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7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35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本研究拟对比两种不同高脂饮食方式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与短链脂肪酸代谢特征,以宿主-肠道菌群-代谢角度探讨高脂血症可能的微观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分为:正常饮食组(CG组):饲喂大鼠维持饲料;高脂饮食组(HFD1组):每天足量饲喂高脂饲料;限饲高脂饮食组(HFD2组):每天限量饲喂高脂饲料80 g,不限量饲喂维持饲料。8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和肾周脂肪病理学变化;取结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并检测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 与CG组相比,HFD1组和HFD2组大鼠摄食量下降,体重升高;血清中TC、TG、LDL-C均显著升高;肝组织发生明显脂肪变性,肾周脂肪出现炎性病变;高脂干预后大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变化,其中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明显,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异丁酸下降显著。结论 两种高脂饮食方式均能引起大鼠高脂血症,且发病机制基本一致,均与脂质代谢以...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的疗效机制及临床组方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2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铁皮石斛组和枳术汤组,每组3只。造模阶段正常组灌胃无菌水,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番泻叶水煎液灌胃7 d后,限制饮食饮水8 d,建立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无菌水,治疗组分别以铁皮石斛和枳术汤水煎液干预5 d。治疗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盲肠内容物样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脾虚便秘小鼠排便量减少,粪便细小,干燥,质硬,呈黄色。铁皮石斛和枳术汤分别治疗后,小鼠排便量增加,粪便软硬适中,呈黑褐色。测序分析发现,正常组与铁皮石斛组的共有OTU数最多,与枳术汤组的共有OTU数最少。α-多样性指数与PCA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组菌属结构较其余两组更接近正常组小鼠。物种相对丰度及组成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增加了脾虚便秘小鼠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抑制了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但对菌群丰度的调节作用不及枳术汤;LEfSe分析与随机森林分析鉴定出布劳特菌属和活泼瘤胃球菌是铁皮石斛组与其他组别的差异菌群。结论 铁皮石斛能恢复脾虚便秘小...  相似文献   
23.
扶正固本丸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应用扶正固本丸对小鼠肠道内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菌群的影响。用大黄水煎液灌胃予小鼠,造成实验性脾虚模型,引起小鼠肠道内菌群紊乱,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量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当服用扶正固本丸后,双歧杆菌、乳杆菌均上升至正常水平。本研究表明,扶正固本丸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4.
部分正常菌群分离菌株的超氧化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部分正常菌群的生理和病理机制,我们测定了这些菌株的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变化,发现皮肤常住菌的分离株的混合培养时,SOD活性增加,说明它们具有协同作用。此外,对其它菌株SOD活性测定结果可知,类杆菌和双歧杆菌的SOD活性最低,其它菌株也有一定的SOD活性,如乳杆菌的SOD活性为47.47~98.98μg/ml,大肠杆菌的SOD活性为127.12μg/ml肠球菌的SOD活性为172.5μg/ml。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寡营养对人体肠道细菌培养组的条件。【方法】通过稀释富集培养基、固体平板和增菌肉汤培养基成分获得寡营养培养基。对健康人粪便样本分别用原液(0)、5、10、20、30和40倍稀释的富集培养基(添加羊血和瘤胃液的血培养瓶)连续增菌,在不同时间点(第0、3、6、9、15、27、30天)吸取增菌液,用YCFA (yeast casitone fatty acid)固体培养平板分离菌落;用YCFA增菌肉汤增菌后再次挑取单菌落,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质谱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菌株。通过比较上述6种寡营养条件分离肠道菌群的效果,选取富集培养基原液、稀释10倍和30倍这3 种条件下分离效果较好的富集条件,与同样稀释倍数条件的固体平板和增菌肉汤分别组合成9种培养基条件,进一步优化肠道菌群的培养组条件。【结果】在6种寡营养富集培养基中,未稀释(原液)、10 倍和30倍稀释的富集培养基分离细菌的种类比其他...  相似文献   
26.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的治疗方法价格昂贵、效果差且副作用大。帕金森病患者常见胃肠道功能障碍,帕金森病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已得到实验证实,患者有望通过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达到治疗的目的。工程益生菌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益生菌,提高其稳定性和靶向性,展现出其特有的应用潜力。本文将从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出发,阐述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机制,进一步分析工程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行性,为该疾病的安全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脊髓损伤后,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脊髓损伤后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围绕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肠道菌群在迷走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肠道菌群代谢物3个途径中发挥的作用,及与胃肠道炎症反应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8.
【背景】海上油田见聚后产出水硫化物超标,影响到注聚水的配聚黏度,采用生物脱硫时,由于常规除硫菌难以适应除油后产出液的高温,使得脱硫效果不佳。【目的】分析海上采出液水处理过程的菌群结构,明确生物处理各节点的菌群构成变化;开展耐高温脱硫菌驯化筛选,获得耐高温的高效脱硫菌。【方法】采集来自胜利油田海三站的水样,以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菌群结构,并分别在不同温度(55、60和65℃)下的无机富集培养基中进行多轮转接驯化,结合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诱变技术筛选获得耐高温的脱硫菌群,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富集菌群的组成,并测定其脱硫能力。【结果】处理前的采出液水样含有较多的嗜热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如Thermodesulfovibrio、Pseudothermotoga、Thermolithobacter、Fervidobacterium、Thermovenabulales和Pseudomonas;以厌氧气浮除油工艺处理的出水中,嗜氢菌属(Hydrogenophilus)成为最主要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29.
陈小珊  王丽蕊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1):5124-5136
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 ISCs)是肠道各类上皮细胞的来源,通过平衡增殖与分化维持肠道稳态。同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维持宿主肠道稳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认识到ISCs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研究表明,ISCs对上皮细胞亚型的调控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并且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也影响ISCs介导的上皮发育。本文阐述了ISCs分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重点总结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调控ISCs增殖分化的研究进展,从菌群调控ISCs的角度探讨肠道损伤的治疗思路,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0.
脊髓损伤作为一种严重的创伤性应激可以引发焦虑情绪,对患者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失调与焦虑情绪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本文从5-羟色胺系统失调、多巴胺系统失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及炎症反应4个方面,探讨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改变影响焦虑情绪发生的机制,为今后治疗脊髓损伤后焦虑情绪的深入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