对照区增加31.32%、44.11%、0.05,苹果外观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示范效果显著。利用壁蜂授粉已成为高原优质苹果生产的一项关键新技术。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显微和细胞化学方法, 对毛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茎秆纤维次生壁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以及ATP 酶、Ca2+ -ATPase 和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次生壁形成早期,细胞核具有双层核膜, 染色质凝聚, 可见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存在于纤维细胞中; 随后, 双层核膜消失, 细胞器将逐渐解体, 多泡体开始出现在纤维细胞的细胞质; 随着年龄的增加,纤维细胞壁逐渐增厚, 并出现多层结构现象, 而运输小泡、细胞膜、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将持续存在。在次生壁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ATP 酶、Ca2+ -ATPase 和酸性磷酸酶在运输小泡、细胞膜、质膜内陷、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中将持续存在。结果表明, 毛竹茎秆纤维细胞是一种不同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长寿细胞, 纤维原生质体中ATP 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持续存在与次生壁的持续增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8.
以粳稻台中65为母本,高州普通野生稻141个编号材料为父本,成功组配72个粳野杂种F1,分别对杂种F1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粳野杂种F1平均结实率为68.30%,变化范围为30.29%~94.05%,大部分在50%~80%之间;花粉平均育性为76.49%,最低为33.23%,最高为95.72%,大部分都高于70%,表现正常。花粉败育类型包括染败、典败、圆败和大小花粉粒;花药的平均裂药指数为3.87,接近正常。粳野杂种F1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基本一致,可分为8个时期,包括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胞花粉早期、二胞花粉晚期和成熟花粉期。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可能具有决定杂种F1花粉育性的不同基因,包括花粉不育中性基因等。  相似文献   
999.
丛枝菌根真菌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疣壁球囊霉图1-3 Glomus verruculosum J. Blaszkowski & M. Tadych, Mycologia, 89: 809, 1997. Fig. 1-3 孢子果不详.孢子单生于土壤中,黄色至橙色.球形至近球形,大小为(150-)189(-265)μm, 有时呈卵圆形,大小为145-170×170-220 μm.孢子壁一组两层,外壁层(outer wall, OW)为透明壁,厚(0.8-)1.3(-1.7)μm.内壁层(inner wall, IW)为层状壁,黄色至橙色,厚(5.1-)9.8(-12.5)μm,饰有均匀分布的疣突,疣突高为0.8-1.7 μm.连孢菌丝单根,直形或弯曲,管状至近圆柱形,连点处宽(15-)21.3(27.5)μm.连丝壁与孢壁内壁层同色,黄色至橙色,连丝基部壁厚(4.8-)5.6(-6.9)μm,孢子内壁层与之延续,外壁层可沿连丝下延长达至25 μm.在Melzer's试剂中,孢子及连孢菌丝的各壁层颜色反应均不明显.连点由内壁层部分层状壁阻塞,偶尔发现也有不封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00.
香茶菜属3种植物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大萼香茶菜(I. macrocalyx)、显脉香茶菜(I. nervosa)8个居群的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香茶菜的花粉在形态上具有一定共同特性 ,但在外壁纹饰、大小、穴的形状上存在差异.香茶菜属不同种在花粉形态、大小、外壁纹饰、穴分布情况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这些花粉表面微观形态的差异可为品种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