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10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皮质酮)对肥大细胞胞膜流动性的快速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偏振法检测膜流动性,检测不同浓度皮质酮对肥大细胞膜流动性的快速影响以及加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看其是否影响皮质酮对肥大细胞膜流动性的快速作用。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皮质酮能够在7min内剂量依赖性地快速降低肥大细胞胞膜流动性,稳定肥大细胞胞膜(P0.01);加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后能部分阻断皮质酮对肥大细胞膜流动性的快速作用(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能够快速降低肥大细胞胞膜流动性,稳定肥大细胞胞膜,这一作用可能是糖皮质激素快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非基因组机制作用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72.
国内外研究表明,肥大细胞(MC)在不同动物的发情周期以及胚泡着床、正常分娩和自然流产等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妊娠(孕5~9周)人工流产患者的绒毛为对照,以4%中性甲醛为固定液,用阿辛蓝-萨红染色(ADS)法,结合细胞记数半定量,分析MC在绒毛中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如何在组织内更好地显示肥大细胞。方法取大鼠后肢皮肤组织,经恒冷箱切片机切片,然后将组织切片直接入1%甲苯胺蓝染液进行染色。结果在新鲜组织切片内可见到较多充满蓝紫色颗粒的肥大细胞和它们分泌的蓝紫色颗粒。结论新鲜组织直接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可显示较多的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74.
自Ehrlich第一次描述肥大细胞 (MastCell,MC)以来 ,MC的组织分布、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已有许多研究。肺中含MC较多 ,主要分布在小血管周围 ,MC颗粒含组胺、5 羟色胺、肝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激肽缓激肽等活性物质 ,参与重要生理过程。在高原缺O2 时及低O2 高CO2 时 ,肺MC脱颗粒 ,影响肺动脉形态结构 ,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COPD)时往往存在缺O2 高CO2 ,运动锻炼是康复疗法之一 ,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本实验采用本研究室先期建立的慢性低O2 高CO2 大鼠模型及大鼠游泳锻炼 ,观察肺MC的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75.
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激动剂对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反肉桂酰-亮-异亮-甘-精-亮-鸟-[酰胺](tc-LIGRLO),一种PAR-2激动剂,对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15min的培养,tc-LIGRLO可引起比基础分泌量增加1倍以上的类胰蛋白酶释放,作用强度超过抗IgE抗体和钙离子导入剂(calcium ionophore A23187,CI),而反PAR-2激动剂-反肉桂酰-鸟-亮-精-甘-异亮-亮-[酰胺](tc-OLRGIL)无此作用,培养时间延长到30min时对tc-LIGRLO的作用无明显影响,其时间关系曲线表明,tc-LIGRLO的作用从1min开始,3min后达高峰,结果表明,PAR-2激动剂tc-LIGRLO是一种高效类胰蛋白酶释放刺激剂,在肥大细胞上可能有PAR-2存在。 相似文献
76.
实验采用改良甲苯胺蓝(MTB)、阿利新蓝-沙黄(AB/SO)、甲基绿-派洛宁(MG-P)、天青Ⅱ-伊红-瑞氏混合液和硫堇5种组化染色法,对尼罗罗非鱼(Nile tilapia)消化道组织中的肥大细胞(Mast cell,MC)组化性质进行研究。尼罗罗非鱼的食管、胃及小肠壁内均显示有肥大细胞,在食管和胃的切片标本上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胃腺体之间。在肠道中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肠上皮下方,少量肥大细胞存在于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中。细胞呈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梭形的。而且肥大细胞有沿血管分布的特点。5种组化染色结果表明:AB/SO、MTB和MG-P显示的MC效果较好,尤其AB/SO染色效果最好,肥大细胞轮廓清楚,胞质颗粒较清晰;尼罗罗非鱼肥大细胞胞浆颗粒都呈红色,即肥大细胞胞浆主要含肝素,不含组胺。天青Ⅱ-伊红-瑞氏混合液染色效果也很好,但被染的肥大细胞较少;80%乙醇硫堇染色,在尼罗罗非鱼消化道各段组织中均未能鉴定出肥大细胞。尼罗罗非鱼消化道肥大细胞大多分布于浅层的黏膜或血管、腺体周围的结缔组织等易表露于环境抗原的位点。罗非鱼消化道黏膜层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肥大细胞一样,具有沿血管分布的特性,说明硬骨鱼的肥大细胞如哺乳动物肥大细胞一样与血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7.
