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81.
植物病原真菌附着胞的机械穿透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植物病原真菌侵入寄主组织并在寄主组织中生长是其致病的基本条件(Deising et al., 2000; Hartmann et al.,1996; Tucker & Talbot, 2001; Buller,1931).但是,关于病原真菌是靠机械力还是酶解作用,亦或是二者结合穿透寄主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多年(Latunde-Dada,2001;Mendgen et al.,1996).许多植物病原菌能形成称为附着胞的特异侵染结构,可以产生很大的机械压力,推动侵染菌丝侵入寄主组织.顶端生长是菌丝生长的特点之一,通过顶端生长,可以侵入固体基质获取营养.真菌细胞内的渗透压是维持顶端生长、推动病原真菌侵入寄主的动力.早在1931年, Buller(1931)在一个简单的实验中已经观察到真菌菌丝细胞内巨大膨压的产生并转化为压力的现象:一种鬼伞Coprinus sterquilinus的菌柄直径仅有6mm,却可以撑起200g的重物,压强至少可达0.07 MPa (0.7 bar).许多蘑菇种类可以顶起障碍物及顶开沥青路面或石块等,都显示了菌丝的膨压可以使菌丝细胞产生很大的机械强度.最近关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可以产生足够的机械力直接穿透水稻的表皮细胞(De Jong et al.,1997).本文对真菌穿透寄主的机械力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982.
炭疽为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部分国家将炭疽杆菌作为生物威胁因子进行研究和生产。该菌毒性与质粒PXOl、PXO2有关,PXOl产物包括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和致死因子。PXO2是另一编码致病因子,产物荚膜抑制细胞的吞噬,有助病菌繁殖、扩散和建立感染。抗生素与抗炭疽血清联合应用,突变保护性抗原、水肿因子、致死因子联合注射,Al(OH)3佐剂PA疫苗,减毒口服菌苗,PA基因重组活菌苗均可抵抗炭疽杆菌致死性攻击。  相似文献   
983.
几种微生物杀虫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过去几年中,已经鉴定并克隆出一些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和其他类型的微生物杀虫蛋白基因。其中来自嗜虫沙雷氏菌,双酶梭状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嗜线虫致病杆菌,发光杆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新型杀虫蛋白基因在抗虫遗传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4.
朱显忠  席丽艳  鲁莎  李希清 《菌物学报》2019,38(8):1264-1269
真菌黑色素在真菌抵抗外界理化损伤及宿主的免疫杀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真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巨噬细胞是抗真菌固有免疫的一线细胞,探讨真菌黑色素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为阐明产黑色素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本文重点从黑色素的生物学特性、真菌黑色素对巨噬细胞免疫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85.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可揭示人类疾病发生的本质, 一些病毒的致病机制即源于其蛋白所致宿主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紊乱.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起人类严重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 但致病机制尚未明确. HCV包膜蛋白2(E2蛋白)能介导病毒吸附并结合至靶细胞表面, 此乃HCV感染的前提及首发事件. 推测HCV E2蛋白经与其受体(人CD81)的相互作用而将病毒感染信号传递至宿主细胞内, 使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 从而导致感染细胞发生早期病变. 为进一步验证此致病机制, 研究了HCV E2蛋白等诸因素对差异表达人CD81的U937, Molt-4细胞内MAPK/ERK途径的影响, 结果表明, HCV E2蛋白可特异性激活细胞内MAPK/ERK途径, 而HCV E2单抗、CD81单抗、 慢性HCV感染患者血清或MAPK/ERK途径上游MEK1的抑制剂(PD98059)均不同程度地减弱或抑制HCV E2蛋白对MAPK/ERK的激活. 此外, PD98059尚可抑制HCV E2蛋白对MAPK/ERK途径下游转录因子Elk-1的活化. 研究认为, HCV E2蛋白经其相应受体引发的宿主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异常很可能是HCV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86.
蛋白酶在真菌的生存和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被认为是病原真菌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病原真菌的蛋白酶可能参与真菌在宿主的黏附、定植和播散以及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过程。部分蛋白酶还被认为是变应原,可诱发哮喘和过敏性疾病。在不同的病原真菌中,蛋白酶作用也不同。研究蛋白酶的致病机制,可进一步了解真菌感染机制,为诊断及治疗真菌感染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87.
不同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对番茄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安徽合肥、蚌埠、长丰、和县等市、县的番茄、辣椒、草莓、葡萄等发病寄主上分离鉴定获得18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分别测定了上述不同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菌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接种番茄果实后均引起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有显著差异,显示灰葡萄孢菌株间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按照在番茄果实上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大小可将供试菌株致病力划分为较强、中等和较弱3种类型.总体来说,来自番茄的菌株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较强,来自草莓、葡萄和辣椒的菌株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较弱,但来自相同寄主的菌株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供试灰葡萄孢菌株接种番茄叶片后,除CF1外,均可引起番茄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番茄叶片病斑的平均直径也有显著差异;供试菌株对番茄叶片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寄主和地域来源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88.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是该菌产生的已知其它细菌毒素无明显源性的唯一蛋白毒素。该毒素是幽门螺杆菌重要的毒力致病因子,它的产生与感染胃肠上皮损伤和溃疡形成密切相关。本就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以及在未来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89.
HA基因322位和329位氨基酸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mallard/Huadong/S/2005(S,IVPI=2.65)和A/mallard/Huadong/Y/2003(Y,IVPI=O),是对麻鸭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病毒.两病毒的HA裂解位点区有2个氨基酸差异,S病毒在HA裂解位点区322是Leu(L322),329位缺失(-329),而Y病毒322位是Gin(Q 322),329位是Lys(K329).根据这两个位点的差异,利用反向遗传系统,以S和Y病毒各自为骨架,拯救HA基因突变病毒,检测获救的突变病毒对麻鸭的毒力.可以得知,以S病毒为骨架,将S病毒HA基因322位Leu替换为Gln和(或)在329位添加Lys,以及用Y病毒的HA(Q322L,K329-)替换S病毒HA,获救的重组病毒对麻鸭亦完全无致病力;但以Y病毒为骨架,将Y病毒HA基因322位Gln替换为Leu和(或)在329位缺失Lys后,Y重组病毒对麻鸭的毒力上升.结果提示,S和Y病毒HA基因裂解位点区322和329氨基酸残基突变或缺失均影响病毒对麻鸭的致病力,且HA基因与其它基因的匹配性显著影响病毒对麻鸭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990.
长角血蜱雌蜱感染嗜菌异小杆线虫后血淋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E-6-7(Hb E-6-7)感染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雌蜱,测定感染后雌蜱血淋巴总蛋白含量、酯酶活性及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以探讨昆虫病原线虫对蜱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雌蜱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在Hb E-6-7感染后12 h显著增加,达到最大值92.21 μg/μL;在感染后24 h明显下降(49.06 μg/μL);至感染后48 h降至34.25 μg/μL。雌蜱血淋巴酯酶活性在线虫感染后0~12 h内无显著变化;在感染24 h后迅速增加(OD24h=0.1840,OD36h=0.1940,OD48h=0.216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AGE结果表明,线虫感染后导致雌蜱血淋巴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发生变化,主要为电泳图谱两端a带和b带的消失以及一条c带的增加。上述结果表明,长角血蜱雌蜱被Hb E-6-7感染后其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和酯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蜱的防御和对昆虫病原线虫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