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探讨实验室常规鉴定手段对哈特草螺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能力,分析案例患者血液中哈特草螺菌的感染来源,本文使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MALDI-TOF MS)、16S rRNA基因测序和RNA聚合酶的β亚基(rpoB)基因测序对哈特草螺菌进行鉴定,并对患者多部位标本进行哈特草螺菌检测。结果显示,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将哈特草螺菌错误识别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无法鉴别哈特草螺菌、aquaticum草螺菌或camelliae草螺菌,rpoB基因测序可以准确将其鉴定为哈特草螺菌;除血液外,仅在患者粪便中检出少量哈特草螺菌,血液和粪便来源的哈特草螺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ERIC-PCR)结果显示,两者的DNA...  相似文献   
162.
脓毒症已成为入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对于脓毒症尚无特效性治疗办法。针对脓毒症病理生理的研究发现,免疫紊乱在脓毒症的发病及病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共生体,研究显示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宿主的免疫状态,但确切机制尚无统一报道。基于肠道菌群在宿主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产物的角度综述了肠道菌群在脓毒症免疫调节中的机制,指出肠道菌群一方面能够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另一方面,脓毒症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也将导致菌群产物的改变,从而丧失对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作用,这可能是促进脓毒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基于肠道菌群的生物疗法,或许有望成为脓毒症常规治疗外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3.
摘要 目的:探究钙蛋白酶抑制剂Calpeptin在脓毒症膈肌功能障碍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腹腔内注射8 mg/kg LPS的方法构建大鼠脓毒症模型,将雄性SD大鼠分为3组(n=6/组):正常对照组(Con组)、脓毒症组(Sepsis组)和钙蛋白酶抑制剂预处理组(Calpeptin组)。处死大鼠,快速分离大鼠膈肌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膈肌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分别检测膈肌组织中钙蛋白酶μ-Calpain、凋亡相关基因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处理24 h的脓毒症组大鼠膈肌组织HE染色未见明显膈肌萎缩改变,但膈肌收缩力下降,这与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qRT-PCR法检测到脓毒症组大鼠膈肌组织中上述基因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而Calpeptin预处理后,上述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脓毒症时膈肌发生功能障碍,钙蛋白酶抑制剂Calpeptin可显著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凋亡、自噬的激活。  相似文献   
164.
摘要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 Rg3,Rg3)对脓毒症介导的心肌损伤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小鼠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手术的方法构建脓毒症模型。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人参皂苷Rg3治疗组(Rg3+CLP组)以及自噬抑制剂干预组(3-MA+Rg3+CLP组),每组8只。术后18 h分别留取各组小鼠血浆及心肌组织。通过ELISA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自噬及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心肌组织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另外,Caspase-3活性增加,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LP组相比,外源应用Rg3组小鼠心肌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并且Caspase-3活性降低,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部分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升高。应用自噬抑制剂后,较单纯应用Rg3组,心肌组织损伤明显,而NLRP3炎性小体活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时NLRP3炎性小体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进而导致心肌损伤。而Rg3治疗后,可以调节心肌细胞自噬,抑制NLRP3炎性小体激活,进而减轻细胞因子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本研究表明Rg3可能通过调节心肌自噬,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进而减轻脓毒症时心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调节素(UMOD)、肝素结合蛋白(HBP)、Klotho蛋白联合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预测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28天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脓毒症并发AKI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8天以内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86例)和死亡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血清UMOD、HBP、Klotho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分期的AKI患者血清UMOD、HBP、Klotho蛋白表达及APACHEⅡ评分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并发AKI患者28天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UMOD、HBP、Klotho蛋白及APACHEⅡ评分单独及联合预测脓毒症并发AKI患者28天预后的价值。结果:相比于存活组,死亡组患者血清UMOD、Klotho较低,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BP、APACHEⅡ评分较高 (P均<0.05)。不同AKI分期患者血清UMOD、HBP、Klotho及APACHEⅡ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MOD<62.43 mg/mL、HBP>30.14 μg/L、Klotho≤180.37 ng/L、APACHEⅡ评分>16.00分是影响患者28天死亡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清UMOD、HBP、Klotho、APACHEⅡ评分四者联合预测脓毒症并发AKI患者28天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0.842~0.939),明显高于血清UMOD[0.724(0.674~0.765)]、HBP[0.666(0.622~0.710)]、Klotho[0.767(0.731~0.804)]、APACHEⅡ评分[0.840(0.802~0.878)]单一检测 。结论:脓毒症并发AKI患者血清UMOD、Klotho降低,HBP水平升高且APACHEⅡ评分较高,与脓毒症并发AK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四者联合能辅助预测脓毒症并发AKI患者28天死亡。  相似文献   
