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36篇
  免费   1932篇
  国内免费   4540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542篇
  2022年   579篇
  2021年   573篇
  2020年   626篇
  2019年   617篇
  2018年   437篇
  2017年   531篇
  2016年   560篇
  2015年   621篇
  2014年   1219篇
  2013年   878篇
  2012年   1138篇
  2011年   1334篇
  2010年   1015篇
  2009年   1216篇
  2008年   1445篇
  2007年   1074篇
  2006年   953篇
  2005年   928篇
  2004年   887篇
  2003年   738篇
  2002年   801篇
  2001年   805篇
  2000年   639篇
  1999年   600篇
  1998年   454篇
  1997年   409篇
  1996年   445篇
  1995年   424篇
  1994年   425篇
  1993年   320篇
  1992年   319篇
  1991年   259篇
  1990年   250篇
  1989年   210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87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115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余启祥  高菊芳 《生理学报》1989,41(3):231-240
本文用电生理学和HRP示踪法,研究了大鼠海马-小脑皮层投射的空间分布,小脑皮层的海马投射区与其深部核团间的纤维联系。 电生理学的实验结果表明,刺激背侧海马CA_1/CA_3区,均可使小脑皮层第Ⅵ小叶的浦肯野细胞产生顺行多突触的诱发简单锋电位和复杂锋电位反应。提示背侧海马CA_1/CA_3区与小脑皮层之间有经苔状纤维和攀缘纤维的多突触投射。实验证明,大鼠的这一投射的终止区域,集中在小脑皮层第Ⅵ小叶中线外侧0.8—1.4mm的范围内;并且来自CA_1区的投射以对侧性为主,CA_3区的投射以同侧性为主。HRP示踪的实验表明,背侧海马CA_1/CA_3区在小脑皮层第Ⅵ小叶的投射区是小脑纵区组构的间位区,该区皮层与间位核之间存在着交互投射关系。  相似文献   
162.
刘均利  张席锦 《生理学报》1989,41(5):523-528
本工作研究了巯基物质在消炎痛引起大鼠胃粘膜损伤中的可能作用。在胃粘膜损伤发生过程中、胃粘膜内非蛋白及蛋白结合的巯基物质含量均无明显降低。虽然半胱胺灌胃(132或264μmol)或皮下注射(132μmol)后均明显抑制消炎痛溃疡的发生,其抑制率分别为82%,92%和75%,但同样具有巯基的半胱氨酸却无保护作用。半胱胺(132μmol)皮下注射可使消炎痛大鼠胃酸分泌抑制46%,而灌胃则无此作用。两种途径给予的半胱胺均不影响胃壁结合粘液的分泌。这些结果表明,胃粘膜内巯基物质似不参与消炎痛的致溃疡过程。半胱胺在此种模型上虽有强烈的细胞保护作用,但似乎不是由于其分子上所带的巯基所致。因此,巯基物质在消炎痛引起的胃粘膜损伤模型上没有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3.
本文介绍了植物细胞培养的特点及其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原理,概述了植物细胞悬浮培养和固定化细胞系统中各类生物反应器的传氧、混合和流体力学特性与植物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生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4.
心脏是由无数个独立的心肌细胞通过缝隙连接形成的一个功能性合胞体。心肌细胞间的电耦联是心脏“全或无”性动作电位传导和机械收缩的先决条件。缺氧、缺血、药物、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改变以及激素等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肌细胞间的电耦联,从而导致心脏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5.
雪兔子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雪兔子(Saussurea gossypiphora D.Don)中首次分得6种结晶物,经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等方法鉴定为:伞形花内酯(umbelliterone)(Ⅰ)东莨菪素(scopole-tin)(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芹菜素(apigenin)(Ⅳ),芹菜素7-葡萄糖甙(api-genin 7-O-β-D-glucoside)(Ⅴ),伞形花内酯甙(umbelliteione 7-O-β-D-glucoside)(Ⅵ)。  相似文献   
166.
用海蔑酸钙包埋法将大肠杆菌细胞制成固定化细胞,与1%谷氢酸溶液进行间歇反应,连续搅拌式反应及连续柱式反应生产丫—氨基丁酸。谷氨酸溶液用0.2mol/L醋酸-醋酸钠缓冲液调至pH.4,温度37℃。间歇反应在微生物多用培养箱旋转摇床上120r/mm振荡反应,每批反映6h.100%的谷氨酸可转化为丫—氨基丁酸。连续搅扑式反应在三角瓶反应器中进行,以Gml/h的流速输入底物溶液,输出反应液,转化率达8;%。连续柱式反应在上部膨大、顶端开口的特殊柱反应器中进行,控制流速12ml/h,95%以上的谷氨酸可被转化成Y-氨基丁酸。  相似文献   
167.
168.
尖镰孢菌(Fusariun oxysporum)33—11是一株青霉素V酰化酶的高产菌株。用二醋酸纤维素固定的该菌细胞裂解青霉素V最适的Ph范围为7.4至7.6;最适的反应温度为45℃至48℃;其酶活性受8-羟基喹啉和EDTA的可逆抑制,Mg2+、Zn2-和Mn2-离子则有激活作用。采用问歇式搅拌裂解青霉素V,测得0.6rnm颗粒度固定化细胞的表观km值为11.7mmol/L。裂解青霉素V的反应活化能为33kJ/mol;底物抑制常数Ks为1950mmol/L;苯氧乙酸和6-APA的抑制常数分别为220mmol/L和270mm0I/L,在裂解反应中.前者是竞争性抑制剂,后者是非竞争性抑制剂。  相似文献   
169.
絮凝法固定粟酒裂殖酵母实现乙醇连续发酵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了粟酒裂殖酵母的絮凝颗粒,依此作为固定化手段,在悬浮床生物反应器中,对淀粉糖化液进行了连续发酵的实验研究。对发酵过程中的酵母絮凝颗粒特性作了初步考察。三个月以上的不间断运转,证明该反应器操作可行可靠,酵母浓度可达40-60g(干重)/L,设备的生产强度可达20—24g(乙醇)/L.H,超过一般用载体包埋法固定化酵母的指标。悬浮床反应器由空气为驱动力,由此而供人的有限量氧提高了酵母的发酵活性和对乙醇的耐受性,可使乙醇的比生成速率提高6—8%。本文还根据连续发酵所获得实验数据分别整理出了该发酵体系的动力学方程式,它们是 对通空气情况, V=1.02S-18.2+S(1--112P) 对完全厌氧情况:V=0·943 -24.9+S-S(1-108—P)  相似文献   
170.
本文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编码烯醇化酶的基因之—ENO2的上游墩活顺序嵌入穿梭质粒YEpl3上酵母LEU2基因上游—405Hpa I的酶切部位。LEU2为编码β-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基因。从而研究了酵母ENO2的上游激活顺序对酵母LEU2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ENO2上游激活顺序不论正向或反向嵌八都激活LEU2的表达达四倍左右。有亮氨酸存在的条件下,LEU2的表达受到抑制。ENO2上游激活顺序在对LEU2表达的激活上并不受葡萄糖的诱导。提出了用ENO2上游激活顺序组建高表达系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