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IAA对小麦胚芽鞘质膜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化/脱磷酸化机制是众多信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很多信号物质被细胞受体识别后引发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变化,通过磷酸化/脱磷酸化进一步调节多种酶活性而产生各种生理效应。在对生长素IAA的信号转导的研究中,发现IAA处理的小麦胚芽鞘质膜蛋白中蛋白激酶的活性和蛋白磷酸化程度都发生改变,并找到两种受到调节的蛋白激酶。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Cl3阻断了IAA的这种作用,表明Ca%2+参与了IAA的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22.
外源IAA 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胚芽鞘细胞NAD 激酶的催化活性,钙离子可以增强IAA 的作用效果,而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Cl3 则起强烈的抑制作用,但在存在钙离子的条件下,这种抑制作用可以被钙离子载体A23187 消除;钙调蛋白能够在离体条件下激活经过DEAE 纤维素柱纯化的小麦胚芽鞘NAD激酶,经过IAA 处理的胚芽鞘细胞中能够刺激NAD 激酶活性的钙调蛋白含量明显增加,IAA 的这一作用受LaCl3 的抑制。上述结果表明Ca2+ /CaM 复合物介导了生长素对小麦胚芽鞘细胞NAD 激酶活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3.
运用扫描电镜与半薄切片技术,观察了玉米(Zea mays L.)的胚发育过程,得到以下认识:第一、关于原胚.玉米合子细胞分裂形成的原胚分为胚柄、胚基与胚体三部分.胚柄短小,寿命短暂.胚基具有生长带,纵向伸长长度大,胚基的上部参与形成胚根鞘,其余部分干缩后附在胚根鞘末端.第二、玉米胚的背腹极性及二型子叶.原胚初期胚体出现背腹极性,腹面的细胞小,细胞质稠密,液泡较少;背面的细胞较大,细胞质稠密度略低,液泡较多.原胚后期胚体分化为腹部与背部,腹部从腹面的中央突起,背部在腹部的周围(从左至右侧)及整个胚体背面.进入幼胚时期,腹部分化为胚芽鞘、生长锥、胚轴、胚根和胚根鞘(大部分).期间,胚芽鞘原基和根原始细胞的分化都从胚体的中轴部位开始,然后向两侧和四周扩展,表现出胚体腹面形态的两侧对称性.原胚的背部形成盾片原基,盾片原基经历向左、右、上、下的迅速扩展和加厚的生长,将整个腹部所分化形成的构件藏于盾片的纵沟之中,最后盾片从纵沟的边缘长出的左、右侧鳞均向胚体的中轴线生长,完整显示出玉米胚腹面的两侧对称.玉米胚由腹部顶端形成胚芽鞘和生长锥的情况与水稻胚的胚芽鞘(顶生子叶)和生长锥的形成相同,玉米的胚芽鞘也是顶生子叶,盾片则是侧生子叶.玉米异型子叶的由来在于胚体的背腹极性.第三、玉米胚的真实形态结构及胚胎发育时期的划分.玉米胚是一个胚轴,其顶部是具胚芽鞘的胚芽,中部是具侧生子叶(盾片)的胚轴,下部是具胚根鞘的胚根.盾片从背面到腹面包住整个胚轴系统,在胚的腹面上可见从盾片边缘衍生的左、右侧鳞的边缘相迭,只在接缝线的上、下端留下蝌蚪状的小孔,使胚芽鞘和胚根鞘的末端稍露出.胚胎发育分为4个时期: 1.原胚期--从合子细胞分裂开始至分化背部与腹部为止;2.腹部迅速分化期;3.盾片快速生长期;4.侧鳞生长、胚套形成期.第四、获取垂直于胚腹面正中央纵切面是正确认识玉米胚形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24.
禾谷镰孢是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真菌。试验优化了聚乙二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建立了禾谷镰孢高效转化的稳定体系,并总结了影响转化成功的主要因素。以此方法对禾谷镰孢进行活体荧光标记,并用转化菌株侵染小麦胚芽鞘,在荧光显微镜下追踪病原真菌在宿主植物体内的生长及扩展过程。  相似文献   
25.
