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6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张微  田颖  张亚琼  李杰  胡严 《动物学杂志》2024,59(3):349-357
红隼(Falco tinnunculus)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能同时适应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小型猛禽,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4月至7月,为在北京救助的7只红隼佩戴了卫星追踪器,追踪其活动轨迹,依据追踪的动物活动位点数据,采用净平方位移-时间曲线依次对各红隼的迁徙模式进行了判别,深入分析了迁徙红隼的迁徙时间、距离和路线等,并采用核心密度法分别计算了迁徙及留居型红隼95%及50%活动区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模式为部分迁徙,追踪的7只红隼个体(N01 ~ N07)中,4只为留鸟,1只为迁徙鸟,2只居留类型无法准确判断。N01为迁徙红隼,其度夏地和越冬地分别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河北廊坊,此红隼秋季迁徙速度明显高于春季,其春季迁徙距离551 km,历时25 d,平均迁徙速度为22 km/d,而秋季迁徙距离412 km,历时2 d,平均迁徙速度为203 km/d,河北承德滦平县是其春季迁徙的重要中途停歇地。不同红隼个体间95%及50%活动区面积均存在较大差异,迁徙红隼N01 95%、50%活动区面积在度夏区分别为93.10 km2、17.50 km2,在越冬区分别为7.03 km2、0.99 km2;留居型红隼95%、50%活动区面积均值分别为1 165.34 km2、178.71 km2(n = 4),其中最大95%、50%活动区面积分别为4 320.26 km2(N02)、648.22 km2(N02),最小95%、50%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80 km2(N03)、0.29 km2(N03)。本研究揭示了北京地区红隼的迁徙模式、迁徙路线、重要停歇地及活动区状况,为红隼的针对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扎龙湿地白鹤春季停歇地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4~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甸芦苇沼泽区的野生白鹤(Grusleucogeranus)在春季迁徙停歇地的昼间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时期内白鹤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觅食31%、游走27%、静栖19%、警戒17%、修饰6%。白鹤觅食行为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分别为早晨和黄昏;游走行为基本上与觅食行为呈正相变化,并且几乎每个游走高峰及低潮相应地伴随着觅食的高峰和低潮;由于渔民清晨下苇塘收鱼和放牧,在5:30~6:30和6:30~7:3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比例最高;静栖行为基本与游走及觅食行为呈负相关,对比发现,静栖行为比例低于觅食行为,与笼养鹤类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可能是食物丰富度影响了野生状态下行为的时间分配;修饰行为所占比例较小,是由于修饰行为是非主要行为,其发生是随机的。天气状况对白鹤数量变化有一定影响,阴雨和大风天气,白鹤数量明显减少,鹤群转移。与正常天气情况相比,阴雨和大风对白鹤觅食、静栖和游走行为时间分配影响显著(P阴雨=0·000<0·05,P大风=0·000<0·05),觅食时间缩短,游走行为减少,静栖时间变长。  相似文献   
63.
生态位分化是解释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Schonenr认为空间维度对生态位差异形成的影响程度最高,营养维度次之,时间维度则最后被启动。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塘山区域采用公里网格法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同域分布且食性相似的黑麂和小麂种群进行监测,计算平均拍摄率,分析不同季节黑麂和小麂对不同植被类型、海拔、坡位、水源距离的选择差异,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二者日活动节律及重叠程度。结果显示,(1)黑麂和小麂对空间生态位的选择出现分化:黑麂偏好针阔混交林,主要栖息于1 301~1 500 m的高海拔地区,回避下坡位和谷地,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区域内活动频繁;小麂则偏好落叶阔叶林,主要栖息于901~1 100 m的中海拔地区,偏好中坡位,回避谷地,对水源距离没有明显的选择倾向。(2)黑麂和小麂均为晨昏性活动的昼行性动物,二者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较高(Δ4=0.86),仅冬季较低(Δ1=0.65)。上述结果支持Schonenr的假说:首先,空间维度对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影响大于时间维度,龙塘山区域黑麂和小麂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栖息地来增加空间...  相似文献   
64.
李琳 《生物学通报》2022,(11):29-31
“表观遗传”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增加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全面理解基因与性状间的复杂关系,丰富对遗传与进化观的认识,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发展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表观遗传”一节的教学定位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单元之中,通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落实本节的教学内容,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5.
蝴蝶是一种变温动物,对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通过对蝴蝶种群的监测,可评估生态环境的变化.开展基于蝴蝶监测的学科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66.
全球变化引起的生物入侵已经严重地威胁了生物多样性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生物入侵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管理外来入侵物种,从而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系统地讨论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因子对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外来入侵昆虫和外来入侵微生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最近出版的外来入侵生物相关资料,首先描述了3个外来入侵类群在我国的省级分布格局.然后利用单因素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这些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3个外来入侵类群丰富度在我国各省份的分布呈现相似的格局,即东南偏多,西北偏少;相较于入侵植物和入侵昆虫,入侵微生物在东北和华北的丰富度也较高. 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3个分类群丰富度最大的人类活动指标,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自然因子中,年均温和年降水对入侵植物丰富度和入侵昆虫丰富度解释率也较高,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对入侵微生物丰富度影响不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控制自然因子的影响后, 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依然是对3个分类群丰富度影响最大的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尽...  相似文献   
67.
徐峰  马鸣  吴逸群 《动物学杂志》2006,41(6):139-141
2005年10~12月,在新疆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193头次北山羊(Capra ibex)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山羊群冬季的活动规律性较强,呈现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00~08∶30时和16∶30~17∶00时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98.6%和93.3%。同时发现冬季其61%的活动时间用于采食,用于移动和站立的时间分别为19%和15%。这种活动节律可能与光照以及人类放牧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68.
2017年6月—2019年3月,以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首次应用红外相机技术综合关注野生狍Capreolus pygargus的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结果发现,狍表现出5种集群模式,以单雄和单雌模式为主;各种集群模式的出现频次呈显著的季节差异(χ2=10.867,df=3,P=0.012)、温度区段差...  相似文献   
69.
欧阳明  王绍 《动物学报》1999,45(3):311-316
分别将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注射到大鼠内侧和中间内侧孤束核,观察心血管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小剂量地塞米松(20或50ng)对心血管活动无明显的影响(P>0.05),大剂量地塞米松(100或250ng)注射后10分钟内能使心血管活动明显降低(100ng:-1.80±0.32kPa,-31±13b./min;250ng:-2.68±0.51kPa,-44±15b./min;P<0.01)。不仅如此,小剂量地塞米松(20ng)注入孤束核后对血清中亚硝酸根离子浓度无明显的影响(P>005),大剂量地塞米松(250ng)可使血清中亚硝酸根离子浓度显著升高(19.33±0.29μmol/L,vs.control8.26±0.26μmol/L,P<0.05)。这些结果提示大剂量地塞米松在孤束核内可能通过非基因调控机制捉进外周一氧化氮的形成达到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Xu H  Hu SJ  Han Y  Long KP 《生理学报》1999,(6):615-622
本实验在奶节(DRG)慢性压迫模型上,采用离体灌流DRG和单纤维记录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研究了初级感觉神经元的交感-感觉耦联作用及其细胞内机制。用外源性支甲肾上腺素(NE,10μmol/L)浸浴损伤的DRG时,在95个DRG神经元中有85个自发放电的神经元产生明显反应。其中,44个呈现单纯兴奋效应,21个表现先兴奋后抑制效应,6个出现兴奋-抑制交替振荡现象,14个表现抑制效应。NE对损伤神经元的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