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的病理改变与类型,分析供肾病理改变与供体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07 年5 月至2008 年7 月完成59 例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供肾灌注后用Trucut 肾活检针(18 G)行肾下极穿刺活检,常规行光镜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供体术后观察血清肌酐、尿常规和尿生化等.结果 55 岁以下供者肾脏出现...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小剂量降尿酸药物治疗肾移植后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门诊随诊的肾移植后高尿酸血症患者8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28)、B组(n=26)和C组(n=26)。A组给予非布司他(20 mg qd)治疗,B组给予苯溴马隆(25 mg qd)治疗,C组给予别嘌(100 mg q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尿酸(s UA)、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88.46%、84.6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血尿酸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三组血尿酸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治疗后三组间血尿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三组肾功能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肾功能变化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B组的30.77%,C组的34.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肾移植后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应用小剂量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别嘌醇三种不同的降尿酸药物均能有效果降低血尿酸,但未观察到改善肾功能,非布司他显示出更少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稳定而可靠的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选用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30只SD大鼠为受体。取供体左肾,采用HC-A离体肾保存液原位灌注,将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以输尿管膀胱植入法行尿路重建,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3、6、9周取移植肾观察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排斥反应情况。结果移植肾脏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呈渐进性变化,至术后9周可出现明显的慢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移植肾脏可顺利存活,部分出现肾积水并发症,但不影响排斥反应病理变化。结论本方法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是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7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肾移植术后并确诊为隐球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周期内有23例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其中肾移植术后21例、肝移植术后2例。对2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单纯隐球菌肺炎6例(占26.0%)、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占26.0%)、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8例(占34.7%)、隐球菌败血症2例(占8.6%),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占4.3%)。所有隐球菌肺炎均经肺穿刺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气急症状居多。胸部CT表现为结节、空洞、肿块、渗出等。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9例经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其中3例培养及涂片均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居多,1例并发癫痫,1例并发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1~6个月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良好(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隐球菌感染值得重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对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判断,结合肺穿刺活检、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5.
目的建立食蟹猴的肾移植模型。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对食蟹猴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将供体肾动脉、肾静脉分别端侧吻合到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供体输尿管端端吻合到受体输尿管。结果154例肾移植食蟹猴无一只在手术过程中因意外死亡;无一只因手术感染死亡;无一只因手术并发症死亡;肾热缺血时间(30±4.5)min。结论应用食蟹猴建立肾移植模型,技术成熟,方法可靠。应用此模型评价新型免疫抑制药物,进行免疫耐受、异种移植研究可为临床试验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PD-L1 Ig(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immunoglobulin,程序性死亡配体-1免疫球蛋白)在缓解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Lewis大鼠24只作为供体,另取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受体。所选大鼠3个月龄,体重300 g±30 g,创建肾移植大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PD-L1 Ig组。空白对照组:灌注液,肾动脉灌注3分钟。PD-L1 Ig组:含1 m L的PD-L1 Ig的灌注液,肾动脉灌注3分钟。对照组不进行额外灌注操作。术后观察三组大鼠食欲、精神状态及生存情况。7天后取血标本观察肌酐、尿素氮、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 IL-10)水平,同时三组各处死3只大鼠行肾脏病理学检查。结果:1.病理: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较模型大鼠有改善,仍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间质水肿,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而PD-L1 Ig组大鼠较模型大鼠、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改善。2.生存状态和肾功能:PD-L1 Ig组大鼠生存时间最长50天,平均存活时间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因子变化:PD-L1 Ig组IFN-γ、IL-2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 Ig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1 Ig可降低IL-2和IFN-γ,提升IL-10,调节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细胞因子平衡,改善肾功能,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7.
氯毗格雷对肾移植患者血小板CD40L等 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新型ADP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的抗炎效应,探讨其抗动脉硬化性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分别有20例他克莫司(TAC组)、18例环孢素A(CsA组)为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纳入观辑对象,其现行免疫抑制方案为强的松+骁悉+TAC/CsA。10名健康工作人员作为对照人群。38例移植患者每早口服氯吡格雷75mg治疗4周,分别观测记录治疗前、后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人群血小板脱颗粒(CD62P)、糖蛋白受体活化(PACI)、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物形成(CD11b)和血小板CD40配体等指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收分析方法检测各组人群血浆中C反应蛋白、可溶性CD40配体、基质金属蛋白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CsA和TAC纽移植患者CD62P、PAC1、CD11b及CD40配体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CsA组的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显著高于TAC组(p〈0.05)。氯吡格雷治疗显著降低两纽患者CD62P、PAC1、CD11b及CD40配体表达。CsA组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也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尽管有相似的免疫抑制机制,但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是不同的。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白细胞作用。降低sCD40L、MMP-9等血管损伤标志分子的表达,可能是其抗炎效应介导的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5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