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9篇
  免费   488篇
  国内免费   1453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971.
为初步研究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IGN)是否能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细胞表面受体,首先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细胞系DC-SIGN mRNA水平及SFTSV感染水平,并用DC-SIGN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封闭SFTSV敏感细胞,研究其对SFTSV感染水平的影响。此外,将DC-SIGN表达载体转染不同细胞系,研究转染前后细胞中SFTSV感染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在SFTSV感染水平较高的Vero细胞中,DC-SIGN mRNA水平较高;而在SFTSV感染水平低于Vero细胞的CHO-K1细胞中,DC-SIGN mRNA水平较低。DC-SIGN单克隆抗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DC-SIGN可提高Vero和CHO-K1细胞中SFTSV的感染水平。本研究表明DC-SIGN为SFTSV的可能受体。  相似文献   
972.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骨再生工程中重要的种子细胞,它对骨组织缺损的修复有着良好的效果。但是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修复骨组织缺损是是由细胞外因子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DDR2(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2)作为I型胶原的特异性受体在成骨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而对于其在BMSCs向成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的所起到的作用还鲜有研究,对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分离、培养并鉴定比较DDR2基因缺失小鼠与野生型小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的实验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改良型的全骨髓贴壁细胞分离方法分离培养两种小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并利用诱导培养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结果:分离培养的两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一致,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强,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记物CD29,Sca-1均表达阳性,CD105,CD45表达为阴性,分离得到的两种细胞均有向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但可以明显观察到DDR2基因缺失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减弱。结论:本实验通过对于DDR2基因缺失小鼠BMSCs分离、培养和鉴定,初步探索DDR2基因缺失在在成骨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提高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奠定理论基础。经实验证明,DDR2基因缺失小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虽然仍具备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但其向成骨细胞的分化能力明显减弱,说明DDR2基因缺失对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3.
<正>《转化精神病学》:研究称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自闭症从第一例自闭症患者--美国男孩唐纳德于1943年被确诊开始,人们就开始了针对自闭症(别称"雨人")的研究。不过,无论治疗方式怎样更新,自闭症的病因一直是科学界无法达成共识的未知数。近年来,自闭症诱因的研究结果很多,2008年,美国研究人员对年龄在2-16岁之间的7名自闭症患儿及6名正常儿童的前额叶皮层进行检查,结果发现自闭症患儿前额叶的神经元数量比正常儿童多67%,平均脑重量更重。2009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27个与自闭症有关的基因。2010年,美国科研人员  相似文献   
974.
<正>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参与人体新陈代谢,与健康和各种疾病密切相关,其中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之前研究报道称,人体肠道中大约存在1000到1150种细菌,平均每个个体内约含有160种优势菌种。这些肠道菌群与人体互利共生,并为人体产生有益的物质,保护人体健康。饮食也会导致肠道菌群的结构失衡,从而引发肥胖、肠炎和糖尿等疾病。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最高质量、近乎完整的人类肠道微生物参考基因集数据库。  相似文献   
97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一类成体干细胞,经过局部微环境的诱导,可在体内外进行扩展,到晚期可分化成为多种细胞系。当组织受损伤时,可迅速到达损伤部位,分化为特异的组织细胞,参与组织修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这种惊人的分化及组织修复能力,为治疗退行性疾病和器官损伤性疾病提供广阔前景,故成为科研热点。国内外相关实验研究多以大鼠为动物模型,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如何进入大鼠体内并定植,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找到最合适、最安全的移植途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效地移植进入大鼠疾病模型体内的受损区域,是研究者关心的重点。本文就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实验中不同移植途径进行综述,并比较各种途径的优缺点,希望能对临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并期待能有更成熟的移植手段来推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76.
目的:通过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后的情况,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超 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6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进行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分别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的hs-CRP和ICAM- 1 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hs-CRP 和ICAM-1 均明显降低,而两组的hs-CRP 和ICAM-1 差异显著(t=3.1655,P<0.01;t=9.698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 hs-CRP 和ICAM-1 水平,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7.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29):5802-5803
<正>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关于冠状动脉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利用遗传谱系示踪技术揭示了冠状动脉血管的新起源——心内膜。这一重大发现为临床心肌梗死血管再生治疗和体外人工心脏血管生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Science杂志的编委和评审专家高度评价此项工作的开创性意义,他们认为这项研究工作是心血管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对发育和再生领域  相似文献   
978.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了解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是有效控制其入侵的前提。生物阻抗假说认为,入侵地本地植物群落中的许多生物因子及生物过程能够抵御外来植物入侵。但关于群落抵抗外来种入侵的主要机制,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本文综述了群落中物种功能特征的多样性以及与外来种功能特征的相似度、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以及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以及以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研究应该注重不同条件下植物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竞争强度下,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作用;植物、动物及土壤微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入侵生态学理论,而且对于预测外来植物未来的扩散范围,合理有效地管理生态系统,防止外来植物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79.
氮磷比对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种间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饵料微藻的种间竞争关系,通过微藻共培养的方法,以NaNO3和KH2PO3作为氮源和磷源,研究了氮磷比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养模式下,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适宜的N/P为4~22,N/P22时其生长受抑制,而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受N/P影响不明显;共养模式可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而抑制湛江等鞭金藻的生长;蛋白核小球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且N/P为13和16时其种群竞争优势最明显;在蛋白核小球藻大规模生产性培养时可接入等生物量或少量湛江等鞭金藻,一方面利用共养模式提高蛋白核小球藻的产量,另一方面可根据养殖生产需要适时采收混合藻类饵料用于投喂。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s)的体外分离、传代及定向诱导为脂肪细和成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对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扩增、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用成脂诱导液( DMEM/F12+10%FBS+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1.0μmol/L地塞米松+0.2 mmol/L吲哚美辛+0.01 mg/mL胰岛素+0.5 mmol/L IBMX)和成骨诱导液(高糖DMEM+10%FBS+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50 ng/mL BMP-2)对分离的树鼩BM-MSCs分别定向诱导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结果原代和传代细胞为梭形或三角形,可增殖形成克隆。 BM-MSCs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细胞内出现红色脂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观察到矿化结节。结论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树鼩BM-MSCs简便可行,获得的BM-MSCs可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