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新疆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植物标本的野外采集和室内鉴定,报道了中国新疆地区柳叶藓科15属33种,青藓科12属51种,灰藓科11属30种,共计38属114种。其中,中国青藓科新记录种2种,新疆新记录4属37种。优势属10个,且以青藓属(Brachythecium BrushSchimp.)为代表的北温带成分为主;单种属19个,体现了新疆藓类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多样性。新疆3科藓类植物区系成分可划分为9种类型,其中北温带成分居主导地位,占中国新疆3科藓类植物总种数的52.08%,东亚成分次之,占25.01%,热带成分甚微。对中国新疆与中国内蒙古、中国西藏以及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7个邻近地区的区系比较发现,印度物种丰富度最高,俄罗斯和中国新疆次之;中国新疆与中国内蒙古、俄罗斯在物种组成上相似度最高。地理成分区系谱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疆与中国内蒙古地区的植物区系关系最为接近,而且与俄罗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利用红油漆标记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壤塘林业局二林场亚高山采伐迹地和云杉(Picea)原始林中的6种藓类近一个生长季的生长速率进行了研究。结合原地同时进行的微气候观测,分析了气候因子和藓类生长速率之间的相关度。这6种藓类中,有5种在原始林和采伐迹地都出现,只有绢藓(Entodon conncinus)仅在采伐迹地出现。不同物种和不同生境条件下藓类的生长速率都不相同。塔藓(Hylocomium splendens)的茎生长速率最大,而阿萨姆曲尾藓(Dicranum assamicum)生长速率最小。生境对塔藓、阿萨姆曲尾藓和细叶羽藓(Thuidium lepidoziaceum)的生长速率影响很大,它们在林内比在采伐迹地生长快。锦丝藓(Actinothuidium hookeri)和垂枝藓(Rhytidiadelphus triquetrus)的生长速率中等并且对生境不敏感。据此可以将藓类分成生境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微气候5~7月分析显示林内比采伐迹地的辐射通量低,并且更为干燥。但是早上林内的蒸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一直比采伐迹地低。林内较低的蒸汽压亏缺和较低的辐射通量使其成为更有利于藓类的生长场所。对于那些生境类型不敏感的藓类,微地形的效应也许抵消了这种大生境的效应。藓类的生理生态特征如变水(Poikilohydry)特征等对其在严酷气候条件下的生存和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同积温一样,藓类的生长速率同样可以指示生境的适宜度, 因为其生长和蒸汽压亏缺紧密相关,是温度和湿度的函数,而这两个因素对于川西亚高山地区森林人工更新时幼苗的建植极为关键。因此藓类的生长状况可以作为指示适宜植树生境的指标。  相似文献   
23.
23种顶蒴藓类孢子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中国23种顶蒴藓类孢子的形态特征。观察结果显示:孢子形状有两类,球形和卵球形。孢子直径可分为4组:10μm以下、11-20μm、21-30μm和31μm以上。萌发孔有3种类型:近极薄壁区、单裂缝和无萌发孔。外壁纹饰有4种:棒状、瘤状、疣状和鼓槌状。孢子颜色有6种:黄褐色、黑褐色、金黄色、草绿色和紫红色。藓类孢子体积不同物种间有差异,但球形和卵球形是基本类型。苔藓孢子的萌发孔有3种类型:三裂缝为类  相似文献   
24.
Y Liu  J Li  J Chen  T Cao 《应用生态学报》2000,11(5):687-692
The net photosynthesis of Thuidium cymbifolium and Chrysocladium retrorsum, two species of wintering host mosses for gullaphids, and its response to light,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were measured with CI-301PS(CID Inc. USA) both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Thuidium cymbifolium and Chrysocladium retrorsum was about 141 and 117 mumolCO2kg-1dw.s-1, respectively, and trended to increase from winter to spring. The light saturation point of these two mosses at 800-900 mumol.m-2.s-1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many other mosses, and the compensation point ranged from 40 to 50 mumol.m-2.s-1. The temperature response curves of these two mosses were similar, with optium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25 to 36 degrees C in spring, and from 20 to 30 degrees C in winter.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below the freezing point(-15 to 0 degree C), they both maintained a distinct net photosynthesis, with the optimum water content ranging from 200 to 300(400)% dw. The photosynthesis started to be restrained evidently, when the water content declined to about 150% dw. The gas exchange ceased or became negative, when the water content was as low as 40-50% dw.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se two species might be both poikilothermal and poikilohydric organisms, but the resistibility of T. cymbifolium to intense light and high temperatu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 retrorsum.  相似文献   
25.
