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5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47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31.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等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面  相似文献   
932.
今天,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迅速扩大,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这也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应是新形势下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模式。我校生物教研组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以我校网络优势为契机,  相似文献   
933.
白林 《生命世界》2009,(7):101-103
新教材《遗传与进化》模块和旧版的人教社的教材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教材的编排上采取了以科学史的进展时间为横轴,以假说演绎、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为纵轴的方式来导入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空间,更加体现了新课改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相似文献   
934.
研究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骨折的特征及致伤机制;探讨交通方式与骨折的关系及其法医学意义,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交通伤骨折的急救及法医学的鉴定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对2004年昆明市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骨折518例临床法医鉴定及199例法医病理检验鉴定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2005年及2006年.全国与云南省的交通事故数量下降趋势明显.交通事故所致骨折有以下特点:(1)多处、多发性骨折常见;(2)骨折部位呈"离心性分布";(3)暴力传导性骨折明显;(4)骨折刨伤严重,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多见,多数需手术治疗;(5)下肢骨折常见,胫腓骨是下肢骨折最常见的部位;(6)四肢多发骨折常发生同侧肢体,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驾驶员及乘员和行人发生四肢骨折时以同侧肢体多见,机动车驾驶员及机动车乘员以异侧肢体多见.骨折损伤方式以碰撞为主,其次是摔跌.  相似文献   
935.
936.
937.
周学峰  赵睿  李媛媛  陈小勇 《生态学报》2009,29(10):5544-5551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水分、肥力等传输与保持,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崇明东滩滩地围垦后,表层0~20cm及20~40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受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年限的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平均粒径为高潮滩<稻田<菜地<林地.不同围垦年限下,土地利用15a间土壤平均粒径逐渐增加,但土地利用年限延长至38a时,平均粒径显著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和受风蚀程度,以及不同土地利用年限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受风蚀影响程度,改变了粘粒和细粉粒等土壤细颗粒的含量,引起土壤粒径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938.
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和耕作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16 年的国家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站的垄作免耕(Combining Ridge and No-tillage, NT)、冬水稻田(Flooded Paddy Field, FPF)和常规平作(Conventional Tillage, CT)土壤.表层土样(0~20cm)通过湿筛法分别得到>4.76 mm、2.0~4.76 mm、1.0~2.0 mm、0.25~1.0 mm、0.053~0.25 mm、<0.053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采用麦角固醇和胞壁酸标记法测定各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结果显示在垄作免耕、冬水稻田、常规平作土样中,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在<0.053 mm的粘粒中含量最低;在0.053~0.25 mm的土壤微团聚体中最高;在大于0.25 mm的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生物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多,但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的变化模式有一定的差异.3种耕作方式相比较,垄作免耕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分布模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差异较大,垄作免耕的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但除了在0.25~1.0 mm、2.0~4.76 mm的团聚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粒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土壤真菌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在亚热带紫色水稻土水稳定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与团聚体的粒径和耕作方式有关,3种耕作方式中垄作免耕对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响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39.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措施下冬小麦根系总干重和总根长都大于传统耕作(T),且差异显著;开花期各处理总根干重和总根长都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NTS和NTSS处理0~1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显著高于T处理,表现出根系表层分布的特征;拔节期, NTS、NTSS和NT处理10~30cm的根长密度和干重密度都小于T,而拔节后NTS 和NTSS各土层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增长幅度大于T.产量研究结果表明,NTS和NTSS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与T 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6.84%~30.59%和12.76%~24.32%.  相似文献   
940.
APSIM模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措施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根据2002~2005年两个轮作序列(小麦→豌豆(W→P)和豌豆→小麦(P→W))的3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的定位试验,对APSIM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得到了一套APSIM模型的参数值,并对其进行了率定.运用均方根误差法对APSIM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小麦和豌豆产量与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9),误差范围在±15%之内;土壤贮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7),误差范围在±20%以内.表明APSIM模型可以用来模拟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轮作序列的小麦和豌豆产量、生物量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模型可以用于指导作物生产及耕作措施的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