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牙鲆是我国黄渤海重要的增殖放流鱼类,野生群体和放流群体的鉴别是评估牙鲆增殖效果的前提.为了研究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增殖放流牙鲆群体鉴别中的应用,本研究以秦皇岛近海增殖放流区捕捞牙鲆幼鱼为对象,先使用项目组前期开发的形态学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区分野生群体和放流群体,再分别测定肌肉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和耳石(全耳石耳石核心区...  相似文献   
72.
暗纹东方鲀年龄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石、脊椎骨、鳃盖骨等识别和鉴定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Abe)的年龄,在描述其轮纹特征基础上,比较其在判读暗纹东方鲀年龄和生长特征上的异同与准确性。结果表明,耳石磨片上的轮纹特征明显、清晰且规律性强,是最好的年龄鉴定材料;脊椎骨轮纹也很清晰,但测量时有一定难度,也是较好的年龄鉴定材料;鳃盖骨上年轮较难判定,只能作为辅助材料。本文还对牙齿能否作为年龄鉴定材料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7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以最新的植被类型图为依据,在统计、建模和空间模拟区域气候因子的基础上,对内蒙古主要植被类型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获得适宜的气候范围.结果表明,内蒙古植被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一方面,随着距离海洋的远近变化,无论是地带性植被,还是山地垂直带、沙地及低湿地植被,从东向西均反映出地带分异,水分对于这种东西向更替更为重要.另一方面,热量的差异导致纬向上的变化.此外,热量成为大兴安岭东西两麓发育的林缘草甸、草原、灌丛和低湿地等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4.
中国鲚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分析了205尾分布于中国的4种2龄鲚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结果显示,这4种鱼类的矢耳石都具有翼叶和基叶,但无后基叶和副基叶,中央突也不明显。背侧有脊突,叶形晶状突呈小三角形,仅限于腹侧。主凹槽明显,直管状,后端封闭。4种鱼矢耳石长轴长为体长的1.68%~2.82%,矢耳石重为体重的0.26‰~1.71‰;不论绝对重量或面积,均以七丝鲚和凤鲚的最大,刀鲚的次之,短颌鲚的最小,显现出与在海水中生活的时间呈正相关性。刀鲚和短颌鲚的矢耳石较轻薄,单位面积均重1.22~1.40mg/mm2;七丝鲚和凤鲚的较厚重,单位面积均重约1.86mg/mm2。矢耳石的长轴、短轴和单位重量等的变异系数,均要小于其体长特别是体重的变异系数,矢耳石形态的稳定性显著优于其身体形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5.
为研究长江口鮻矢耳石形态特征及其质量与年龄的关系,2017年2—6月从长江口水域采集鮻358尾,解剖并提取耳石324对,并对其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鮻矢耳石具有基叶和翼叶,中央听沟明显,矢耳石的大小和形状随个体生长变化明显,矢耳石由边缘规则的圆润瓜子状渐变为褊窄的叶片状,边缘波浪状突起逐渐变多.矢耳石平均密度为1.52 mg·mm-2,平均矩形趋近率为0.68,耳石长占其体长的0.021%~0.047%,耳石宽占其体长的0.009%~0.021%,耳石质量占其体质量的0.045‰~0.731‰.鮻矢耳石长(OL)、宽(OW)、质量(OM)均与体长呈显著相关,耳石宽与耳石质量函数关系式的决定系数(R^2)最高(0.928).耳石质量与体长(BL)最佳拟合方程为幂函数:OM=0.0009BL1.8737(R2=0.967);耳石质量与年龄(A)以及体长与年龄的最佳拟合方程为多项式:OM=2.9262A^2+4.8437A+2.1894(R^2=0.847);BL=-3.2248A^2+102.54A+38.373(R^2=0.858),矢耳石质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相关,用耳石质量与年龄关系估算的年龄与从耳石上直接读取的年龄无显著差异,矢耳石质量可以作为鉴定鮻年龄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6.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耳石元素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陆化杰  陈新军  方舟 《生态学报》2015,35(2):297-305
耳石微量元素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头足类群体划分、洄游史等领域的研究。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2008和2010年在西南大西洋生产期间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按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和不同生长阶段,分析了33枚阿根廷滑柔鱼耳石的元素组成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阿根廷滑柔鱼耳石主要由56种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种元素分别为钙Ca、锶Sr、钠Na、磷P、钾K、铁Fe、镁Mg、钡Ba、硼B、镓Ga。方差分析表明(ANOVA),不同性别间Ca、Sr、Na、P、K、Fe、Mg、Ba、B、Ga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冬季孵化群和秋季孵化群间耳石的Sr、Na、Mg、Ba和B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P、K、Fe和Ga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耳石的核心区、后核心区、暗区和外围区等不同部位间的Na、Ba和Ga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Sr、P、K、Fe、Mg和B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Sr和Mg含量及其分布特性最适合用于研究阿根廷滑柔鱼的群体划分、洄游史等渔业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77.
