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开花物候、花朵数量性状、花粉活力、花粉组织化学、柱头可授性、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状况、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传粉媒介以及繁育系统等方面,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的传粉生态学特性,为揭示该物种成功入侵的机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美洲商陆种群花期可达45~70 d,单花花期为2~3d,可进一步分为杯状花期、花瓣平展期、花瓣下垂期、花瓣反卷期;花冠直径在下垂期最大且不超过1 cm,花药与柱头间距离在1 ~2.5 mm,有利于自交的发生;花瓣平展期与花瓣下垂期花粉活力差异显著(P<0.05),杯状花期与花瓣平展期花粉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花瓣平展期花粉活力可达85%;雌蕊柱头可授性在花瓣平展期最强;杯状花期合生柱头开裂,花瓣平展期柱头9~ 10裂,接受花粉的表面积增大;花药散粉时间与合生柱头开裂时间相吻合,有助于柱头接受花粉;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花粉在花瓣平展期的柱头上已萌发;每朵花可提供1667~3222粒花粉,胚珠9~10个,花粉胚珠比(P/O)为340.88±34.99,表现为兼性自交;美洲商陆杂交指数(OCI)为3,花粉粒属于含脂型,主要传粉昆虫有蜜蜂、胡蜂、食蚜蝇、细腰蜂.综上所述,美洲商陆自交亲和,花粉活力高、柱头可授性强,且高花粉活力与强柱头可授性出现在相同的时期,增加了花粉落置柱头及在柱头上萌发的几率;虫媒花,访花者行为与花朵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坐果率,这样的繁殖机制与传粉特点是美洲商陆成功入侵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2.
本文通过测定3种披碱草属牧草的花粉-胚珠比(P/O值)、杂交指数(OCI),结合不同授粉方式下这3种牧草的结实率,探讨这3种披碱草属牧草的交配系统, 为披碱草属牧草杂交育种、丰产栽培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老芒麦、麦薲草和披碱草花粉-胚珠比(P/O值)均处于31.9~396.0,交配系统属于兼性自交;杂交指数OCI值为2,交配系统也属于兼性自交;结实率统计表明,以自交为主,异交可育。因此,3种披碱草属牧草的交配系统属于兼性自交类型。  相似文献   
83.
李鹂  党承林 《生态学报》2007,27(2):571-578
通过野外观察,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短葶飞蓬自然种群的开花状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如下:短葶飞蓬具头状花序,由外围舌状花及中央的管状花构成。种群花期一般为4~7月份,一个花序的花期约为19~25d。管状花单花花期一般为7~10d,聚药雄蕊,先熟,药室内向开裂,成熟的花粉散于花药筒中。花开后花柱快速伸长,导致雄蕊伸出花冠,同时将药筒中的花粉粒“推”出药筒,形成花冠、药筒、柱头三者在空间上的分离。花序中不断有小花开放,同一花序内的小花间具相互传粉的机会。杂交指数≥4,判断繁育类型属于异交,部分自亲和,需要传粉者。P/O值约为1373,判断繁育类型属于兼性异交。套袋实验证明短葶飞蓬异花授粉,虫媒,蜂、蝶为主要传粉者。在自然状况下,短葶飞蓬结实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花粉竞争。此外,短葶飞蓬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植株,为遗传育种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84.
胚珠作为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一直为植物学家所关注。19世纪以来,人们从形态结构、发生发育、起源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胚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研究者对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如胚珠的起源、胚珠发生发育的分子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圆满的解决。对此,本文对前人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回顾,并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胚珠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5.
红豆杉的胚珠发育,传粉滴形成和传粉过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观察了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Rehd)的花粉形态和水合特性及胚珠发育、传粉滴形成与传粉过程。成熟花粉为单细胞,无气吓,形状不规则,外壁表面具大量乌氏体。花粉水合时,内壁膨胀,外壁开裂。通常情况下,外壁保留在水滴或传粉滴的表面,而花粉的其他部分进入水滴或传粉滴内。在8月下旬,可观察到下弯的雌性生殖芽。下弯这一特性是雌性生殖芽区别于营养芽的重要特征。这一时期的雌性生殖芽  相似文献   
86.