鸡中枢淋巴器官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形态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哺乳动物的,特别是啮齿动物和人类肥大细胞已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但关于家禽肥大细胞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阐明鸡中枢淋巴器官中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形态学特征.本研究证实Carnoy
氏液是鸡肥大细胞的优良的固定液,而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BF)
却阻断了大多数肥大细胞的着染力.甲苯胺蓝和阿尔新蓝是鸡肥大细胞的良好的染料,但阿尔新蓝能使更多的肥大细胞着染,虽然其也可使杯状细胞着染.作者的一种新的染色法,
长时间阿尔新蓝染色(LAB-S)可用于NBF固定的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染色,因为其着染的细胞数与Carnoy
氏液固定甲苯胺蓝染色的细胞数无显著差异(P<0.001).在胸腺髓质中见有大量的肥大细胞,而胸腺皮质仅可见个别肥大细胞位于血管周围及小叶间结缔组织中.腔上囊的皮质与髓质中很少见有肥大细胞.肥大细胞有血管周围分布的倾向,但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血管内偶尔也有个别肥大细胞.电镜下可见肥大细胞的胞浆颗粒内充满无定形的颗粒状基质,但其电子密度有的较高,有的较低.少数胞浆颗粒内有旋涡状及网状亚微结构.但未见有人类肥大细胞胞浆颗粒内特征性的晶格状和卷轴状的亚微结构,也未见到在绵羊肥大细胞中描述过的特殊亚微结构. 相似文献
78.
研究不同种间肥大细胞的异同,为减轻排异反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实验用甲醛固定,甲苯胺蓝染色。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种的肥大细胞形态学结构不尽相同。禽类的肥大细胞与哺乳动物的相似,呈圆形、卵圆形,胞浆内含丰富的异染颗粒是其最显著的形态学特征。牛羊等的肥大细胞在低倍镜下形态多样,呈长梭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有的细胞表面可见细胞突起。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甘氨酸偶联皮质醇(HG)对Compound 48/80(C48/80)刺激大鼠急性过敏反应的影响,以期为后期深入探讨糖皮质激素非基因组机制建立有效研究工具。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急性过敏模型组(腹腔注射C48/80+对照溶剂,n=15)、皮质醇(GC)干预组(腹腔注射C48/80+GC,n=15)、HG干预组(腹腔注射C48/80+HG,n=15)、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15)。造模组及各干预组分别在腹腔注射C48/80 5 min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对照溶剂(等量无水乙醇,为GC及HG的稀释溶剂)、GC或HG,之后每5 min监测大鼠肛温及平均动脉压(MAP),腹腔注射C48/80后30 min时处死大鼠,取大鼠咽喉组织及肺组织,多聚甲醛固定切片后观察组织形态;同时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中组胺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造模组大鼠肛温及平均动脉压呈持续降低趋势,C48/80刺激可诱发大鼠咽喉及肺组织水肿、肺泡损坏及炎性细胞浸润,大鼠血清中组胺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较造模组各干预组均可减轻造模诱发的上述过敏反应(P0.05),但HG干预组较GC干预组促进大鼠肛温降低恢复起效时间快、复温效率高(P0.05),HG干预组减弱大鼠平均动脉压持续性降低趋势较GC干预组效果明显(P0.05);HG干预组显著减轻C48/80刺激导致的咽喉及肺组织水肿、肺泡损坏及炎性细胞浸润;HG干预组能显著抑制C48/80刺激导致的血清组胺升高水平(P0.05),但HG干预组与GC干预组抑制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G能够快速抑制C48/80刺激诱导的大鼠急性过敏反应;能够显著抑制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HG可能通过非基因组作用快速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抑制炎性介质组胺的释放,从而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发挥抗过敏及抗炎症效应,从而为研究糖皮质激素非基因组机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80.
旋毛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肠黏膜是肠道寄生虫(包括旋毛虫等)进入宿主的重要门户,即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宿主抵御肠道寄生虫入侵的重要固有屏障,后者发挥着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宿主的肠黏膜免疫应答反应决定旋毛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和适应关系。本研究就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旋毛虫感染与宿主免疫的现状,分别从肠道黏膜组织学结构、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小肠上皮细胞4个方面,综述一下肠黏膜对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作用,目的在于揭示宿主肠黏膜对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