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世界秋海棠属侧膜组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秋海棠属侧膜组11新种,即星果草叶秋海棠(BegoniaasteropyrifoliaY.M.ShuietW.H.Chen)、耳托秋海棠(B.auritistipulaY.M.ShuietW.H.Chen)、桂南秋海棠(B.austroguangxiensisY.M.ShuietW.H.Chen)、水晶秋海棠(B.crystallinaY.M.ShuietW.H.Chen)、须苞秋海棠(B.fimbribracteataY.M.ShuietW.H.Chen)、巨叶秋海棠(B.gigaphyllaY.M.ShuietW.H.Chen)、黄氏秋海棠(B.huangiiY.M.ShuietW.H.Chen)、长柱秋海棠(B.longistylaY.M.ShuietW.H.Chen)、扁果秋海棠(B.platycarpaY.M.ShuietW.H.Chen)、喙果秋海棠(B.rhynchocarpaY.M.ShuietW.H.Chen)、多变秋海棠(B.variifoliaY.M.ShuietW.H.Chen);并报道了3新变种及1新名称,即疏毛越南秋海棠(B.boniiGagnep.var.remotisetulosaY.M.ShuietW.H.Chen)、密毛龙州秋海棠(B.morseiIrmsch.var.myriotrichaY.M.ShuietW.H.Chen)、簇毛伞叶秋海棠(B.umbr-aculifoliaY.WanetB.N.Changvar.flocculosaY.M.ShuietW.H.Chen)及彩纹秋海棠(B.variegataY.M.ShuietW.H.Chen)。  相似文献   
52.
悬垂秋海棠的组织培养(摘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悬垂秋海棠(Begoniapendula)品种“龙翅”(dragonwing)幼嫩的叶片、茎尖、花梗、花托或花蕾(1)MS 6-BA0.5mg.L-1(单位下同);(2)MS 6-BA1.0;(3)MS 6-BA0.5 NAA0.2(4)MS 6-BA1.0 NAA0.2;(5)MS 6-BA0.5 NAA0.1;(6)1/2MS NAA0.1。以上均加入3%蔗糖、0.65%卡拉胶,pH5.8。培养温度(25±1)℃,光照度3000lx,光照时间10h.d-1。外植体切成1.5cm×1.5cm方块或1cm小段,接种于培养基(1)中,叶片和茎尖开始膨大;花梗、花托和花蕾需25d以上。30~35d,在叶片和茎膨大部位产生大量小芽,而花蕾只有少数能膨大和产生小芽。45~55d后形成丛芽。切割…  相似文献   
53.
变色秋海棠的繁殖栽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播种、扦插和组织培养 3种方式繁殖变色秋海棠均获得成功。播种繁殖的发芽率约 60 % ;在 3种不同的叶插繁殖中 ,以锥形叶插成活率最高 ;组织培养以叶片为外植体、MS+BA1 +NAA0 .1固体发芽培养基较好 ,从外植体直接分化出芽原基和新芽 ,属于器官型再生方式。利用密闭容器栽培法或类似此种方法栽培变色秋海棠 ,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4.
云南秋海棠属叶表皮及毛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首次报道滇产秋海棠属46种3变种叶表皮及毛被的扫描电镜特征。研究表明所有种的特征组合均有明显区别,因而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作为分种和变种的依据。在每个组内难以找到一致的特征,因而在组的划分上意义不大,但秋海棠组内毛被和表皮特征的分化却为探讨一些组间的关系提供了某些线索。另外,通过探讨各组内毛被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似可看出侧膜组应为较原始的类型,从而推断各组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该研究通过对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缙云秋海棠(Begonia jinyunensis)及其伴生物种所在群落进行实地调查,并以样地作为一维资源轴,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状态指标,采用Levins、Hurlbert、Pianka公式对缙云秋海棠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以阐明该群落物种间对资源的利用和竞争关系,为缙云秋海棠的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群落中缙云秋海棠的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均最大,分别为6.742 40和0.717 80,表明缙云秋海棠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强,生态适应幅度也较大。(2)研究区内缙云秋海棠的伴生物种中生态位宽度(Ba)大于0.3的3种植物为石生楼梯草(Elatostema rupestre)、斜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rhomboidea)、对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nse),其Ba值分别为0.460 00、0.417 04、0.301 60,表明缙云秋海棠的3个主要伴生种在群落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3)20个伴生物种中与缙云秋海棠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是石生楼梯草(0.671 4),说明缙云秋海棠与石生楼梯具有相似的环境要求,资源不足时,两者可能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其中有12个伴生物种(60%)与缙云秋海棠的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5,群落中大多数物种与缙云秋海棠的生态位重叠值均较低,说明物种之间对资源的需求不同,环境适应能力相似度低,群落中的种间竞争不激烈。研究认为,缙云秋海棠生态位宽度大,生境适宜生存,种间竞争不激烈,即目前生态位因素不是造成其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导致缙云秋海棠数量少,呈现岛屿状分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其生境遭到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56.
