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7篇 |
免费 | 124篇 |
国内免费 | 570篇 |
专业分类
22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103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91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86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95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深静脉置管是危重症患者或长期卧床患者肠外营养常用的方法之一.但由于静脉输入的液体中常常含有20%的脂肪乳、50%葡萄糖等高浓度和脂溶性的液体,易附着在深静脉置管的管壁上,随着深静脉管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引起深静脉置管管腔的部分或完全堵塞[1],从而影响静脉给药和营养物质的输入,紧急情况下甚至可威胁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铅山红芽芋(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 var.cormosus‘Hongyayu’)试管苗为材料,建立了芋球茎片两步法离体快繁体系,并对其再生苗的形态指标、染色体数目、生理和光合特性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红芽芋球茎片单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 2 mg/L+6-BA 1 mg/L+NAA0.1mg/L,诱导培养30d后将单芽从球茎片上分离,再接种到生根培养基(MS+KT 2mg/L+NAA 0.1mg/L)上培养30d即可形成完整植株,移栽成活率高达98%;(2)由球茎片单芽、丛生芽、不定芽离体快繁获得的红芽芋再生苗在形态指标、叶下表皮气孔参数、染色体数目、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叶片光合特性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红芽芋球茎片两步法离体培养的再生苗繁殖系数高、染色体数目稳定,该离体快繁体系可应用于江西铅山红芽芋的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寒武纪早期帽状动物壳体Lathamellids类的微细构造及其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帽状动物壳体 lathamellids 类化石包括 Lathamella caeca*, Lathamella sp. nov. 以及 Lathamella symmetrica sp. nov. 三种,目前仅发现于四川峨嵋麦地坪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地层,它们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通过内核化石表面所复制的原始壳体微细构造印痕的研究表明,易漏螺类壳体为双层结构:内层——纤晶层,外层——棱柱层;其壳体原始成分可能为文石质.据上述现象推断,lathamellids 并非为磷质无绞纲腕足类,相反,而与软体动物更为接近,但其在壳腔内具—纵向中突,主要位于壳顶附近,很难与已知的任何一类软体动物直接对比,可能为一类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软体动物的1个早期分支.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位于我国南部, 地处热带北缘, 其独特的岛屿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为探究岛内的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 本研究组使用雾网、蝙蝠竖琴网等工具, 于2002年至2016年先后对海南岛进行了15次翼手目多样性调查, 并根据其外形与头骨特征及系统发育学方法进行标本鉴定。共获取了1,025号标本, 隶属5科15属31种, 其中2016年12月21日在海南琼中捕获的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结合前人调查及发表结果统计, 岛内共有翼手类8科20属41种。同时基于本调查采集位点和前人调查位置信息(共计363个位点), 结合WorldClim 32种气候数据, 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海南岛翼手目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 结果显示五指山、吊罗山、鹦哥岭、尖峰岭及海口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等地为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 而三亚、澄迈、屯昌、临高、琼海等地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较低。本研究结果为海南岛翼手目资源分布及多样性状况提供了基础资料, 也为岛内后续开展翼手目资源保护管理、蝙蝠疾病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EPG的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取食行为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虽然都取食小麦,但其取食部位、传毒能力均有差异。利用EPG研究了3种麦蚜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结果显示:(1)禾谷缢管蚜在取食过程中G波出现的时间最早,G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G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长于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第1次E1波的时间、E1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E1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比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要长。麦二叉蚜E2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E2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长于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表明3种蚜虫各自拥有不同取食策略。禾谷缢管蚜比其它两种蚜虫需要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麦长管蚜通过分泌大量唾液增大对食物的利用率,麦二叉蚜通过增加韧皮部取食时间以满足对营养的需要。(2)刺探过程中麦二叉蚜pd波出现的次数为(51.97±7.82)次,高于麦长管蚜的(44.73±4.52)次和禾谷缢管蚜的(32.99±4.22)次。麦二叉蚜pd波Ⅱ-2和Ⅱ-3亚波的时间最长,禾谷缢管蚜最短,三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与其它两种麦蚜相比,麦二叉蚜在取食过程中口针与细胞间的接触频率更高,与细胞内获毒和传毒相关的Ⅱ-3波和Ⅱ-2波持续时间更长,增加了获毒和传毒的几率,是其传毒能力最强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夹竹桃皂甙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及其对水稻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寿螺的致死率随着皂甙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其中50mg/L 浓度皂甙处理48h的致死率达100%,与0.156g/L氯硝柳胺水溶液的灭螺效果相当。皂甙对福寿螺的杀灭效果与福寿螺的大小有关。皂甙对壳高h<10 mm的福寿螺的杀螺效果最好, 而对20≤h<30 mm的杀螺效果最差。水稻幼苗的存活率随着皂甙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低浓度皂甙处理24h也具有较高的值。此外,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皂甙对水稻幼苗鲜重的影响。高浓度(≥40 mg/L)的皂甙处理7d显著地抑制了水稻幼苗根部和地上部分的鲜重,其中对根部的影响大于地上部分。当处理时间延长到14d时,皂甙对水稻幼苗鲜重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仅50mg/L 皂甙处理对根部鲜重有显著地抑制。而在氯硝柳胺水溶液处理下,水稻幼苗停止生长。综合结果表明夹竹桃皂甙是一种环境友好且能高效防治福寿螺的灭螺剂。 相似文献
18.
菜缢管蚜、棉铃虫对杀虫混剂及其单剂的抗性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阈性状分析法,估算了菜缢管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uer)对菊马混剂及其单剂、棉铃虫对灭铃威混剂及其单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抗性风险和混剂延缓抗性的作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菜缢管蚜和棉铃虫对混剂的现实抗性遗传力均明显小于各单剂,依次为: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有机磷>混剂。混剂的使用寿命大于组成其各个单剂的使用寿命之和,抗性风险依次为:拟除虫菊脂>氨基甲酸酯>有机磷>混剂。菊马混剂对菜缢管蚜和棉铃虫,灭铃威混剂对棉铃虫均有延缓抗性发展的作用。灭铃威对棉铃虫抗性发展的延缓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