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2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3936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420篇
  2012年   619篇
  2011年   492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549篇
  2008年   699篇
  2007年   616篇
  2006年   539篇
  2005年   559篇
  2004年   574篇
  2003年   630篇
  2002年   720篇
  2001年   554篇
  2000年   581篇
  1999年   504篇
  1998年   463篇
  1997年   573篇
  1996年   483篇
  1995年   569篇
  1994年   524篇
  1993年   511篇
  1992年   526篇
  1991年   499篇
  1990年   447篇
  1989年   451篇
  1988年   146篇
  1987年   135篇
  1986年   111篇
  1985年   150篇
  1984年   116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7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报道了7个楼梯草属和赤车属植物(荨麻科)新纪录,它们分别为锐齿楼梯草(E. cyrtandrifolium),变黄楼梯草(E. xanthophyllum),对叶楼梯草(E. sinense),宽叶楼梯草(E. platyphyllum),托叶楼梯草(E. nasutum),短叶赤车(P. brevifolia)和华南赤车(P. grijsii)。列出了各个物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42.
在开展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调查中发现,早春低温时期,大多数高海拔植物的花芽苞片具有浓密柔毛形态特征。该研究以柳属植物为实验材料,运用红外线测温仪与红外热成像仪,在太阳光照射与遮荫两种情况下,对温带地区自然环境生长的白玉兰花芽进行测温,观测花芽内外温度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并采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柳属花芽与木兰属花芽内外温度变化,分析花芽温度与光强的关系,探讨花芽苞片被毛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柳属植物花芽苞片被毛与海拔、光照强度有关,花芽苞片上的柔毛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热量,海拔越高,苞片具有更浓密的柔毛。(2)柔毛能防止花芽内部热量散失,使幼嫩的花芽在冬季或早春低温环境下免受低温影响。因此将花芽或花序苞片上具有浓密柔毛的植物称为"花芽被毛植物",其被毛特征是植物对早春低温环境适应性趋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3.
我国沿海线形亚属海链藻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面孔纹的形态学特征是海链藻的重要分类学依据之一。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大多是从圆筛藻属修订而来, 它们之间的区别特征细微, 需电镜下观察才能准确鉴定。我国关于线形亚属海链藻的报道较少。研究利用电镜(EM)技术, 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 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 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6个隶属于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 分别是紧密海链藻T. densannula Hasle &; Fryxell、微小海链藻T. exigua Fryxell &; Hasle、线形海链藻T. lineata Jousé、微线形海链藻T. nanolineata (Mann) Fryxell &; Hasle、结线形海链藻T. nodulolineata (Hendey) Hasle &; Fryxell和柔弱海链藻T. tenera Proschkina-Lavrenko, 其中有4个为我国新记录种类: 紧密海链藻、线形海链藻、微线形海链藻和结线形海链藻。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 提供了电镜照片。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析了孔纹特征的变化类型及其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44.
在对上海市树附生藻类的调查中,发现了1个中国新记录属——绿叠球藻属(Chlorokybus)。对该属1个新记录种绿叠球藻(Chlorokybus atmophyticus)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其系统位置讨论结果认为,绿叠球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藻类,在陆生植物演化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支持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目——绿叠球藻目(Chlorokybales)处理。  相似文献   
845.
选择内蒙古27个样地采集的10种棘豆属植物54个单株,提取样品的基因组DNA,对其叶绿体trnL-F序列进行扩增、测序,所得序列利用ClustalX软件进行对位排列,并用MEGA5.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探讨棘豆属的种间关系与系统进化.结果显示:(1)10种棘豆属trnL-F的变异位点54个,信息位点46个,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1.9%,GC含量变化范围在30.69%~31.50%之间.(2)棘豆属与黄芪属各为一支,自展支持率达99%,支持棘豆属植物为单系起源.(3)系统树中小花棘豆的样本自成一支,为相对独立进化;多叶棘豆、砂珍棘豆和黄毛棘豆的样本相互混杂,表明亲缘关系很近,从而支持《内蒙古植物志》将三者归入真棘豆亚属轮叶棘豆组的观点.(4)刺叶柄棘豆的样本不同样地形成2个分支,对其亚属水平上的分类需进一步探讨.(5)缘毛棘豆与阴山棘豆的样本聚成一支,支持将二者归入矮生棘豆组.研究表明,trnL-F序列可为棘豆属下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提供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846.