Lect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fense signaling In plants, but its function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s not well known. Previously, we cloneds rice (Oryza sativa L.) gene OsJAC1 encoding s msnnose-blndlng Jscslln-relsted lectln, and found that OsJAC1 was Jssmonlc acid (JA) Inducible. Here we cloned the promoter of OsJAC1, and GUS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young roots, coleoptlles, sheaths, leaves, nodes of stems, stems, rschlses, pistils, stsmens and lemmss of OsJAC1::GUS trsnsgenlc rice, suggesting that OsJAC1 Is s constitutive expression gene In rice. Moreover, OsJAC1-overexpressed (Ubi::OsJAC1) rice showed dwarfism with shorter coleptlles resulting from the failure of cell elongation of coleoptlles.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coleoptlles of wild-type plants, those of OsJAC1 overexpresslon rice were more sensitive to JA treatment. These data revealed that, besides Its roles in defense response, lect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i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6.
研究结果表明: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低水势下芽鞘长差异显著,抗旱性强的品种芽鞘长度高二抗旱性弱的品种。分析了低水势下芽鞘长度与大田干旱条件下产量的相关性,发现低水势下芽鞘长度与旱田产量,抗旱系数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低水势下牙鞘长度的遗传率进行了测定,证明了该指标的广义遗传率及狭义遗传率都很高,可以用这一指标在抗旱育种早代材料中进行抗旱个体选择。认为,低水势下芽鞘长度是抗旱鉴定与抗旱育种个体  相似文献   
27.
Fe2+ 可诱发水稻(Oryza sativa L.)谷粒颖壳中释放大量乙烯,诱导反应是一个非酶促的化学过程。可能在谷粒颖壳中存在一种非气态的乙烯前体,在Fe2+ 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气态乙烯。Fe2+ 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可能是通过其诱导乙烯所引起的。因为Fe2+ 诱发颖壳中的乙烯释放和它促进幼苗生长在时间上正好同步,当第一次处理后再更新Fe2+ 溶液时,不再能诱发乙烯释放,也不再促进幼苗生长;Fe2+ 不能刺激萌发糙米的乙烯产生,也不促进其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28.
长久以来植物学界认定稻(Oryza sativa L.)是单子叶植物.作者从稻胚发育的研究中确认稻胚具二型子叶,并非单子叶.稻属其他种的胚胎形态与O.sativa是否相同?是否具二型子叶?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稻属(Oryza) 22个种和亚种的胚的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O.sativa等16个种胚具腹鳞和侧鳞,属第一类型;O. meyeriana (Zoll. et Mor. ex Steud.) Baill.ssp. tuberculata W. C. Wu et Y. G. Lu, G. C. Wang等6个种(亚种)胚缺腹鳞和侧鳞,属第二类型.O.sativa和O. meyeriana ssp. tuberculata的胚胎发育过程所出现的盾片原基、胚根鞘原基、胚芽鞘原基和生长锥均来自原胚,前二者发育成胚套,是外围子叶;胚芽鞘原基发育成围在生长锥外并盖住生长锥的空心的倒锥状胚芽鞘,是顶生子叶.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稻胚都具有二型子叶.第二类型稻胚在盾片原基发育过程中并不分化出腹鳞和侧鳞,因而造成第二类型稻胚缺腹鳞与侧鳞.稻的二型子叶源于原胚的背腹极性分化.  相似文献   
2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玉米胚芽鞘在单侧蓝光作用下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分析发现:1.在单侧蓝光作用下,胚芽鞘向不侧的生长抑制物质6-甲氧基- 2- 并唑啉酮(MBOA)含量比背光仙多1.5倍。2.向光性刺激后,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3.于胚芽鞘一侧外施MBOA及其类似物5,-dimethoxy-2-benzoxazolione(DMBOA)和2-chloro-  相似文献   
30.
在大小麦感病品种的胚芽鞘大约长1—1.5cm 时接种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置17—20℃的室温下20小时左右后,放入1—4℃的冰箱中保存。整个保存期间不加光照。30—40天后,胚芽鞘上长出白粉菌丝和分生孢子。经无病小麦苗接种试验,在3—4℃下小麦白粉菌保存110天、1—3℃下保存150天以上,胚芽鞘上的白粉菌分生孢子仍具有与盆栽麦苗上保存的分生孢子相似的侵染力。用胚芽鞘保存白粉菌种不需附加光照,方法简便,易于保持菌种纯度,保存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