16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C16)水平与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月收治的59例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记作观察组。另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ESM-1、VE-Cad、CC16及炎症因子水平,并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ESM-1、VE-Cad、CC16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此外,将观察组患者按照预后分作死亡组27例和存活组32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的血清ESM-1、VE-Cad、CC1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IL-6、CRP、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的血清ESM-1、VE-Cad、CC16水平与IL-6、CRP、PCT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入院24 h内APACHEⅡ评分(较高)以及血清ESM-1(升高)、VE-Cad(升高)、CC16(升高)、IL-6(升高)、CRP(升高)、PCT(升高)均是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氧合指数(升高)是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血清ESM-1、VE-Cad、CC16水平存在明显升高,且与炎性因子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预后的辅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7.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大肠杆菌感染型、脂多糖诱导型、宿主屏障破坏(盲肠结扎)型脓毒症模型,评估具有代表性的造模方式。方法:取SD大鼠设置为:大肠杆菌组、脂多糖组、盲肠结扎组、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每组10只。于造模后12 h、24 h、36 h、48 h内检测炎症指标: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肌酐(Cre)、谷丙转氨酶(ALT)、心肌肌钙T(cTnT)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比较,12 h-48 h内,大肠杆菌组、脂多糖组、盲肠结扎组大鼠IL-6、PCT、PT、APTT、Cre、ALT,cTnT,PaCO2升高(P<0.05),PaO2水平降低(P<0.05),且脂多糖组及盲肠结扎组IL-6、PCT、PT、APTT、Cre、ALT,cTnT水平均高于大肠杆菌组(P<0.05),PaO2水平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结论:大肠杆菌造模、静脉注射脂多糖造模及盲肠结扎造模均可复制脓毒症模型,且静脉注射脂多糖及盲肠结扎造模大鼠的病情严重程度高于大肠杆菌造模。  相似文献   
16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 27,IL-27)对成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和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214 例SIRS患者按入院诊断结果及感染源不同分为非脓毒症组(n=80)、肺源性脓毒症组(n= 73)和非肺源性脓毒症组(n= 6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IL-27 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绘制受试者 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各指标的诊断价值,分析各生物标志物的性能,判断潜在的预测变量。结果:肺源性脓毒症患者体温符 合SIRS 标准的比例为65.8%,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45.0%)及非肺源性脓毒症患者(45.9%)(P < 0.05);非肺源性脓毒症患者白 细胞数符合SIRS标准的比例为68.9%,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42.5%,(P < 0.05)。确诊脓毒症后的患者血清IL-27 的AUC 为 0.655,PCT的AUC 为0.649。根据不同感染源进一步分析,肺源性和非肺源性脓毒症患者血清IL-27 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 者,肺源性和非肺源性脓毒症患者PCT 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P<0.01)。ROC曲线分析发现,肺源性和非肺源性脓毒症患 者血清IL-27 的AUC分别为0.657 和0.652,肺源性和非肺源性脓毒症患者PCT 的AUC 为0.667 和0.629。分别联合检测三组患 者的血清IL-27 和PCT值,肺源性脓毒症患者的AUC为0.728,非肺源性脓毒症患者的AUC 为0.703。对肺源性脓毒症患者与非 肺源性脓毒症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均有所提升。结论:肺源性和非肺源性脓毒症患者较非脓毒症患者更加符合SIRS 标准。IL-27 作 为脓毒症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对病情变化的反应不敏感,而IL-27 和PCT 结合可以使诊断的准确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9.
目的:观察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检出菌的变迁规律,探讨与其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总结2010 年至2013 年我院呼吸内科血 培养阳性脓毒症136 株检出菌及相关指标,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治愈及好转组,二组为未愈及死亡组,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单 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与脓毒症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主要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首,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发现耐亚 胺培南大肠埃希菌株一例,其耐药率为2.9%;两组间进行比较,对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包括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糖尿病、 恶性肿瘤在内、住院前是否应用抗生素、发热程度、是否存在肺部感染及低白蛋白血症进行单因素分析,肺部感染情况P<0.05,有 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其与脓毒症的预后相关,其余指标P 均>0.05,尚不能认为其与脓毒症预后相关。结论:革兰阳性球菌是血培 养阳性脓毒症的主要致病菌;肺部感染情况与脓毒症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0.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凝血异常是脓毒症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因子既可以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又可以抑制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最终导致其凝血活性增强,炎症诱导的凝血紊乱进一步促进和加重炎症反应。而脓毒症患者的高凝状态可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甚至DIC的发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就脓毒症致凝血异常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