34种秋海棠基因组大小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4种野生秋海棠(包括4个变种)为试材,水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为外标,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其基因组大小,比较不同种、组之间基因组大小的差异,并分析与染色体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4种秋海棠基因组大小在0.292~2.554 pg之间,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9倍,平均基因组大小为0.863 pg,最小的为盾叶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 H.L.Li),最大的为水鸭脚秋海棠(B.formosana(Hayata)Masam.)。中国原产的30种秋海棠平均基因组大小(1C=0.925 pg)较南美洲原产的4种的(1C=0.398 pg)大,中国台湾原产的3种秋海棠基因组均比大陆原产的27种的大。中国原产秋海棠不同组间基因组的大小存在差异,同一组内基因组大小亦不相同,本研究所测材料以四室组的基因组最大,为1.285 pg,组内变化近3.2倍;秋海棠组和二室组次之,分别为0.895 pg和0.888 pg,组内变化近6.4、6.8倍;侧膜胎座组基因组最小,为0.721 pg,组内变化约1.2倍。相关性分析表明秋海棠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无显著相关性。本结果可为秋海棠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7.
该研究以生物统计的正交试验设计为理论依据,列出影响秋海棠扦插生根成苗率的插穗水平、扦插基质、生长刺激素和遮光率4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设3个不同的水平,根据L_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组合进行了9个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通过L_9(3~4)正交试验,获得了濒危植物古林箐秋海棠(Begonia gulinqingensis)的叶片扦插繁殖最佳方案为保持扦插床温度22~28℃,基质温度18~22℃,空气相对湿度60%~75%,遮光率70%~75%。以叶片作为插穗,珍珠岩为扦插基质,100 mg·L~(-1)萘乙酸处理切口,扦插期间给予插穗充足的水分管理,扦插20~25 d插穗切口产生不定根,70~85 d萌发不定芽形成新植株,扦插繁殖成苗率达74%。将获得的扦插繁殖再生植株定植于云南马关县古林箐乡柏木山自然分布区的原生森林生态生境地和次生开发杜仲、草果林生态生境地进行回归引种对比试验。原生森林生态居群的回归植株平均保存率为57.6%,开花率为40%,结实率为36.6%,落子成苗率为36.1%。回归植株能在原生地自然繁衍,是古林箐秋海棠回归引种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8.
枫叶秋海棠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枫叶秋海棠(Begonia heracleifolia Cham.et Schlechtend.)。2材料类别叶片。3培养条件(1)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 6-BA 0.2 mg·L~(-1)(单位下同) IAA 0.5;(2)丛生芽诱导培养基:MS 6-BA 0.5 IAA 0.2;(3)生根培养基:1/2MS NAA 0.2~0.4。以上培养基均加入6.  相似文献   
59.
1植物名称红斑秋海棠(Begonia rubropunctata S. H.Huang et Shui)。2材料类别初展幼叶、叶柄切段。3培养条件丛芽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1)MS 6-BA 0.5 mg.L~(-1)(单位下同):(2)MS 6-BA 0.5 NAA 0.5;(3)MS 6-BA 2.0 NAA 0.5;(4)MS 6-BA 2.0 NAA 2.0:(5)MS 6-BA 5.0 NAA 0.5。增殖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野生和引种栽培植物的观察,结合文献和标本的查阅,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斑叶类资源及叶斑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分布的203种(含变种和亚种)秋海棠属植物中有斑纹的种类达84种,叶斑色彩多表现为淡绿色、银绿色、银白色、白色.从园艺学角度出发,根据中国秋海棠属植物斑纹在叶片的分布位置,首次提出了中国秋海棠属植物叶斑分类标准,并对观察到的斑叶类秋海棠进行了分类,方便人们选择利用.根据斑纹与叶脉的关系分为叶脉相关类型(Ⅰ)和非叶脉相关类型(Ⅱ),前者细分为脉间斑纹类(Ⅰ A)、沿脉斑纹类(Ⅰ B)、中脉及脉间斑纹类(ⅠC)3种,后者细分为环状面斑类(ⅡA)、掌状面斑类(ⅡB)、近完全面斑类(ⅡC)、完全面斑类(ⅡD)、混合面斑类(ⅡE)和不规则面斑类(ⅡF)6种.中国产野生秋海棠属植物中较常见的叶斑类型为Ⅰ A1、ⅠA2、Ⅰ B1、Ⅰ B2和ⅡA.同时对叶斑的产生机理和遗传特性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中国斑叶类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叶斑类型的多样性极其丰富,有望通过研究摸清其遗传特性,实现特定观赏性状新品种的定向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