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本文运用五管玻璃微电极离子微电泳技术,观察电针对兔视前区羟戊甲吗啡敏感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素敏感神经元的效应,以探讨视前区的内阿片肽和去甲肾上腺素与针刺作用的关系。观察到电针能影响视前区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前区羟戊甲吗啡敏感神经元对电针的反应率较高;电针对视前区单位放电的抑制效应,与视前区羟戊甲吗啡敏感神经元有关;微电泳纳洛酮能阻断电针对视前区单位放电的抑制效应,但不能阻断其兴奋效应,提示这种抑制效应与视前区内阿片肽的活动有关。但未能看到电针的效应与微电泳去甲肾上腺素的效应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复合物(IIRPCs)、25-羟维生素D[25(OH)D]、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疾病活动性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组65例、克罗恩病(CD)组85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水平。此外,UC组和CD组患者分别根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改良梅奥(Mayo)评分分为活动期组、缓解期组,分别比较UC组和CD组患者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间的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水平、肠道菌群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IB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高于对照组,而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UC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高于CD组,25(OH)D水平低于CD组(P<0.05)。活动期UC、C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以及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均高于缓解期UC、CD患者,而血清25(OH)D水平以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低于缓解期UC、CD患者(P<0.05)。Pearson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C、C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负相关(P<0.05);UC、CD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呈负相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与IBD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肠道菌群有关,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IBD患者病情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3.
目的:观察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制备前5 d 连续补充1,25-二羟维生素D3(1,25-VitD3)对缓解小鼠缺血/再灌注(I/R)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Vehicle组和1,25-VitD3组,每组10只小鼠;Vehicle组和1,25-VitD3组小鼠均进行大脑MCAO1 h,再灌注24 h后处死小鼠,1,25-VitD3组MCAO手术前5 d连续腹腔注射,100 ng/(kg·d);取各组小鼠脑缺血半影区,进行TTC染色、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小鼠功能缺陷。结果:与sham组相比,Vehicle组小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小鼠脑组织中促炎介质IL-6、IL-1β和Gp91phox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与Vehicle组相比,补充1,25-VitD3可减少I/R小鼠大约50%梗死体积(P<0.05), 1,25-VitD3组小鼠脑组织中IL-6、IL-1β和Gp91phox表达明显降低(P<0.05),小鼠脑内T调节细胞标志物Foxp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转录因子Rorc mRNA表达明显较低(P<0.05),提示Th17/γδT细胞反应减少,小鼠脑损伤部位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维生素D可以缓解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脑梗死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小鼠脑I/R中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4.
本研究旨在研究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对大鼠体内N-羟乙酰神经氨酸(N-glycolylneuraminic acid,Neu5Gc)生物合成的影响。选取80只4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Gen组,分别灌胃5%的乙醇溶液和300 mg/(kg·d)的Gen溶液。利用荧光高效液相色谱(HPLC-FLD)检测大鼠后腿肌肉、肾脏、肝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并采用Gen与唾液酸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T)分子对接,初步探讨了其抑制Neu5Gc合成的机理。结果表明:灌胃15 d时,后腿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Neu5G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3.77%和15.45%,而肾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30 d时,在肌肉组织中未检出Neu5Gc,在肝脏组织中的Neu5Gc的含量降低了13.35%,肾脏组织中Neu5Gc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变化;45 d时,在后腿肌肉、肾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中的Neu5Gc含量分别降低了32.65%、16.80%和32.78%;60d时,在后腿肌肉、肾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中Neu5Gc含量降低了12.72%、12.30%和11.42%。Gen与ST活性位点残基His319、Ser151、Gly293、Thr328形成氢键,且与残基His302、His301、Trp300、Ser271、Phe292、Thr328、Ser325、Ile274形成疏水作用。因此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是导致Gen抑制ST活性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宰前降低红肉中Neu5Gc的方法提供了基础实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15.
