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38篇
  145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曾成城  陈锦平  魏虹  刘媛  马文超  王婷  周翠 《生态学报》2017,37(13):4327-4334
三峡库区消落带面临水淹及Cd污染双重胁迫,为探究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在水淹条件下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以秋华柳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供水(CK)和水淹组(FL)两个水分处理方式,4个Cd浓度梯度:对照组(0mg/kg)、低浓度(0.5mg/kg)、中浓度(2mg/kg)及高浓度(10mg/kg),分别对处理60 d和120 d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Cd浓度处理均未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P0.05),水淹显著降低处理60 d土壤细菌数、真菌数及处理120 d的土壤放线菌数及真菌数(P0.05)。(2)种植秋华柳显著提高处理60 d土壤细菌数量(P0.05),对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也有一定提升。(3)Cd浓度处理显著影响处理60 d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处理120 d脲酶活性(P0.05),水淹显著降低处理60 d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处理120 d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P0.05)。(4)正常供水及水淹条件下,种植秋华柳对土壤酶活均有一定改善作用。种植秋华柳显著提高了处理60 d土壤磷酸酶活性以及处理120 d脲酶和蔗糖酶活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水淹生境中,秋华柳对Cd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具有改善作用,在Cd污染土壤修复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2.
构巢曲霉菌基因组中的数量可变重复序列的组成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已经公布的构巢曲霉菌基因组测序结果,对该真菌已测序基因组(30.1Mb)中的数量可变重复(VNTR)序列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经公布的基因组序列中,共有4837个以1—6个核苷酸为基序的VNTR序列(长度大于15bp,匹配值大于80%),其碱基总数占整个基因组碱基数的0.31%,平均6.2kb碱基中分布有一个大于15bp的VNTR。其中数量最多的五碱基VNTR。数量达到1386个,其次为六碱基VNTR(1228个),三碱基VNTR(1199个),这3种VNTR总数达3813个,占VNTR总数的78.8%。数量最少的是二碱基VNTR,只有144个。在9541个开放阅读框架(ORF)中的VNTR总数为1683个,共分布于1356个0RF中。其中只有1个VNTR的ORF为1117个。与其他生物内VNTR的分布类似,在基因编码区中,以三碱基VNTR和六碱基VNTR占绝对优势,在阅读框架中的VNTR中分别占到58.0%和52.9%。编码区的三碱基、六碱基VNTR分别为该菌基因组中相应VNTR总数的约44.4%和38.6%。由于编码区的碱基数占基因组碱基数的59.3%,所以这两种长度的VNTR在编码区中的密度略低于基因组中的平均密度。在编码区上下游300bp调控区,除在编码区数量较多的三碱基VNTR和六碱基VNTR外,其他各种长度的VNTR的比例都超过了10%。可见300bp的上下游调控区域是单碱基、二碱基、四碱基、五碱基VNTR的富集区。在上游区域中,单碱基、二碱基和四碱基VNTR的比例比下游区域中多,五碱基VNTR的数量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3.
胡杨、灰叶胡杨果实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杨、灰叶胡杨种间比较,果穗、种子在树冠上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树冠上层最多,中层居中,下层最少,树冠南北侧相比较,南侧果穗量多于北侧.单果种子量在树冠各层次上差异不显著.胡杨单果重是灰叶胡杨的2.68倍,千粒重是灰叶胡杨的1.33倍,单果种子量是灰叶胡杨的2.14倍,单株种子量是灰叶胡杨的1.28倍,而单株果实量灰叶胡杨是胡杨的1.59倍.同一个种不同居群间比较,胡杨、灰叶胡杨均是单株果穗数和果穗果实数各居群间都存在差异,胡杨各居群间单果重、单果种子量差异不显著,而灰叶胡杨各居群间单果重及单果种子量差异极显著.表明胡杨在物质和能量上对后代的投资能力强于灰叶胡杨,生殖策略是通过较高的单果种子量来保证一定数量的单株种子量;而灰叶胡杨单果种子量较低,却是通过较高的单株果量来保证单株种子量,并且较小的种子占据空间生态位的潜能较胡杨占优势.  相似文献   
44.