小檗属鸡脚连(Berberis paraspecta Ahrendt)自1961 年发表以来,已有分类学文献对该种的描述一直模糊不清。通过在云南省玉龙县玉龙雪山野外调查与居群取样,结合模式标本核查,对鸡脚连重要分类学性状特征进行了补充和订正。鸡脚连果实1~5 个簇生,平均为(2.23±1.18)个;幼果或子房内胚珠1~3 个,平均为(2.07±0.29)个;成熟果实紫黑色,无粉霜,种子1~3 个,平均为(1.77±0.44)个。研究结果表明,有关文献关于鸡脚连果实单生,且仅含1 粒种子等关键的特征描述,在鸡脚连野生居群及模式标本上都不存在, 同时分析了鸡脚连果实、种子及胚珠数目、叶片及叶刺等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系数,并补充了活植物及模式标本的图片资料。  相似文献   
87.
海滨锦葵花柱有5柱头裂片,若传粉失败,柱头裂片向下弯曲使柱头与自身花粉接触,发生延迟自交。传粉不足条件下发生的延迟自交可能提供繁殖保障。该研究定量分析了花粉搁置和授精胚珠数对花内未授粉柱头裂片运动的影响,并测定了花粉—胚珠比及柱头可授性和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花内未授粉柱头裂片的弯曲不受其他柱头接受花粉量及授精胚珠数的影响,仅响应于其自身是否接受到花粉,花粉-胚珠比值显示海滨锦葵交配系统属兼性异交;未授粉柱头经弯曲与自身花粉授触时的强柱头可授粉和高花粉生活力为自交授粉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包括柱头裂片运动在内的多个花性状有机地展示了一种新花内混合交配系统,且花内柱头裂片弯曲的独自调节为从花水平验证被广泛接受的自交进化解释——繁殖保障假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8.
袁川  谭露  徐亮  童鑫  游章强  陈艳 《生态学报》2021,41(6):2384-2397
被子植物的性别表达与分配具有环境依赖性,使其性器官和雌雄功能在不同环境中趋于合理。地果雄果的花药胚珠比在不同地域间存在极大的变幅,同时呈现出不同的雄花分布格局,苞片口型(OS型)的花药胚珠比显著低于果腔散布型(SS型)。基于地果的339个实际分布点,使用最大熵模型模拟不同雄花分布类型地果的适生区,并对各适生区的环境贡献因子、区域间扩散的环境限制因子进行分析,探究地果雄花分布类型和花粉供应的地域分布格局成因。结果显示,OS型、SS型对应着不同的适生区,前者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后者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云南高原、而贵州高原为多种类型的共存。各类型的环境条件有显著差异,OS型分布于低海拔、最冷月极端低温较低、温度季节变化明显的区域,而SS型分布于高海拔、强太阳辐射、温度季节变化较小的区域。环境条件的差异限制了地果在不同区域间的扩散,同时影响着地果的繁殖物候、传粉小蜂的种群动态等,这可能是地果性别分配策略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9.
整体组织透明和组织切片技术是研究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及其发育过程的常用实验手段。该文针对本科生植物学课程的侧根、胚珠(特别是胚囊)以及胚胎发育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该实验以拟南芥幼苗、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和种子为材料,经固定、脱色和组织透明,利用正置显微镜观察侧根、胚珠以及胚胎的发育过程。根组织经透明后,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从侧根原基的建成到侧根发生的八个发育阶段。各个发育时期的胚珠经组织透明后,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大孢子母细胞、功能性大孢子(FG1期)以及FG2~FG7期的胚囊。各个发育时期的种子经透明后,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胚胎发育的1细胞期、8细胞期、球形期、心形期、鱼雷期、拐杖期和成熟期。这些实验结果可以使学生对拟南芥等双子叶植物的侧根、胚珠以及胚胎发育过程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该实验方法在其他较小的双子叶植物中也适用。  相似文献   
90.
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筛选和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无融合生殖具有复杂的发育过程,与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的各种技术均被应用于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筛选和鉴定.本文结合新近发表的研究文献,介绍了常规的植物无融合生殖筛选和鉴定技术的新应用,评介了流式细胞种子筛选技术、胚珠整体透明技术、外源标记基因转入法等植物无融合生殖筛选和鉴定的新技术,并对各种筛选和鉴定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