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376篇
  162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海南岛棕果蝠的活动节律与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忠  蒙以航  周锋  李玉春 《兽类学报》2007,27(2):112-119
2005 年2 ~11 月对海南岛北部棕果蝠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逐月观测,并以直接观察法、食物残渣拾遗法、粪便分析法和人工饲养法研究了棕果蝠的食物组成。棕果蝠的野外活动时间以及出巢时刻和回巢时刻具有季节性变化(ANOVA,P<0.001),野外活动时间为春季(552.2±26.7 min)明显较秋冬季节(634.7±16.7 min)短LSD,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棕果蝠的出巢时刻主要受光照强度和气温的影响,与相对湿度无关。作者认为,棕果蝠夜间野外活动时间长短的季节变化是对野外食物可利用量和人工种植水果成熟季节变化的响应。本次研究确定棕果蝠采食14 科21 种植物种类,并发现棕果蝠取食苦楝(Melia azedarach)、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红瓜(Coccinia grandis)、假烟叶(Solanum verbascifolium)、甘蔗与木棉树(Bombax ceiba)的花蜜等11 种食物。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Ribonucleic acid(RNA) deserves not only a dedicated field of biological research –– a discipline or branch of knowledge –– but also explicit definitions of its roles in cellular process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Ribogenomics is to study the biology of cellular RNAs, including their origin, biogenesi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n the informational track, messenger RNAs(mRNAs) are the major component of ribogenomes, which encode proteins and serve as one of the four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translation machinery and whose expression is regulated at multiple levels by other operational RNAs. On the operational track, there are several diverse types of RNAembryonic development, circadian and seasonal rhythms, defined life-span stages,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and anatomy-driven tissue/organ/cell types.  相似文献   
995.
燕丹妮  武心悦  王博恒  郝红科 《生态学报》2023,43(23):9794-9804
黄土高原植被对于黄河中下游泥沙量减少以及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驱动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两大因素,然而先前研究多基于统计方法建立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变化的线性关系,忽略了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变化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限制了对黄土高原植被变化驱动机制的理解。基于1982-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GIMMS NDVI)数据,以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为界限,采用随机森林和残差阈值法等手段量化并分析了1982-2015年植被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2-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1999年之后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大于1999年之前, 1999年以前显著增长的区域只占总面积的54.68%,1999年以后显著增长的区域面积占比增长至85.11%;(2)在考虑时滞效应的基础上,1982-1998年黄土高原超过80%的区域的逐月温度、降水、日照时数与植被覆盖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1999年以前植被覆盖度变化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随机森林算法能较好地模拟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99.71%的区域拟合的决定系数R2达到0.5以上;(3)2000-2015年,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产生积极影响的面积增加了55.94%,气候消极影响的面积减少了42.58%,气候积极影响的面积减少了12.86%。研究提出的量化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影响的方法能够更好的区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以及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6.
王旭  蒋浩  谭香  张全发  王伟波 《生态学报》2024,44(3):1040-1051
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及组分的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以青藏高原东缘龙苍沟流域27条Strahler 1级源头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DOM荧光特性表示组分特征,同时调查各河流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和水化学特征,探究源头河流DOM含量和组分的关键调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在0.35-1.50 mg/L之间,平均值为0.85 mg/L。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 FI)的均值分别为0.91和1.11,类色氨酸与类酪氨酸比值(Trypto/Tyro)的均值为0.76,新鲜度指数β/α均值为0.61,表明蛋白质的生物可利用性较差、微生物活性较低。随着海拔的降低,龙苍沟流域河流DOC浓度降低,DOM组分外源性降低,而微生物生物活性升高(P < 0.05)。DOM组分受地形、流域面积和气候因素影响不显著(P > 0.05)。荧光指数 FI、新鲜度指数 β/α与Ca2+/Mg2+和NO3-浓度显著正相关(P < 0.05)。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海拔、坡降、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DOC浓度、Ca2+/Mg2+和NO3-浓度都对DOM组分起到了一定作用(P < 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在Strahler 1级源头河流中Ca2+/Mg2+和 NO3-浓度是驱动DOM组分海拔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海拔降低,岩石风化加剧,同时人类活动的增加引起NO3-浓度的增加改变了水化学环境,导致DOM组分品质改善。对源头河流DOM组分空间变异和调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加深对源头河流有机物代谢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7.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和保护。为研究同一物种在不同分布区域的年周期行为节律,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的60台红外相机中监测到的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雅各布斯选择指数(Jacobs Selection Index, JSI)对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选择进行了构建与比对,同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及T检验(T-Test)分析了两个异域分布的白鹇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趋势。结果表明: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模式,暖季为双峰模式;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为连续多峰模式,冷季和暖季为单峰模式。在活动时段的选择上,都庞岭分布的...  相似文献   
998.
徐彩瑶  崔铭烨  王宁  孔凡斌 《生态学报》2024,44(8):3223-3240
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持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识别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并进行有规划的生态保护修复能够达到抑制生态环境退化的目的。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模型、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法、空间统计、Spearman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簇演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特征,识别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探讨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权衡/协同关系,提出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规划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1年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均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7279.73亿元降低至6980.28亿元;(2)2000-2021年浙江省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加,呈现由西到东、由南到北的递增趋势;(3)2000-2021年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活动强度变化Moran''s I指数呈现显著负相关性,说明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服务价值两者空间上处于相互制约状态;(4)2000-2021年浙江省 90 县(区)可划分为4类生态系统服务簇,包括:城市中心簇、农业生产簇、核心生态簇和生态保育簇;(5)基于2021年双变量Moran''s I指数聚类结果将研究区划分的5种类型分区作为生态保护修复一级分区,以区域内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簇作为生态保护修复二级分区划分依据。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划分为4个类型,即面积占比14.83%的生态预防治理区、面积占比19.94%的生态调控建设区、面积占比50.23%的核心生态保护区和面积占比15.00%的生态综合提升区。据此,提出不同类型优先分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999.
洪洋  张晋东  王玉君 《四川动物》2020,39(6):711-720
雪豹Panthera unica是生物多样性丧失指示物种,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雪豹特殊的栖息环境和较高的警觉性限制了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导致对其生态和保护的研究进展缓慢且分散、缺乏系统性。本文针对有关雪豹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与讨论:雪豹生态与保护研究主要方法有7种,全面了解研究方法,可以为最大化利用研究数据提供参考。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1)总结雪豹对栖息地的选择以及人为干扰,探寻人豹冲突根源;(2)分析当前雪豹个体识别研究的优势与劣势;(3)阐述当前全球雪豹的种群数量分布;(4)整理已开展的雪豹活动与空间利用模式相关研究结果;(5)综述雪豹食源组成,为进一步完善该研究提供基础;(6)评估雪豹遗传多样性,为今后开展雪豹进化与基因组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了解当前雪豹生态与保护研究现状为目的,同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今后的雪豹生态与保护研究提供方法基础与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丛林日记     
在景洪驻地得到消息,头无晚上野象谷的树上旅馆下面新来了一群象,今天上午又出来了现在在附近的林子里活动,景洪至野象谷乘车需1个小时的路程,于是我们与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的老科研工作者董永华等一行6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野象谷树上旅馆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