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46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1.
实验室繁育树鼩生理指标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验室繁育的22只成年树鼩进行生理指标的检测,并与正常人参考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树鼩红细胞数8.19×1012/L,高于人参考值上限;白细胞数2.21×109/L,低于人参考值下限;肌酐16.63μmol/L,低于人参考值下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7.92U/L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79.9U/L,都高于人参考值上限;HBsAg均为阴性0.022ng/ml±0.005。表明树鼩作为更接近人类的低等灵长类动物,适合应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2.
进行了塔拉凉嗓含片的毒理试验、感官和理化指标检测,以检测其安全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塔拉凉嗓含片对受试动物小白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LD50大于10000 mg/kg.bw,属实际无毒级;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塔拉凉嗓含片对小白鼠骨髓细胞无致微核作用;感官和理化指标检测,结果全部在国家相关产品所允许的指标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3.
槲蕨[Drynaria,fortunei(Kze)J.Sm.]采自本校校园。取其幼嫩走茎,去除表皮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0%乙醇浸泡30 S,再用0.1%HgCl_2,表面消毒4min,用无菌水冲洗5~6次后,接种在以下培养基中:(1)MS(对照);(2)MS 10mg·L~(-1)抗坏血酸(VC);(3)MS 1000 mg·L~(-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4)MS 1000mg·L~(-1)活性炭(AC)。各培养基均加入1mg·L~(-1)6-BA、0.2 mg·L~(-1)NAA、3%蔗糖和0.8%琼脂。每种培养基接种18瓶。培养温度(25±2)℃,每天光照12 h,光照强度20~40μmol·m~(-2)·s~(-1)。培养1、3、  相似文献   
114.
陈雨霏  陈华慧  曾芝瑞 《微生物学报》2022,62(12):4700-4712
以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为主的跨膜醚脂化合物是古菌和部分细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作为分子化石,GDGTs化合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以其为基础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定量重建海洋与陆地的古环境研究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然而,GDGTs指标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不断出现适用性和准确性问题。其关键原因在于GDGTs的生物合成和生理机制研究相对匮乏,难以为指标提供分子生物学与生理学基础。近年来,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下,古菌类异戊二烯GDGT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成果为脂类生物标志物的地学应用及生物源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学基础和新的研究思路。本文综述了古菌类异戊二烯GDGTs的生物合成过程,提出了细菌支链GDGTs生物合成途径的假说,讨论了GDGTs生理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并初步展望了GDGTs研究领域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5.
孙龙  岳阳  胡同欣 《生态学报》2022,42(15):6066-6075
干扰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固有属性,在部分生态系统中已严重影响到了该地区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作为衡量生态系统的一个综合指标,能够同时反映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随着干扰活动的不断变化,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针对干扰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对干扰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还缺乏系统总结,因此本文从概念进展、量化指标、测度方法、影响因子四个方面论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现状,结合干扰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对比分析其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提供参考。针对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相关研究应从以下三点实现突破:(1)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应用性研究;(2)评估各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研究;(3)干扰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影响的机制性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探索干扰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借鉴,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6.
食物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动物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野生动物在选择食物时是否会优先选择有利于其健康的食物?为解决该问题,我们以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饲喂其喜食食物花生(Arachis hypogaea),然后检测反映健康状况的细胞免疫能力和血液指标。将30只非繁殖期成年雌性黑线仓鼠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normal fodder group,NF,n=10)、花生加饲料组(normal fodder plus peanuts group,NP,n=10)和花生组(Peanut,n=10),饲喂39 d后检测各项指标。结果发现Peanut组的体重增加,NP和Peanut组的摄食量降低。NP组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后12 h的PHA反应显著高于NF组。3组间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NP和Peanut组白细胞数比NF组分别高22.9%和25.0%,淋巴细胞数分别高15.0%和22.5%。NP和Peanut组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NF组,而Peanut组血小板数显著高于NF和NP组。这些结果表明饲喂花生能增强黑线仓鼠的细胞免疫能力、输氧能力和凝血功能,这可能是其喜食花生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17.
卫生财政预算项目绩效管理处于试点阶段,绩效理念未牢固树立,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指标体系滞后。为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就卫生财政预算项目绩效管理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强调开展财政预算项目绩效管理研究是形成卫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手段,是建立规范透明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完善顶层设计和实施细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构建外科手术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为有效监管外科手术质量与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进行外科手术风险因素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的确定。结果 建立了一个由手术固有风险、医疗机构风险、医务人员风险、患者风险4 个一级指标和手术本身风险、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患者个体差异、医务人员责任心、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医院诊疗流程、医务人员团队协作,医院诊疗服务水平、工作负荷等等20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手术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建立一套完善的外科手术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保障手术患者安全、有效进行外科手术质量与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9.
为了鉴定东乡野生稻及其后代群体的耐低氮性,研究低氮和正常氮2种处理下“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协青早B”BC1-F12回交重组自交系株高、抽穗期、穗长、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着粒密度、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10个表型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对BILs群体的耐低氮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株系116、143和157的耐低氮性强,可作为东乡野生稻耐低氮性遗传研究和水稻耐低氮性育种的中间材料.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耐低氮性最优回归方程,筛选到株高、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相对值可作为水稻全生育期耐低氮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因此,在水稻耐低氮性遗传改良中,应注重对这5个性状,尤其是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相对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通过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科室来源、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防范措施,提高全院的手术质量。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年度所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回顾性分析62 179份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发生重返手术室的有2411人次,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有435人次,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为6.94‰,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发生在男性、40~59岁年龄组患者中,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科室来源为神经外科(143例)、心胸外科(39例)及口腔颌面外科(27例),术后出血/血肿、未达到效果手术再调整、术后漏、切口问题及手术部位感染为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占总原因的78.8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上报制度,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高的重点科室、重点手术进行监管,是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