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40篇
  77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腺苷酸激酶(AK)是催化各种腺嘌呤核苷酸相互转化的一种磷酸转移酶,其在维持细胞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K有七种亚型,在线粒体、胞浆、细胞核之间的能量转移和分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内、细胞外和血液中的AMP水平是机体能量感知、睡眠、冬眠和食物摄取的代谢信号。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的AMP信号与人类疾病相关。AK及其下游的AMP信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代谢监测系统,通过检测细胞能量状态变化,从而调整对代谢感受器传递的信号。详细阐述了AK和AMP在感知及维持机体能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从观察温度的影响出发,探讨了鼠肝线粒体内膜体,在琥珀酸氧化建立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ΔμH^+)时,膜脂双分子层中DPH荧光偏振值(r)的变化与膜能量偶联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5 ̄35℃温度内,能化引起r值变化趋势相似,r值变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与温度对r值影响相比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动。另一方面,15 ̄30℃温度内,随温度升高质子回漏速率加快,RCR值和ADP/O比值下降,但跨  相似文献   
43.
一种新型促渗透剂PAG-OA(聚氧烯油酸二醇)I 5,甲苯、气流干燥及吐温100等,对酿酒酵母进行细胞渗透性增强处理,考察了酿酒酵母的促渗透性对三磷酸腺苷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促渗透方式相比,I 5对酿酒酵母三磷酸腺苷的产量有很大的提高.加入0.022 mol/L腺苷,三磷酸腺苷得率为0.038 mol/L,转化率98%;三磷酸腺苷合成时间缩短为1.5 h.经促渗透化处理的酿酒酵母细胞能很好的释放胞内代谢的极性物质;其三磷酸腺苷生产活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4.
环境温度对社鼠能量需求和食物同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Niviventer confucianus is a common species of rodent in South China. We designed an experimental protocol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energy requirement and food assimilation of the N. confucianus . In our feeding trials, four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s were applied: 17℃,22℃,27℃ and 32℃. The energy requirements of N. confucianu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were:107 43±6 44 KJ/animal/day (17℃),94 76±4 46 KJ/animal/day (22℃),73 96±5 65 KJ/animal/day(27℃),and 62 80±5 15 KJ/animal/day(32℃),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energy intake, digested and assimilated energy of N. confucianus de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e.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digestibility and assimilation rate of N. confucianus were found among four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s. It indicated that, during a range of particular temperatures, N. confucianus might maintain relatively high digestibility by change of digest tract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45.
白色脂肪合成和分泌的瘦蛋白(leptin)作用于下丘脑和外周的代谢产热器官,对摄食和能量平衡起调节作用。摄食和能量平衡的失调,如瘦蛋白抵抗,可以导致肥胖等一系列生理疾病。以体内贮存的脂肪为主要能源物质越冬的冬眠哺乳动物,体重的年周期波动幅度巨大,其摄食和能量平衡调节机制可能不同于一般的非冬眠物种,育肥阶段可能存在瘦蛋白抵抗机制。本文总结了瘦蛋白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的作用机制以及瘦蛋白对冬眠哺乳动物育肥和冬眠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冬眠哺乳动物的能量平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生物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通信时,传感器节点会对其邻近的人体组织产生有害的电磁辐射,并由此引出了温度问题.在生物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如只考虑节点的能量问题,则可能致使某部分组织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受到损伤,因此,传统的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并不能完全适用.本文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簇头转换算法,综合考虑节点的能量、温度等问题,为各节点设定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节点作簇头节点.从而使传感器节点邻近组织的温度得到控制,并且各节点的剩余能量也较为均匀.与传统的算法相比,降低了网络节点对人体的损伤,同时延迟了第一个死亡节点的出现.  相似文献   
47.
水分胁迫对叶绿体能量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48.
南海北部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及系统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作志  邱永松 《生态学报》2010,30(18):4855-4865
根据20072008年在南海北部(107°00'120°00'E、17°00'23°30'N)进行的海洋生态综合调查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了南海北部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和系统的总体特征,并简要总结过度捕捞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初级生产者是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3.99,哺乳动物占据了最高的营养层,平均渔获物营养级为2.93。利用生态网络分析,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12.6%,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10.4%,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1.5%。系统连接指数(Connectance Index,CI)和系统杂食指数(System Omnivory Index,SOI)分别为0.290和0.239;Finn’s循环指数(Finn’scy cling index,FCI)和系统平均路径长度(Finn’s mean path length,MPL)分别为4.380和2.476;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为2.596,综合研究表明当前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不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49.
根据11a的野外实验对内蒙古羊草草原群落42种植物的能量含量(含灰分)及其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进行了研究。不同植物种地上部分的能量含量在(13156±1141)J/g和(18141±527)J/g之间变动,所有物种的平均能量含量为(16899±840)J/g,种间变异系数4.9%。小叶锦鸡儿具有最高的能量含量。禾草的平均能量含量高于杂草。根据生活型和生长型,草本物种被进一步分组,能量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高禾草(17717±92)J/g〉豆科植物(17228±433)J/g〉矮禾草(17250±218)J/g〉其余杂草(16784±529)J/g〉半灌木(16719±69)J/g〉1、2年生植物(15911±1759)J/g。42种植物的能量含量和它们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它们在群落中的构成比例进行分组,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为权重,各组能量含量依次为:优势种(17740J/g)〉伴生种(17244J/g。)〉偶见种(16653J/g)。高能量含量的植物更具竞争力,在群落中通常占据优势地位,而低能量含量的植物竞争力通常较弱,构成草原群落的伴生种或偶见种。  相似文献   
50.
温度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在15℃、20℃、25℃和30℃水温养殖中华鲟幼鱼66d,研究温度对中华鲟幼鱼8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血液中能源物质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且均在20℃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5.98g·L-1、5.6g·L-1、4.85mmol·L-1、2.44mmol·L-1和0.61U.L-1;在30℃时血液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达到最低值,分别为8.93g·L-1、3.1g·L-1、2.26mmol·L-1、1.34mmol·L-1和3.35mmol·L-1;代谢产物总胆红素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5℃组最高,在25℃组最低,分别为2.50±0.84和1.65±0.10mmol·L-1;尿素浓度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在30℃时最低,为0.54±0.36mmol·L-1,显著低于15℃组和20℃组。综合不同温度组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动规律表明,20℃时中华鲟幼鱼能量支出较少,是其较适宜的生长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