应用排序分析藓类植物分类群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我国21个山地藓类植物区系和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比较了21个山地中藓类植物61个科,曲尾藓科(Dicranaceae)23个属、曲柄藓属(Campylopus)17种及曲尾藓属(Dicranum)35种分布与年均温度、>10℃积温、1月均温、7月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有雾天数、年有霜天数和年日照时数的关系,通过排序进行了直观的展示;同时还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直观地反映了包括长白山在内的我国9个山地苔藓植物地理成分组成上的相似性及它们与气候因素间的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将DCCA和CCA应用到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6.
九万山位于广西北部的中央(25°10p'~25°25’N,108°27’E),界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处。其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海拔为1693m,最低处仅170m。经对1850号标本的鉴定,共计有藓类植物35科、101属和189种。本文分析了九万山的藓类植物区系成分,将其划分为10种类型。其中东亚成分最为丰富(39.33%),热带,亚热带成分次之(38.20%),而温带成分居第三位(18.54%)。本文选择了九万山临近的五个地区加以比较。其中,金佛山与九万山藓类植物的属和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0.68%和36.87%,神农架为57.29%和33.13%。尖峰岭为48.83%和22.29%,西双版纳为57.29%和29.63%。而我国东部的武夷山则为69.86%和39.57%,其相似性系数在相比较的五个山区中为最高。九万山区有4个特有属并明显受喜马拉雅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九万山区藓类区系中约有7%的种类是典型的热带成分。根据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九万山的藓类区系表现出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性,其分界线可能位于九万山的南侧。  相似文献   
27.
28.
乌鲁木齐河源区12种藓类植物叶尖的微形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鲁木齐河源区生长的12种藓类植物叶尖的顶端细胞,以及与其相邻的其他叶尖细胞表面的小孔、乳突、角质层纹饰等微结构,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为高山冻原区苔藓植物的结构、分类及生理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多数藓类植物叶尖的顶端细胞透明,但形态各异,细胞比叶片细胞长,干时细胞壁有的收缩凹陷,有的并不收缩,细胞壁表面有不规则细纹及细小的颗粒;叶尖在干时边缘内卷或拧卷、细胞壁厚、表面有较多的小孔,这些特征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及抵御长期寒冷、反射太阳辐射对其伤害而适应环境所形成的生存策略。叶尖的类型对苔藓植物科、属级的分类意义不大,但其微形态如叶尖顶端细胞及其他细胞的形状、数目、细胞壁的凹陷程度以及其上角质层纹饰、乳突、粗疣及小孔等微形态结构特征,在同属的不同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29.
中国藓类植物新记录属—筛齿藓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植物标本馆(H)研究Dr.T.Koponen 1970年在台湾采集的部份苔藓标本时,发现了筛齿藓(Coscinodon cribrosus (Hedw.) Spruce)。筛齿藓属(Coscinodon Spreng)为中国植物新记录属,特此报道。筛齿藓的主要区别特征为:(1)植物体矮小,呈丛生垫状,叶先端具透明毛尖;(2)叶披针形,中肋两侧具明显长纵褶;(3)叶基部细胞长形至长方形,薄壁;(4)蒴柄短,孢蒴内隐于孢叶之中;(5)蒴帽大,钟形,具纵褶,覆盖大部孢蒴;(6)蒴齿具筛孔。  相似文献   
30.
AgBiotech Reporter 2004年21卷4期6~7页报道;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于最近首次对GM耐旱小麦进行了大田种植试验。这种GM小麦携带了来自拟南芥菜(Arabidopsis thaliana)的DREBlA基因。此种基因可使小麦具有耐受干旱、低温和盐渍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