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54篇 |
免费 | 466篇 |
国内免费 | 3218篇 |
专业分类
99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2篇 |
2023年 | 269篇 |
2022年 | 312篇 |
2021年 | 372篇 |
2020年 | 278篇 |
2019年 | 284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253篇 |
2016年 | 231篇 |
2015年 | 280篇 |
2014年 | 443篇 |
2013年 | 329篇 |
2012年 | 377篇 |
2011年 | 367篇 |
2010年 | 375篇 |
2009年 | 392篇 |
2008年 | 515篇 |
2007年 | 330篇 |
2006年 | 322篇 |
2005年 | 366篇 |
2004年 | 322篇 |
2003年 | 400篇 |
2002年 | 320篇 |
2001年 | 278篇 |
2000年 | 262篇 |
1999年 | 245篇 |
1998年 | 188篇 |
1997年 | 183篇 |
1996年 | 187篇 |
1995年 | 166篇 |
1994年 | 154篇 |
1993年 | 129篇 |
1992年 | 108篇 |
1991年 | 128篇 |
1990年 | 115篇 |
1989年 | 139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1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6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通过分析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预防用药差错的发生。方法 随机抽取三级、二级医院各6家,分析2010—2016年12家医院的423例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的原因,同时结合个人访谈的研究方式,访谈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的相关医护人员及用药安全管理部门领导共计126人,最终通过访谈及文献研究的方法确定了26个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通过运用因子分析结合结构方程模型的方式,分析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用药安全的影响程度。结果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可知:药品因素、员工素质、患者因素、社会因素、医院管理都是高度影响用药安全的主要因素。结论 通过对关键指标的管理,提出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92.
用基因定点突变法研究了白细胞介素-2(IL-2)中某些氨基酸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将IL-2中39Met和43Lys分别改为Pro,企图破坏此处α螺旋,突变体的CD图谱和生物活性均,不变,说明此处可能原来就不存在α螺旋.而将52Glu.53Leu,54Lys分别改为Pro后,CD谱发生了变化,生物活性也显著下降。表明这些氨基酸处在α螺旋中,将它们改为Pro后,影响了IL-2的结构,并导致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993.
994.
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雌蕊和幼果的组织作外植体可以诱导果实状结构的再生。这种果实状结构在离体条件下能培养成熟,成熟时具红色。解剖观察表明:果实状结构由果肉和包围在外面的果皮组成,无种子和胎座。外源激素和外植体年龄的试验揭示:1.以雌蕊组织作外植体时,仅附加外源细胞分裂素就可以诱导果实状结构的再生,外源生长素似乎不是必需的,最高的诱导频率(50.0% )出现在仅附加玉米素0.5 m g/L的组合。2.从直径4—12 m m 的幼果上分离的外植体在附加外源激素的培养基上均可诱导果实状结构的再生,但只有从直径8 m m 的果实分离的组织块作外植体并将它们培养在6-BAP 2 m g/L,NAA0.1 m g/L的培养基上时,果实状结构的诱导频率最高(62.5% )。为了探讨在果实状结构再生中表现出来的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提出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部分表达(Partialexpression ofplant celltotipotency)的概念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5.
给出了鸣鸣蝉发声肌肌原纤维的双阵列结构,其肌纤维中并存两种不同阵列的“快”和“慢”动肌原纤维(FSM和SSM).FSM和SSM虽然由粗肌丝构成相同的阵列骨架,但细肌丝对粗肌丝的比例(RTIF)不同,分别为3:1和5:1.明显区别于单音调鸣声的蝉类发声肌肌原纤维的RTIF为3:1的单阵列结构,即与鸣鸣蝉变音调声产生的原初机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996.
魔芋甘露聚糖化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陕西花魔芋块茎中分离所得的魔芋甘露聚糖的化学结构与分子组成。经葡聚糖凝胶G-75柱层析为一组均一性多糖,气相色谱检测由甘露糖,葡萄糖组成,其克分子比Man;Glu=1.78:1,平均分子量为11×10^-5。 相似文献
997.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我国河南省2例重叠感染HCV或HBV/HDV的献血啼中,分离到HBVNS5区的部分cDNA,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河南株HGVNS5工核苷酸与两中国HGV主同源性高于国外代表株(88.5-90.6%),但由核苷酸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都无明显的地区性区别。HGVNS5区氨基酸序列较保守,缺乏明显高变区,中国4株HGV在7384位发生了由C→T的变异,从而导致一个人 相似文献
998.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999.
大豆低聚糖对肠道菌群结构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对山松牌大豆低聚糖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结果 :山松牌大豆低聚糖能增殖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 ;在较高剂量时 ,能使体内的肠球菌和肠杆菌增殖。采用B/E值 (即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比值 )作为指标进行分析发现 ,该制品在低剂量时能更好地优化肠道菌群结构。结论 :大豆低聚糖对肠道菌有较好的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