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1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2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六种芦荟叶的解剖结构及其与芦荟素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半薄切片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显微镜研究了6种芦荟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和储藏芦荟素的组织。结果表明,6种芦荟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植物肉质叶的结构特征,表皮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其外壁加厚,并覆盖着厚的角质膜,气孔器凹陷,储水组织发达。6种芦荟叶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和易变芦荟(A.mutabilis Pillans)的光合组织细胞呈长柱状,类似栅栏薄壁组织。中华芦荟(A.vera L.var.chinensis Berg.)、库拉索芦荟(A.vera L.)、皂叶芦荟(A.saponaria Hawer)和绿芦荟(A.greenii Bak.)则为等直径薄壁细胞。木立芦荟、中华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的维管束中有大型薄壁细胞,皂叶芦荟和绿芦荟的维管束中无大型薄壁细胞。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在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有一层不含叶绿体的小型薄壁细胞,包围着储水薄壁组织,称之为储水组织鞘。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则没有储水组织鞘。HPLC测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芦荟素含量最高,库拉索芦荟和易变芦荟次之,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含量最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蓝光下,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仅存在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中,而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中没有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因此,维管束中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是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储藏场所。综上所述,芦荟素含量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的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2.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进行了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芦荟多糖的溶剂系统研究,得出了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芦荟多糖的溶剂系统为w(PEG600)∶w(KH2PO4)∶w(K2HPO4)∶w(H2O)=5∶15∶15∶65,加入NaCl的质量分数为2%。在水浴温度30℃,转速600 r/min,下相流速为2 mL/min的条件下,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成功分离出芦荟多糖粗品,得到APS-1和APS-2两个组分,经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技术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技术初步分析:APS-1和APS-2均为单一组分。 相似文献
93.
一株芦荟抗菌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药用植物中华芦荟组织中分离出一株抗菌内生细菌A11#,该菌产生广谱抗菌活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初步鉴定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该菌在初始pH值为5.0~10.0的PD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生长最适pH为5~7,培养液初始pH为6~10时发酵产生大量粘性物质;生长温度范围在10~45℃,最适温度28~37oc;在初始pH5.0和30.5℃条件下发酵,其发酵液抑菌作用最强;该菌所产抗菌物质能耐121℃处理30min而不影响其活性。在阿须贝无氮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不加葡萄糖、蔗糖或淀粉的LB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不生长;同时还产生对高岭土有絮凝活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94.
95.
木立芦荟茎的发育解剖及其异常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茎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木立芦荟茎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束。初生结构由表皮、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初生维管束为外韧有限维管束,分散于薄壁组织内。次生加厚分生组织起源于正常的散生维管束柱外侧的薄壁组织细胞。次生加厚分生组织切向分裂,向外侧产生的细胞分化成薄壁组织;向内产生的细胞,一部分细胞分化成为薄壁组织细胞,称为结合组织,另一部分细胞则分化成次生周木维管束,分散于结合组织中。由表皮之内的一层薄壁组织细胞恢复细胞分裂能力,进行切向分裂,以后形成周皮。木立芦荟茎初生结构阶段的增粗主要是基本分生组织和薄壁组织细胞的分裂和体积增大的结果。在老茎中,茎的增粗主要是由次生加厚分生组织进行细胞分裂及其衍生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
以木立芦荟的叶片、叶鞘、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试管培养,结果叶鞘和茎段可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腋芽直接萌生。经试验筛选出各增减阶段最适宜的培养基为:⑴愈伤组织诱导,MS+BA2.5mg/L+NAA0.15mgl;⑵腋芽萌生,MS+BA0.3-0.5mg/L+NAA0.15mg/L;⑶丛生芽分化及继代,MS+BA2.0mg/L+NAA0.10mg/L;⑷生根,MS+BA0.3-0.5mg/L+IBA0 相似文献
97.
倪同汉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89,(1):20-25
一、世界性的芦荟热方兴未艾芦荟是多年生百合科多浆植物。原产非洲。拉丁名为Aloe,源于阿拉伯语“ALLCH”,“味苦”之意。别名油葱、霸王蕉、草芦荟、象胆、龙角、番蜡。全世界芦荟属植物约有300余种。在非洲南部和阿拉伯半岛均有大型自生群落。小的仅10cm高,大的高达20M,叶片挺拔,剑刺兰天,景象颇为壮观。 相似文献
98.
木立芦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与花粉育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减数分裂过程、小孢子发育两方面,探讨了木立芦荟(Aloe arboresens Mill.)花粉败育的原因。木立芦荟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14,由四对长染色体和三对短染色体组成,属二型性核型。其减数分裂异常,发现存在单价体和多价体、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不均等分离、微核等。同时观察到木立芦荟染色体具有极度的粘质性,使减数分裂各阶段的染色体不易散开。统计各种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并分析了这些异常现象形成的可能机制及对正常小孢子形成的影响,推测染色体间的丝状粘连可能是木立芦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并导致败育花粉产生的主要因素。成熟花粉粒中90%以上为败育花粉,属碘败型。 相似文献
99.
100.
芦荟属植物叶内蒽醌类物质的分布与其化学防御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芦荟属植物是一类生长在干旱或半干旱沙漠环境的肉质植物,木立芦荟和海藻芦荟的肉质叶的植物研究结果表明,叶内含高浓度的芦荟素,高那特芦荟素,芦荟苦素和芦荟宁等蒽醌类物质,其中,海莱芦荟整叶的蒽醌类物质总含量占其泌出物干重的44.89%。两种芦荟叶内蒽醌类物质的分布有共同的规律,即幼叶的含量高于老叶;叶上部的含量高于中,基部,叶缘则高于叶的中央。但由于木立芦荟和海莱芦荟的个体形态不同,蒽醌类物质的分布在种间还存在各自的特点,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蒽醌类物质在芦荟属植物体内的累积和分布与其化学防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