孟凡信  祝茜  郭建东 《四川动物》2005,24(4):613-616
本文对中国中华白海豚的形态、分类、种群数量及分布、濒危状况及原因和保护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指出中国境内的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仍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5.
利用荧光显微镜细菌计法(AODC法),研究了辽宁省三座水源水库—大伙房水库、碧流河水库和桓仁水库细菌数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三座水库细菌数量季节变化明显,从垂直分布上来看,中层水体的细菌数量最多。大伙房水库、碧流河水库和桓仁水库细菌密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4~867.52)×107、(1.04~98.4)×107和(606.1~2 355.3)cell/m L。相关分析表明,大伙房水库和碧流河水库细菌数量与测定的各类生态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大伙房水库细菌数量与水温、pH、TN、氮磷比呈正相关,与TP、COD、Chl-a呈负相关;碧流河水库细菌总数与温度、pH和Chl-a呈正相关,与TN、TP、COD和氮磷比呈负相关;桓仁水库细菌总数与温度、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COD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hl-a呈正相关,与氮磷比呈负相关。CCA分析结果显示,三座水库细菌总数的驱动因素有明显的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46.
本文采用生物统计和数量遗传学方法、分析了辐照剂量为0(对照)、15、25、35KR的铯─137γ射线对二个小麦品种的诱变效应及其选择效果;估算了七个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数和遗传方差、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相对遗传进度等遗传参数。辐射二代的变异较大,有大粒、大穗、早熟突变体出现;株粒重、穗粒重、穗长、穗粒数、抽穗期的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都较大,选择效果较好;铯-137γ射线能有效地应用于小麦辐射育种,且适宜辐照剂量为35KR。  相似文献   
47.
不同坡向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不同坡向草地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异格局,为退化草地的精准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退化草地不同坡向(北坡N、西北坡NW、西坡W、东坡E、东北坡NE、西南坡SW和南坡S)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结果发现:从N→S坡向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和全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和pH值在不同坡向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E坡向全磷含量最高((2.83±0.95)g/kg),NW坡向含量最低((2.07±0.12)g/kg);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呈波动现象,NW坡向的细菌((13.0×10~5±1.0×10~5)个/g)、真菌((14.0×10~3±0.0)个/g)和放线菌((24.0×10~4±1.0×10~4)个/g)数量最低,E坡向的细菌数量最高((85.5×10~5±2.5×10~5)个/g),S坡向的真菌((24.0×10~3±0.0)个/g)和放线菌((209.5×10~4±4.5×10~4)个/g)数量最高;回归分析表明,在E→S坡向上,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碳氮比和全氮含量的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土壤真菌数量随含水量、pH值、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略有降低(P0.05)。可见,不同坡向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征差异明显,也导致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分配格局的不同。  相似文献   
48.
正2013年9月13日,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壶瓶山保护区)壶瓶山主峰(30°06'53.2″N,110°47'14.7″E,海拔2 099 m),观察到2只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2013年9月23日、24日,先后又在顶坪瞭望塔上(30°02'57.6″N,110°31'22.6″E,海拔1832 m)、神景洞碑垭(30°03'34.9″N,110°31'22.6″E,海拔1711 m)共观察到8只白喉针尾雨燕。白喉针尾雨燕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台湾(赵  相似文献   
49.
<正>《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后成为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植物新种、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  相似文献   
50.
白鹳冬季生态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鹳(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隶属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是大型涉禽。主要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繁殖,长江中下游一带越冬。越冬区向东南延伸至福建,广东等地。 白鹳冬季生态的研究,国外未见报道,国内仅有严凤涛(1987),对江苏盐城保护区内白鹳越冬生态作了初步观察。1986年11月—1989年3月,笔者在湖北沉湖地区对白鹳的冬季生态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