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05篇
  7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Sigma-1受体(sigma-1 receptor,Sig-1R)属于配基依赖性的分子伴侣蛋白质,广泛表达于神经系统的多个区域,并可通过结合多种类型的阳离子通道及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对它们介导的细胞内效应进行调控,或是在内质网和线粒体相关膜结构上对细胞内...  相似文献   
682.
应用含豌豆根瘤菌部分吸氢基因的探针及PCR分析,从花生根瘤菌基因文库中筛选到含有吸氢基因的重组质粒pZ-55。用BamHⅠ、EcoRⅠ和KpnⅠ等内切酶对pZ-55 进行酶切分析,构建了pZ-55的酶切物理图谱。经三亲本杂交分析,pZ-55能互补诱变株Ln-1(Hup  相似文献   
683.
利用代表花生基础资源的核心种质分析花生高油酸资源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花生核心种质中油酸含量高于57%的种质40份,主要分布在密枝亚种(普通型25份和龙生型8份),少数分布在疏枝亚种(珍珠豆型6份和中间型1份); 除了10份资源来源于国外(ICRISAT 7 份,美国1份,日本1份和韩国1份,其他种质资源来源于中国12个省市。 同时发现高油酸种质中3份资源的含油量在55%左右,分别是Zh.h4094(油酸66.70%,含油量54.99%), Zh.h4029(油酸63.50%,含油量55.58%)和Zh.h4319(油酸59.70%,含油量56.04%; 小区产量超过3000 kg/ha 有10 份种质,前三位分别是Zh.h0883 (4086.06kg/ha), Zh.h1182(3955.00kg/ha)和 Zh.h2910 (3741.00kg/ha)。基于植物学和产量性状分析,前5个主成份(PC)可以解释81.17% 的变异。聚类分析,在域值为0.1942时,可分为6个组。 因此中国花生核心种质中高油酸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分布较广,高油酸种质的获得对花生高油酸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84.
花生根瘤菌类菌体经超声波破碎,TritonX-100溶解,正已烷-硫酸铵处理后,再经DEAE-纤维素和Sephacryl凝胶柱层析等纯化步骤,获得凝胶电泳纯的膜结合态氢酶,比活为71.4μmolH2mg-1Protmin-1,为类菌体吸H2活性的211倍。纯化的氢酶分子量为110kD。经SDS-PAGE后,呈现两个蛋白带,分子量分利为65kD和35kD。纯酶的Ni含量为0.62molNi/mol氢酶。在磷酸缓冲液中其活性的最适pH为6.5。DCIP、亚甲蓝、铁氰化钾、细胞色素C均可作为氢酶的电子受体,其中以DCIP为最适。  相似文献   
685.
青枯菌诱导的花生基因表达谱SSH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抗青枯病花生种质‘J4’和‘中花6号’、感青枯病花生品种‘中花12号’为材料,用强产青枯菌毒菌株(Ralstonia solanacearum)对其根系分别接种,采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检测花生根系应答侵染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并对文库中差异基因进行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表明:经菌液PCR检测对挑选出的1 036阳性克隆片段进行测序及片段整合分析,获得162条花生基因,有功能注释的基因58条,其中44条基因参与了细胞结构(6%)、信号转导(12%)、抗病防御(5%)、转录调控(12%)等生理过程。用Real-time PCR技术对7个基因在‘中花6号’和‘中花12号’中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6个基因在青枯菌侵染早期在抗病材料‘中花6号’中呈上调表达,可能与青枯病抗性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86.
两种间种对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林间种豆科植物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在油茶林地分别间种大豆Glycine max和花生Arachis hypogaea两种作物,连续测定花生和大豆生长到收获期间每个月土壤全氮、全钾、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间种2种作物均能改善林地土壤,与对照组相比,间种组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提高,但有机质与有机磷含量无明显变化;2种豆科植物均可作为油茶间种作物。间种大豆组土壤各养分含量均高于花生组,表明大豆更适合用于油茶林间种。  相似文献   
687.
生长在不同光质下的花生幼苗的超弱发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测了花生幼苗生长在不同光质下的超弱发光(UBE)及其变化规律。发现光质对花生幼苗的UBE影响十分明显。UBE强度随花生幼苗的生长而增强,生长在白光下的幼苗UBE增加最快,远远高于红光和蓝光两种处理。而后两种处理的UBE未发现明显不同。比较同一部位花生叶片的UBE,白光下最强,其次是红光,蓝光最弱。就同一种光质而言,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的UBE强,而前者的UBE强度衰减较慢。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UBE与叶绿体的发育和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并预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8.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两种品质类型花生(Arachis hypogaea)品质形成的动态差异及其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 高蛋白品种‘XB023’的蛋白质含量在籽仁发育前期较高油品种‘鲁花9号’低, 后期显著高于‘鲁花9号’, 且成熟期籽仁8种必需氨基酸组分含量均高于‘鲁花9号’, 其中谷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差异极显著; ‘XB023’脂肪含量在籽仁发育期一直低于‘鲁花9号’。‘XB023’各时期的籽仁可溶性糖含量和油酸/亚油酸(O/L)值均显著低于‘鲁花9号’。两品种在果针入土10天时子叶细胞即形成淀粉粒、脂体和蛋白体, 随后脂体、蛋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 淀粉粒先增大后逐渐缩小解体。‘XB023’的脂体达到最大的时间早于‘鲁花9号’, 而‘鲁花9号’的脂体快速积累的时间比‘XB023’长。两品种蛋白体大小都在果针入土40天时达到最大值, ‘XB023’的蛋白体在籽仁发育后期数量增加较快。高蛋白品种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由其子叶细胞中较大蛋白体的大小和较多的蛋白体数量决定, 而高油品种较高的脂肪含量是由其较多的脂体数量决定。  相似文献   
689.
CO_2激光与γ射线辐照花生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 ̄2激光对花生的诱变效应跟 ̄50Co-γ射线对花生的诱变效应相仿,能诱发花生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且畸变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上升;也能使花生的一些生物学特征发生变异,其变异性状能向继代遗传。  相似文献   
690.
用AFLP技术检测慢生型花生根瘤茵竞争结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株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和天府3号花生为材料,用AFLP技术研究了慢生型花生根瘤菌Spr2—9、Spr3—3、Spr3—5、Spr4—5和Spr7—1的遗传特性和竞争结瘤能力。结果显示,供试条件下,传代次数对菌株的遗传性状无明显影响,28C培养条件下,花生根瘤菌连续传96代,其AFLP指纹未发生明显变化;37C培养,仅Spr3—3和Spr3—5能够存活并正常生长,其AFLP指纹也未发生明显改变,然而其它菌株不能生长。将供试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分别接种天府3号花生。光照培养30d后,随机各取4个根瘤,从根瘤中提取类菌体DNA进行AFLP分析,各根瘤类菌体DNA的AFLP指纹图谱与该菌株纯培养物AFLP指纹相同。将5个菌株混合接种天府3号花生,不同菌株的占瘤率存在差异,Spr3—3和Spr3—5的竞争结瘤能力最强,两菌株的占瘤率之和为85.4%;Spr4—5的占瘤率为12.2%;Spr7—1为2.4%;而Spr2—9的竞争结瘤能力最差。本试验结果说明,AFLP技术用于根瘤菌生态和竞争结瘤能力研究,具有下列优点:简易、快速、准确;直接取豆科植物的根瘤提取DNA,进行原位研究;在不改变菌株遗传特性,即不使用突变株的前提下,可以直接测定已知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