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9篇
  43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同号文 《化石》2011,(4):48-52
田园洞位于周口店遗址区西南6公里处,在行政区划上隶属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管辖,在北京市田园林场的地界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9°39′31″,东经115°52′19″。洞口海拔174.5米。洞穴开口朝北北西方向。  相似文献   
22.
姜寨遗址先民食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通过C、N稳定同位素分析已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粟作农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不同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等,依然未能深入讨论。为此,本文对姜寨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一期、二期)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试图揭示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历程,探索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人骨的δ13C平均值(-9.7±1.0‰)和δ15 N平均值(8.5±0.5‰),表明粟类食物(包括粟类作物以及依赖于粟类作物的动物等)在姜寨先民食谱中占据主要地位,且动物资源在食物中的比例相对较低。两期先民的δ13C和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先民一直从事粟作农业以及家畜的饲养活动。食谱分析并未发现第二期先民食用更多野生动物的证据,这可能与先民样品量相对偏少、二期先民食用的野生动物比例上升较小、动物类食物在先民食谱中所占比例较小等原因有关。对比地理位置毗邻、文化年代相近的姜寨、史家、半坡遗址先民δ13C值,姜寨(-9.7±1.0‰,N=19)与史家(-10.0±0.7‰,N=9)接近,而远高于半坡(-14.8±1.9‰,N=5),表明半坡遗址粟作农业的种植规模要逊于姜寨和史家遗址。我们认为,不同遗址间先民δ13C值的差异,可能受半坡样品量偏少、遗址间小生态环境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冯小波 《人类学学报》2008,27(2):142-142
2008年2月1日,中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合作的又一新成果--<郧县人遗址>(Le site de l'Homme de Yurtxian)一书在法国巴黎人类古生物研究所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  相似文献   
24.
本文对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文化层形成、遗物与动物骨骼埋藏、风化、破坏等现象进行观察,认为灵峰洞旧石器早期文化遗物和化石,由于暴露于洞内表面时间较长而经受强烈风化、侵蚀与钙质胶结;船帆洞旧石器晚期遗址因洞口坍塌和外部水流侵漫进洞而被废弃,在潮湿环境下,遗物和化石遭受腐蚀、铁锰质浸染严重。3个文化层的遗物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均属原地埋藏类型;而船帆洞内3号支洞化石的集聚是高层洞穴作为排泄通道时由流水携带堆积而成的异地埋藏。  相似文献   
25.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出土石制品共计1098件,主要来自下文化层。除石锤、石砧和人工石块外,其他石制品的原料几乎全部为黑色燧石。石制品普遍较小,主要为小型和微型。石核数量很少,但石片占石制品总数的一半还多。碎屑在探方中的几个区域密集分布。石器加工精致,刃缘大部分都比较平齐且其上的修疤排列均匀、整齐,尤其表现在端刮器上。原料、类型与技术特点表明,东方广场遗址石制品组合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石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列。这一文化系列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第15地点、许家窑遗址等有较多的相似性,推测东方广场石制品组合是由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石器工业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26.
古人口学研究包含对人口学静态参数和动态参数的研究,本文对江苏兴化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进行了性别、年龄结构的分析和生育水平的估计,后者采用的是用n30+/n5+估算粗出生率的方法。蒋庄人口的性别比是105,属于正常范围。模型拟合研究发现蒋庄人口的死亡年龄结构接近正态分布,这种现象可能与婴幼儿统计漏查、成人年龄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老年"标准的定义有关。通过估算粗出生率并将蒋庄样本和其他新石器时代人骨样本进行粗出生率的对比,发现蒋庄人口的生育水平较高,可能与其环境优渥、文明进步有关。研究还表明,对新方法的尝试和对人骨样本代表性的重视是推动古人口学进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7.
枕头是睡眠时保持人体头颈部正常位置的一种日常卧具,对维护人类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古代有机质组成的软质枕头易降解,难以在考古遗迹中保存,影响了人们对枕头成分的认识。本文选取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尖子地点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两座墓葬内的枕头残留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扫描电镜显微观察、能谱分析和植硅体分析,目的是观察枕头的显微结构和分析枕头材质的组成成分。扫描电镜的显微观察发现,枕头残留物包含大量的禾本科植物表皮细胞和植硅体、少量植物纤维;能谱分析显示,枕头残留物的主要构成元素为氧、硅、碳,还包括少量的钾、镁、磷、钙、硫、氮、锰、铁等元素;植硅体分析表明,枕头残留物主要由禾本科(Poaceae)植物表皮细胞、黍亚科(Panicoideae)植物茎叶哑铃型、竖排哑铃型以及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的稃壳组成。以上结果显示两件枕头主要由禾本科茎叶类植物材料和粟、黍等小米类稃壳组成,还可能夹杂少量蛋白质类物质。本研究为探讨十六国时期枕头的制作材料及其组成提供了重要信息,对于进一步探索卧具的发展历程、了解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丧葬习...  相似文献   
28.
邢立达 《化石》2005,(3):18-20
离开犹他州,一路东进,就会来到同样为恐龙重镇的怀俄明州,与犹他州不同,怀俄明州的恐龙遗址更多的是静寂与回忆。  相似文献   
29.
吕金波 《化石》2022,(1):73-77
1914年至1926年,瑞典人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受聘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务顾问,对中国作出过三大贡献——宣龙式铁矿床的发现、考古学和地质学.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在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刘长山、陈德广、白万玉、姚氏、张氏等人的陪同下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开创了中国田野考...  相似文献   
30.
新石器时代晚期(7.0-5.0ka BP)是淮河中游地区单一稻作农业向稻旱兼作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然而,由于相关研究资料的匮乏,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转变过程以及该时期淮河中游地区农作物的驯化水平等问题依然不清楚。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结合相对应年代分析结果,对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时期的的农业发展与植物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多数土样中都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且水稻植硅体的百分含量随时间推移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未发现粟、黍等其它农作物遗存的证据。这一结果表明大汶口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该遗址先民从事的是单一稻作农业,基本沿袭着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的稻作农业传统。对水稻扇型植硅体边缘鱼鳞状纹饰数量统计结果显示,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水稻的驯化水平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此外,本研究还在该遗址所有样品中发现有较丰富的竹亚科植物特征型植硅体,推测宫庄遗址先民可能较普遍的利用竹亚科植物作为工具、建筑、食物等的原材料。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概况,农作物结构演替,水稻的驯化历程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