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
腕足动物是古生代海洋中最重要的底栖生物类群之一, 然而该门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中遭受巨大的打击, 在中、新生代海洋中被严重地边缘化。为了评价大灭绝对腕足类宏演化过程的影响, 本文聚焦于大灭绝后的复苏过程, 从多样性、壳饰演化、古地理区系三个方面分析全球腕足动物的复苏过程与模式。多样性统计表明, 腕足类的属级分异度大灭绝后大幅降低, 在安尼期快速上升, 并在诺利期达到三叠纪最高水平。相较于晚三叠世的新生分子, 多数早三叠世的新生属种消亡更快, 多为短延限分子。早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腕足类各个目的壳饰演化趋势迥异, 说明并非受同一因素控制; 壳饰的发育程度与被捕食压力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 不同腕足目自身的演化历史对壳饰变化具有更显著的影响。网络分析发现腕足类的古生物地理分区性在大灭绝后显著下降, 至奥伦尼克期才再次出现分异现象。中三叠世各地出现大量土著分子, 使腕足类古生物地理分异性更加明显, 甚至可能超过了大灭绝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广西六景剖面艾菲尔-吉维特阶界线层的腕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六景剖面民塘组底部艾菲尔-吉维特阶界线层的腕足类,是一个台地边缘相和盆地相之间过渡环境中的非近岸底栖型腕足动物群.该动物群以贝体小,属种分异度较高,缺乏明显的地方性分子为特征,石燕贝类占有明显的优势,具背中隔板类型的正形贝类发育,并有鸮头贝科的分子出现.Echinocoelia, Davidsonia 和 Pentamerella 是本腕足动物群的优势属群;其他重要分子有 Skenidioides, Vallomyonia, Leptathyris, Rhynchospirifer, Warrenella 和 Stringocephalus.文中描述腕足类17属19种,其中4新种: Vallomyonia sinensis sp. nov., Pentamerella nanningensis sp. nov., Davidsonia guangsiensis sp. nov., Echinocoelia guangsi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一提起生物灭绝人们很快就会想到恐龙的灭绝 ,并跟随着想像— 10公里长的陨星撞击地球时的悲惨情景 :那冲天的灰尘遮天蔽日、气温骤降、万物枯萎、恐龙因寒冷和食物匮乏而相继死去、大地一片荒凉……。事实上地质历史中生物灭绝事件较常见 ,有学者认为光泥盆纪 5千多万年中就发生 82次生物灭绝事件 ,当然这有争议。公认的生物大灭绝就有 5次 ,至于灭绝的原因现仍众说纷纭 ,不仅不同地质时期灭绝的原因可能不同 ,而且同一时期原因也可能不止一种 ,光恐龙灭绝的原因就有 10几种假说 ,陨星撞击只是其中一种。总之 ,生物灭绝是个复杂而未解… 相似文献
15.
对黔西北仁怀核桃湾、毕节燕子日晚奥陶世Hirnantia动物群中Dalmanellatestudinaria及Dorytretalongicrura居群的埋藏和时间均化的研究表明,两地居群均属原地埋藏的正常居群,且未遭受选择性破坏,这些化石居群的特征基本反映了原先生活居群长期变化的特征。它们的大小频率分布图是强烈的左偏斜,幼年期个体占很大比例。对各居群生存曲线的对比研究表明,生存曲线近似于S形(sigmoidaltyne),反映出幼年期死亡率很高,成年期死亡率较低,而老年期死亡率又增高。同一环境中Dalmanellatestudinaria居群的幼年期死亡率高于Dorytretalongicrura居群,反映了物种自身的不同特性;另一方面,前述两种居群在核桃湾的幼年期死亡率高于在燕子口的幼年期死亡率,说明两地生活环境存在差异;物种分异度分析及剖面的微相分析表明,核桃湾古海水深度浅于燕子口。从大小频率分布图获得生存曲线时,宜采用Levinton和Bambach(197)的方法,即根据公式D=s×in(T+1)将大小转化为生存时限,而不宜采用Thayer(1977)的方法,即直接对作为横坐标的大小取对数。 相似文献
16.
龙潭组下部含煤段腕足类的发现及其意义:对龙潭组成煤环境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龙潭组是我国南方经济价值最大的含煤岩系,曾以典型的海陆交替相而闻名于世。过去一向把龙潭组底部中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煤层作为陆相的标志。然而,十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煤田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苏南地区的勘探队于这层长石石英砂岩中较普遍发现有指相意义的矿物——海录石(颗粒均较新鲜,大多呈胶体形态充填在碎屑之间)。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和长广煤矿地质队骆善胜(1980)等先后在苏浙皖交界地区的广德牛头山西边村、龙山洼、王村、查扉村等井田龙潭组下部含煤段的主采煤层(俗称“C”煤 相似文献
17.
关岭新铺卡尼期腕足类古生态及对创孔海百合假浮游生活方式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岭新铺晚三叠世早期卡尼期(Carnian)龙层及其下伏竹杆坡组上、中部的腕足类从上到下可划分为Linguloid,Laballa,Pseudokoninckina等3个化石群落。根据各群落特征分子的固着方式、生活习性、贝体形态和大小,以及与其他生物共同埋藏情况,并考虑围岩性质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得出Pseudokoninckina群落的古生态底域位于BA4内侧至BA3外侧,Laballa群落的古生态位置相当于BA2,而Linguloid群落则为BA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关岭新铺从竹杆坡组中部至龙层呈现明显海退过程,其古生态底域位置从BA4内侧至BA3外侧一直退到BA1。依据此变化绘出新铺卡尼期海平面下降示意图。对创孔海百合被一些学者推断为假浮游的生活方式提出质疑和讨论,得出当时创孔海百合不可能为假浮游的生活方式,它们应是营底栖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06年5月国际地科联正式批准确立中国湖北宜昌王家湾北剖面观音桥层底界之下0.39m处为全球古生代奥陶纪末期赫南特阶底界的"金钉子",以异形正常笔石(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的首次出现层位为标志,距今约4.456亿年。 相似文献
20.
贵州剑河革东寒武纪凯里生物群中水母状化石属种单调,仅发现1属1种贵州拟轮盘水母钵Pararotadiscus guizhouensis(Zhao et Zhu,1994),但却有丰富的生态现象.近40%的标本与腕足类、三叶虫、金臂虫、棘皮动物或遗迹化石Gnrdia共存,是目前全球水母状化石中罕见的丰富生态现象.其中65件贵州拟轮盘水母钵盘体上、下或周围出现了背、腹壳分散保存的腕足类,说明腕足类与贵州拟轮盘水母钵共同埋藏;1块标本的丛状触手中还包裹有腕足类,说明丛状触手不是类似于植物根系的固着器.这种现象还证实贵州拟轮盘水母钵不是固着而是浮游生活的,其与腕足类壳瓣共存,主要是浮游的贵州拟轮盘水母钵死亡后沉落海底与腕足类壳瓣重叠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