唐鱼仔鱼耳石的形态发育及日轮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观察了实验室人工繁殖饲养的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研究了其生长轮的沉积规律。唐鱼仔鱼耳石长径与鱼体全长(TL)均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微耳石Dl=0.019 6TL-0.031 0(r=0.961 6,P<0.001,n=218),矢耳石Ds=0.027 6TL-0.043 7(r=0.924 0,P<0.001,n=219),星耳石Da=0.016 6TL-0.004 1(r=0.369 6,P<0.001,n=44)。仔鱼耳石上第一个轮纹在孵出后第2 d形成,生长轮数目与仔鱼日龄(D)呈线性相关,其斜率与1无显著差异,因此生长轮为日轮,其关系式为:微耳石LI=1.006D-1.700 1(r=0.994 2,P<0.001,n=205),矢耳石SI=0.953 8D-0.911 6(r=0.993 5,P<0.001,n=161)。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形状变化较大,星耳石出现时间较晚,而微耳石形状稳定,日轮可读性较好,故更适合作为日轮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78.
中祁连山浅山区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数字化祁连山西水自然保护站1:100 000地形图,生成研究区高程图和坡向图,并同植被图叠加,分析各景观组分在空间的分布特征,用定量分析景观结构程序Fragstats分析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景观组分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非常明显.草地是面积最大、连结性和完整性最好的景观组分;青海云杉林斑块形状最为不规则,平均斑块面积小而距离近。最易因受到干扰而发生重大变化;宜林地和祁连圆柏林相对于农田、疏林地有较强的扩张特征.杨桦阔叶林各斑块相隔距离大而分散,斑块之间的邻接性很差,破碎化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9.
鱼类耳石日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玉浩 《生物学通报》1995,30(11):22-23
介绍了国内外鱼类耳石日轮研究概况,包括其发现和研究进展、形态特征、生长规律、观察研究方法、形成机理、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0.
草鱼仔鱼耳石的自然标记和生长轮的清晰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野生和人工繁殖的草鱼仔鱼的耳石取出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草鱼耳石一般有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原基和中心核 ,但有 0 4 1%~ 4 6 7%的样本具有双原基或双中心核。343尾野生仔鱼中 ,6 71%的个体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具有营养转换标记 ,而 187尾人工繁殖的仔鱼中 ,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出现营养转换标记的比例分别是 6 4 17%和 5 0 80 % ;在营养转换标记处 ,矢耳石和微耳石的直径分别为 5 4 12±9 4 9μm和 4 0 4 8± 7 0 2 μm (n =5 0 ) ;133尾野生仔鱼在转入实验室饲养的过程中 ,86 4 7%的个体在耳石上形成了转移标记 ;野生仔鱼生长轮纹清晰的矢耳石 (n =5 2 1)和微耳石 (n =5 2 1)样本的比例分别低于 10 %和2 5 % ,但在人工饲养仔鱼中 ,95 0 0 %个体的矢耳石 (n =186 )和 88 0 0 %个体的微耳石 (n =184 )具有清晰的生长轮纹 ;野生仔鱼经人工饲养后 ,其耳石上在饲养期间沉积的生长轮的清晰度亦明显比在野外生存期间沉积的高 ;对比实验显示饥饿对仔鱼耳石生长轮的清晰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