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篇
  17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在经皮胆红素监测下早期蓝光干预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6例出生体重≤2000 g,无出生窒息史的早产儿,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照我国2000年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的干预标准进行光疗。观察组于出现黄疸和/或经皮胆红素85.50μmol/L,但尚未达方案的干预标准就进行光疗,监测经皮胆红素至黄疸消失。经皮胆红素值达187.5μmol/L以上时同时查静脉血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比较2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峰值及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皮胆红素峰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两组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在经皮胆红素监测下进行早期蓝光干预有利于降低早产儿胆红素峰值,缩短黄疸持续时间,有效预防早产儿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以清栓酶、川芎嗪为抗栓剂加入葡萄糖中,经紫外线氧透照仪照射后输入静脉,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与单用抗栓剂组作对照,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发现抗栓剂加紫外线氧透照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紫外线氧透照后的葡萄糖作为载体,有分解出氧原子以提高血氧含量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并有激活清栓酶和川芎嗪的效应。  相似文献   
23.
肠道细菌种类繁多,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群之间、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那么肠道微生物群将会导致疾病的产生。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和生化等途径影响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目前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抑郁症、肝性脑病等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24.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VWM)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白质病,其致病基因EIF2B 1~5分别编码真核细胞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2B(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B,eIF2B)的5个亚基α~ε,其中任一编码基因突变均可引起发病。起病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期,临床表型差异大,典型表现为进行性运动功能退行,可伴共济失调和癫痫。应激(发热、外伤等)可导致发作性加重。影像学显示大脑白质进行性液化。尸解神经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白质稀疏和囊性变性,无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异常,过表达祖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δ(GFAPδ),少突前体细胞数量增加和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减少、泡沫化且凋亡增加。VWM致病基因EIF2B 1~5是管家基因,但多数患者通常仅脑白质受累。少数胎儿期及婴儿早期发病的患者可出现多系统受累,成年女性患者可有卵巢功能障碍。目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在其致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病理性星形胶质细胞继发性引起少突胶质细胞成熟障碍和髓鞘形成异常,进而导致脑白质病变。其他疾病机制包括内质网应激后未折叠蛋白反应(UPR)过度激活、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抑制等,尚不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不同严重程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尿酸(UA)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50例记为研究组,另取同期本院健康新生儿50例记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MMP-9、MMP-2及UA水平,对比研究组不同时期不同严重程度患儿血清MMP-9、MMP-2及UA水平,采用Preason相关性分析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MMP-9、MMP-2、UA水平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儿发病后1d、发病后3d、发病后7d血清MMP-9、MMP-2及U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MP-9水平先升高后降低,MMP-2、UA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儿发病后3d的MMP-9、MMP-2、UA水平高于发病后1d,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reason相关性分析可得: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MMP-9、MMP-2、UA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其血清MMP-9、MMP-2及UA水平不断升高,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6.
摘要 目的:探讨香草醛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参考Rice-Vannucci方法建立HIBI大鼠模型。HIBI大鼠建模后立即腹腔注射20 mg/kg(HIBI+20Van组)或40 mg/kg(HIBI+40Van组)的香草醛,每隔12 h给药,连续7 d。然后评估大鼠的神经行为及脑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对BV2小胶质细胞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并用20 μM香草醛培养。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HMGB1、NF-κB p65、SIRT1、MyD88和TLR4的表达水平。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测定试剂盒测定用不同BV2细胞培养基处理的原代神经元的LDH释放。结果:与HIBI组比较,HIBI+20Van组和HIBI+50Van组新生大鼠的前肢悬吊时间和旷场得分均升高,脑组织中的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均降低。香草醛均升高了HIBI大鼠和OGD/R处理的BV2细胞质中的SIRT1的表达水平,降低了TLR4、MyD88和HMGB1的表达水平及细胞核中NF-κB p65的表达水平(P<0.05)。香草醛降低了原代神经元的LDH释放量(P<0.05)。结论:香草醛通过调节SIRT1/HMGB1/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抑制HIBI引起的神经炎症,从而提高HIBI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7.
朊病毒病,即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s),是一类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存在散发性、感染性和遗传性3种形式。在朊病毒病的病理过程中,细胞正常朊蛋白PrPc(cellular PrP)转化为异常构象的PrP^Sc(scrapie PrP)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朊病毒的增殖如何导致神经元凋亡仍不清楚。PrPc的胞内运输在朊病毒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朊病毒感染后PrP^C转化为PrP^Sc,及遗传性朊病毒病中PrP突变可能影响PrP的生物合成、亚细胞定位及转运过程,通过干扰PrP^C的正常功能或产生毒性中间体而导致神经系统病变。现对近年来关于PrP胞内运输在朊病毒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8.
疯牛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英国疯牛病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它不仅给英国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疯牛病是对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的俗称,它是一种慢性,具有传染性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该病临床和组织学病理学特征是病畜神经失常,共济失调,感觉过敏和中枢神经系统灰质空泡化,疯牛病被认为与朊病毒(Prion)有关,因此与克-雅氏病,羊痒病等一起被统称为朊病毒病,朊病毒病是由正常朊病毒蛋白(PrPC)发生蛋白折叠错误变成异常朊病毒蛋白(PrPSC)引起的,BSE主要发生于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各国家和地区,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防制BSE危害人类健康,中国至今尚无疯牛病发生。  相似文献   
29.
S-100B蛋白是一类钙离子结合蛋白,由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分泌,广泛分布于神经组织中。在正常情况下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但分泌过高具有神经毒性。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呈正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HIE脑损伤及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通过动态监测S-100B蛋白含量,了解脑损伤后血清中S-100B蛋白水平变化的时间规律性,S-100B蛋白可作为脑损伤后神经生化新标志物。本文对血清S-100B蛋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
Leng XR  Wu Y  Jiang YW 《生理科学进展》2010,41(2):125-128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VWM)是儿童最常见的遗传性白质脑病之一,是目前人类遗传性疾病中首个被确定由于mRNA翻译启动异常所致疾病,是由编码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B(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B,eIF2B)的五个亚单位(eIF2Bα、β、γ、δ、ε)的基因(EIF2B1-5)任一突变所致。eIF2B是一种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调控全部mRNA的翻译起始过程。eIF2B突变功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EIF2B突变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eIF2B的功能。例如,通过影响eIF2B复合体的形成或其与底物的结合从而破坏eIF2B的鸟苷酸转移因子(GEF)活性或引起细胞应激反应异常。EIF2B突变是否影响胶质前体细胞的分化是VWM发病机制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