目的:于中脑正中中缝核局部微量注射5,7-二羟色胺(5,7-DHT),探讨5-羟色胺(5-HT)与癫痫的关系及匹罗卡品(PILO)致痫大鼠学习记忆改变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PILO组、PILO+5,7-DHT组、空白对照组三组,然后根据是否出现癫痫持续状态(SE)再将PILO组分成:PILO+SE组和PILO-SE组两亚组;利用视频脑电图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及皮层脑电变化;运用Morris水迷宫测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水平;最后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中缝核5-HT能神经元。结果:大鼠予以5,7-DHT(PILO+5,7-DHT组)处理后造模成功率、死亡率及慢性期自发性发作频率均增高;与空白组比较PILO+SE组中缝核5-HT能神经元数目有所下降(P<0.05),而PILO+5,7-DHT组下降更明显(P<0.01);与空白组比较PILO+SE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而与PILO+SE组比较PILO+5,7-DHT组变化不明显。结论:脑内5-HT水平的降低容易诱发癫痫发作,尚不能认为癫痫大鼠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内5-HT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16.
儿茶素及茶黄素单体间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考察儿茶素体系和酯型儿茶素-茶黄素体系中各成分间的抗氧化能力强弱及相互间协同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儿茶素与茶黄素中的各成分随含量增加,清除能力亦随之增加,其中TF-D-G增加至一定浓度后,其效率有降低的趋势。儿茶素体系中各成分清除羟自由基能力为:ECG>EC>EGCG,其中ECG的贡献率达到了43%以上,而EGC在该体系中贡献不明显;酯型儿茶素-茶黄素体系中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主要表现为:TF-D-G>TF-M-G>ECG>EGCG>TF,其中TF-D-G占对优势(贡献率为51.91%),而儿茶素清除自由基能力却未能有效发挥,每组中各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117.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基于超声时间、温度、固液比单因素对象拔蚌多糖提取率影响的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象拔蚌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并测定象拔蚌多糖的总抗氧化活性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影响多糖提取的首要因素是固液比,其次是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象拔蚌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60℃、超声时间30 min、固液比1:12。象拔蚌多糖总抗氧化活性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均与浓度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表明超声辅助法是象拔蚌多糖提取的一种有效方法,高浓度象拔蚌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8.
欧洲李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离手段,从蔷薇科植物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 L.)种子中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松柏醛(1)、东莨菪亭(2)、(-)-二氢脱氢二松柏醇(3)、(-)-榕醛(4)、(E)-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茋(5)和5-羟甲基糠醛(6)。这些化合物均系首次从欧洲李种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9.
乙酰羟酸合成酶(AHAS)是磺酰脲类和咪唑啉酮类等AHA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作用靶标。获得抗此类除草剂的AHAS突变基因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从抗甲磺隆菌株Klebsiella sp.HR11和甲磺隆敏感菌株Klebsiella pneumoniae MGH 78578中分别克隆到AHAS三种同工酶基因ilvBN、ilvGM和ilvIH。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AHAS三种同工酶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差异位点主要集中在ilvBN和ilvGM的大亚基上。将2株菌的ilvBN、ilvGM和ilvIH分别构建到表达载体pET29a(+)中,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测得只有含菌株HR11 ilvBN和ilvGM的转化子细胞破碎液AHAS对各类AHAS抑制剂类除草剂具有较强的抗性,而含菌株HR11 ilvIH和菌株MGH78578 ilvBN、ilvGM和ilvIH的转化子细胞破碎液AHAS对各类AHAS抑制剂类除草剂敏感。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观察锌协同三羟异黄酮对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探讨锌协同三羟异黄酮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检测(1×10-7)mol/L、(1×10-6)mol/L、(1x 10-5)mol/L、(1×10-4)mol/L的三羟异黄酮以及与(1×10-5)mol/L锌联合作用时对MC3T3-E1增殖的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三羟异黄酮与锌联合作用前后,成骨细胞中BMP-2蛋白的表达水平,用比色法检测MC3T3-E1中ALP的含量.结果:锌与三羟异黄酮单独作用或协同作用于MC3T3-E1细胞,其增殖率随着三羟异黄酮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1×10-5)mol/L的三羟异黄酮协同(1×10-5)mol/L的锌作用72h,其细胞增殖率为(160.1±14.3)%.细胞中的LP含量及BMP-2的表达也随着三羟异黄酮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三羟异黄酮和锌联合作用后,对ALP活性的增强、BMP-2表达的增加作用均较各自单独作用时更为明显(P<0.05).结论:三羟异黄酮与锌协同作用表现出雌激素效应,可通过促进骨形成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增加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