桤木属7种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良去壁低渗法对分布于欧美地区的桦木科(Betulaceae)桤木属(Alnus Mill.)7种植物进行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材料染色体形态比较一致,多为由中部(m)及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意大利桤木(A.cordata)为六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6x=42,核型公式为2n=6x=42=36m+6sm;绿桤木(A.viridis)为八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8x=56,核型公式为2n=8x=56=46m+10sm(SAT);薄叶桤木(A.tenuifolia)、灰桤木(A.incana)、欧洲桤木(A.glutinosa)、裂叶桤木(A.sinuata)和红桤木(A.rubra)均为四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x=28,其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28=16m(1SAT)+12sm、2n=4x=28=22m+6sm、2n=4x=28=24m+4sm、2n=4x=28=24m+4sm、2n=4x=28=26m+2sm。其中红桤木(A.rubra)的核型属于1B型,其余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847.
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新疆12种黄芩属植物叶片上的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有多种形式;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均为深波形,不具分类学意义,但叶片两面分布的气孔器,在不同种间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外拱盖内缘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其表皮角质层纹饰和表皮毛的微形态也各有不同;大多数植物叶片表面具腺点,其大小、分布及疏密程度也有不同。植物叶表皮上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为探讨本属种间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848.
采用经典分类方法,对1989~2012年采自新疆各地的赤藓属植物360余号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新疆赤藓属(Syntrichia Brid.)植物11种(含1变种),其中3种为新疆新记录种。(2)新疆首次发现的3个新记录种为:北方赤藓(Syntrichia norvegica)、双齿赤藓(S.bidentata)和齿肋赤藓异叶变种(S.caninervis var.spuria),其中双齿赤藓为中国濒危物种。(3)对新疆赤藓属植物11种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新疆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新疆赤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49.
描述了竹亚科牡竹属一新种——长耳吊丝竹(Dendrocalamus Iongiauritus S.H.Chen,K.F.HuangetR.S.Chen)。该种与吊丝竹(D.minor(McClure)ChiaetH.L.Fung)相近似,但该竹种部分节有明显发达的一条主枝,箨耳较大,明显并与箨片基部相连,窄长,横卧于箨鞘两肩,且呈有规则皱褶状,并着生有6~8mm长的波曲燧毛,箨舌高达0.7~0.9cm,呈不整齐撕裂状,上部有灰黄色扁形长毛,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850.
通过腊叶标本研究、野外观察和文献考证,结合栽培试验,研究了香蒲科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花部结构特征,补充描述了该种丝状毛在子房柄上的着生方式、小穗不孕雌花数目等性状特征,观察了在成熟期不同阶段其孕性雌花柱头与小苞片的长度变异。结果显示,水烛孕性雌花小苞片呈宽披针形、匙形或条形,先端褐色,短于柱头,或与柱头近等长或稍长于柱头;子房柄上的丝状毛除少数散生外,多数基部合生呈鞘状或束状,在子房柄下部呈1~4轮排列;小穗不孕雌花常3(~4)枚。研究材料在7月中旬前后雌花小苞片明显短于柱头,随果穗成熟小苞片与柱头近等长。长苞香蒲(T.domingensis Pers.)子房柄上的丝状毛形态和着生方式与水烛中的情况基本一致,但小苞片白色透明,小穗不孕雌花常1(~2)枚。这表明水烛孕性雌花小苞片和柱头的长度比例与不同成熟阶段有关系,不宜作为与长苞香蒲的区别特征,而小穗不孕雌花数目和小苞片颜色等特征对两物种的划分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