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15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探讨荆皮癣湿酊(Jingpixian Tincture,JPXT)对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抗菌作用和机制。【方法】微量稀释法测定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荧光显微镜观察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山梨糖醇保护试验测定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细胞壁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酶标仪测定细胞内核酸释放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细胞膜麦角甾醇含量;酶标仪检测β-1,3-葡聚糖合酶(β-1,3-glucan synthase,β-1,3-GS)、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etase,CS)、角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QLE)、14α-去甲基化酶(14-alpha demethylase,CYP51)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建立石膏样毛癣菌感染皮损豚鼠动物模型并观察黄连-姜黄复方水煎剂的疗效.方法 于32只豚鼠背部建立石膏样毛癣菌感染皮损128处,分四组:(A)100%浓度复方水煎剂治疗组;(B)200%浓度复方水煎剂治疗组;(C)2%硝酸咪康唑软膏治疗组;(D)空白对照组.于感染第4天开始用药,分别于用药第0、3、7、10天做真菌镜检、培养并测量皮损直径.结果 A、B、C组治疗效果均明显好于D组(P<0.01),2%硝酸咪康唑软膏及复方水煎剂均对皮肤石膏样毛癣菌有治疗作用;B、C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A组(P<0.01);B组治疗效果好于C组(P<0.05),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皮肤刺激症状.结论 黄连一姜黄复方水煎剂对皮肤石膏样毛癣菌有明显治疗作用,无刺激性,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
高产铁载体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p-f的筛选鉴定及其铁载体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改进的CAS检测平板从东湖中筛选得到了一株高产铁载体细菌sp-f,并用CAS检测液定量检测其分泌铁载体量,发现其As/Ar仅0.09(OD680),Su(Siderophore Unit)为90%,达到产铁载体菌最高级。用BIOLOG检测板,结合细菌生理生化反应、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等分类鉴定方法,确定sp-f为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sp-f生长过程中胞外铁载体的量在对数生长前期累积达到最高后有所减少,至稳定期时菌液中铁载体量达到稳定。在已知铁载体特异吸收峰波长下,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无铁环境和高铁环境下培养液上清,比较发现sp-f上清含有3种含儿茶酚胺类基团铁载体,其中包括荧光和非荧光性的脓菌素,200μmol/L Fe2 可完全抑制荧光性质脓菌素的分泌,但非荧光脓菌素的分泌不受抑制,并且对非脓菌素的儿茶酚胺类铁载体的合成分泌反而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4.
65.
66.
67.
目的:探究透脓托毒饮配合西医手术疗法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PN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于2013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60例,根据其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行PNF清创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透脓托毒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疼痛积分、腐肉脱落时间、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vs. 73.3%,P0.05);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疼痛积分、腐肉脱落时间均显著短于(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两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透脓托毒饮配合清创术治疗PNF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清创术,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早期动态监测血乳酸浓度对评价小儿脓毒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价值。方法:入选90例小儿脓毒性休克患儿,以诊断休克为研究起点,动态监测研究0 h、6 h的血乳酸,计算6 h乳酸清除率。按PCIS评分分为≥70分组(n=41)、60~70分组(n=40)、60分组(n=9);按预后分为存活组(n=62)与死亡组(n=28);按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n=57)与低乳酸清除率组(n=33),对各组PCIS评分、0 h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70分组、60~70分组、60分组0 h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70分组明显低于60~70分组及60分组,60~70分组明显低于60分组(P均0.05);存活组PCIS评分及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0 h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PCIS评分显著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CIS评分与0 h血乳酸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619,P0.05),与乳酸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r=-0.702,P0.05)。结论:在评价小儿脓毒性休克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早期血乳酸清除率比单次血乳酸浓度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红色毛癣菌的菌落形态和镜下结构特征以及与感染部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192株红色毛癣菌进行表型分型,选取其中39株在28℃、30℃、35℃3种温度孵育6d、10d、14d时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结果192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3种表型:绒毛型、沟纹型、粉末型(或颗粒型)。在相同培养基上,28℃、30℃时菌落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均快于35℃(P〈0.05)。在相同温度时,菌落在SDA上的生长速度快于PDA培养基。在28℃、30℃时菌落形态比较稳定,在35℃时变异较大。菌落在PDA培养基上产孢丰富,镜下显示有较多的大、小分生孢子,而在SDA培养基上只有少量的小分生孢子,几乎见不到大分生孢子。各种浅部感染均以绒毛型为主,绒毛型在手足癣中占比例最高,沟纹型在体股癣中所占比例较高,粉末型在甲癣中占的比例较高。结论红色毛癣菌的菌落形态与培养基和培养温度有关,其表型和镜下结构与感染部位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