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6篇
  5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大鼠在热及冷环境、苯丙胺兴奋和骨折等四种应激状态下脑内亮-脑啡肽(LEK)含量的变化。观察到热及冷环境和苯丙胺兴奋均使下丘脑和纹状体LEK 含量明显下降,而骨折使纹状体和丘脑 LEK 含量明显上升。这一结果说明,在四种不同的应激状态下,脑区 LEK 含量变化的趋向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2.
骨折内固定常用的是金属材料,骨折愈合后再拆除,但金属材料有一定的副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腐蚀和应力释放作用可引起皮质骨疏松和再骨折。可吸收材料的崛起是骨折内固定的一大进展。 可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 采用可吸收材料修复骨组织的历史应追溯到60年代末期,在整个7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还不多。其中应用最早的是颌面外科,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钉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在临床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颌骨骨折患者共60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与单纯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和微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钉内固定术治疗方法。分析比较这两组患者4周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术后4周两组间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示:采取微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给予单纯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实施,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情况较好,经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钉内固定术是治疗颌骨多发骨折有效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不同颌间牵引固定方案治疗单纯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单纯髁状突骨折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牵引钉植入牵引固定方案治疗,B组给予牙弓夹板行颌间牵引固定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术后最大开口度、五个时间点软垢指数(DI)、牙龈指数(GI)以及社区牙周需要治疗指数(CPITN),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术后最大开口度和颞下颌关节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A组第2次、3次、4次以及5次的DI、GI和CPITN均显著优于B组(P0.05);两组面型偏斜、咀嚼良好、咬合关系、关节弹性、开口偏斜以及关节牙痛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牵引钉植入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均可以较好改善患者骨折情况,但牵引钉植入术对患者伤害小,操作时间短,术后患者软垢和牙龈情况均较好。  相似文献   
125.
为探讨基于行为改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功能锻炼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行为改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功能锻炼依从性、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效能和自护能力无差别,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护能力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000, p=0.02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无差别,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初步结论证实,以行为改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可促进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减压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8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年龄20-67岁,采用减压AF系统内固定方式治疗,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比,Cobb's角,Frankel标准分级,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减压AF系统内固定的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椎体高度比值明显升高,Cobb角值明显下降(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伤椎椎体高度比值和Cobb角值改善情况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方面,16例恢复到了E级,术后A级有4例未恢复,Frankel分级为A的患者术后有效恢复率为90.2%;B级有2例未恢复,B级术后有效恢复率89.5%。C级和D级术后有效恢复率均为100%。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VAS和ODI值均低于术前分值(P0.05),且术后12个月ODI值与术后6个月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压AF系统内固定法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脊髓神经损伤情况具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痛觉感受明显降低,下腰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近几年收治的56例老年粗隆部粉碎性不稳定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了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其中内固定36例,人工关节置换20例。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4个月,内固定组出现2例内置物断裂,再次人工关节置换,2例感染,1例清创后好转,1例取出内置物后创口方愈合;人工关节组1例术后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内固定组75.6,人工关节组85.6。结论:老年患者,不同程度骨质疏松,较多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粗隆部粉碎骨折内置物选择及治疗难度大,人工关节置换对于功能康复及降低并发症等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8.
吴慧珍 《化石》2007,(1):18-18
1972年,浙江区测队在衢江盆地汤溪县中戴公社工作时,发现了一些脊椎动物的骨胳化石,经鉴定,认为是恐龙化石。随后,浙江省博物馆在该地进行野外发掘工作,采集到一个破碎的右胫骨和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后足。该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的研究后,定名为吉兰泰龙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盖氐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下尺桡关节炎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例盖氐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下尺桡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骨不连愈合率、前臂旋转活动度,采用DASH问卷评估上肢功能,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随访13-78个月,平均45.4个月所有骨不连在24周都获得愈合,愈合时间12-24周;术后前臂旋转功能平均115.56±26.74°,显著高于术前(P0.01);而DASH评分从术前48.56±8.71分降至20.11±8.08分(P0.05);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标准,优2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为77.8%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十分满意。结论:尺骨头切除术联合桡骨切开植骨内固定术操作简单有效,可显著改善盖氐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下尺桡关节炎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0.
髌骨下极骨折在髌骨骨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骨折因骨折片细小,采用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髌骨下极切除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术式。作者对髌骨下极切除术进行改良,用于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取得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收治的髌骨下极骨折,骨折线未达到髌骨关节面水平的病人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45.0岁(19~79岁),施行改良髌骨下极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