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552篇
  185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2014年7—8月,在浙江省富阳市獐养殖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圈养条件下哺乳期雌獐昼夜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雌獐的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卧息(59.01±2.93)%、走动(13.91±2.39)%、采食(10.60±0.74)%、梳理(7.76±1.10)%、反刍(2.84±0.66)%、站立(2.72±1.01)%、警戒(1.53±0.59)%、社会行为(1.26±0.54)%、排遗(0.36±0.22)%。2雌獐的昼间卧息时间极显著低于夜间(P<0.01),梳理时间显著低于夜间(P<0.05),而走动、采食、反刍、警戒和社会行为的时间极显著高于夜间(P<0.01),站立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一天中,雌獐的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呈现双峰型的节律特征,走动、站立和梳理行为出现了3个高峰期,卧息和社会行为则呈多峰型,其中取食高峰后延迟1~2 h为反刍高峰。4卧息行为分别与采食行为和走动行为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采食行为与走动行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之,哺乳期圈养雌獐的日活动行为体现出明显的节律性,且大多数行为时间具有明显的昼夜差异。  相似文献   
982.
基于传统的SIR传染病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类具有非线性发生率的带时滞的传染病模型,得出了当S0〈T= μ2+λ/β,对任意的时间滞后^,无病平衡点岛是局部渐近稳定的;当S0〉 μ2+λ/β,无病平衡点E0是不稳定的,此时,正平衡点E+是局部渐近稳定的.  相似文献   
983.
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是世界极危级(CR)物种,2018年至今在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均调查到稳定的青头潜鸭越冬种群。研究青头潜鸭对不同栖息地的利用方式及所受干扰有利于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本研究分析了越冬期不同栖息地及不同性别青头潜鸭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人为干扰对青头潜鸭活动的影响。2020年12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内青头潜鸭进行行为观察,按照青头潜鸭对栖息地的利用率,将其栖息地类型分为池塘、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检验比较不同栖息地及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青头潜鸭的主要行为是休息(44.4%)和觅食(34.2%),且在不同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池塘中的觅食行为占比(50.1%)显著高于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大水面荷塘中的休息行为占比(63.1%)显著高于池塘和开阔水域。雌雄之间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雌性觅食时间高于雄性,整理行为时间低于雄性,这种差异受栖息地的影响。三种类型栖息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池塘中所受干扰程度最高,主要干扰源为钓鱼、行人和施工,荷塘和开阔水域主要干扰为打渔船。本研究表明,对于越冬期的青头潜鸭,池塘是重要觅食地,荷塘可作为躲避干扰的休息场所,开阔水域可作为稳定的觅食栖息场所。对青头潜鸭的保护应考虑到不同栖息地的生态作用,以及青头潜鸭对不同干扰的容忍度,采取相应措施开展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984.
串联质谱在多肽测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纳升喷雾(Nano)技术和碰撞诱导解离(CID collision inducd dissociation)方法,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 electrspectrometry ionization-quadrupole-time of flight)上,对两种序列部分未知的天然多肽进行从头测序(de novo sequence),结果证明质谱的de novo sequence可以方便有效的解决传统的Edman降解法测序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如末位残基的丢失,赖氨酸和亮氨酸难鉴定等,此方法的建立是对Edman降解测序法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985.
目的: 研究探讨原发性IgA肾病和非IgA肾病的生物化学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和非IgA肾病且未经治疗的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采集4ml静脉血标本,经处理后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别对患者的血清肽质量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 经分析,原发性IgA肾病和非IgA肾病的血清肽质量指纹图谱有9个差异多肽,其中多肽峰5338是粘蛋白4同工型的片段,多肽峰2082是α1-Ⅱ型胶原同工型的片段。结论: 质谱的应用在肾病的诊断鉴别中有重要的意义,依据血清肽指纹图谱鉴别在IgA肾病和非IgA肾病的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86.
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模拟模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改进已有的大麦生理发育时间模拟模型(YDmodel),以扬州地区5个品种春播条件下的顶端发育和物候发育观测资料和历史资料为依据,构建了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机理模型.模型量化了热效应、光周期、春化效应对发育的影响,引入了7个遗传参数,分别为播种到出苗所需的有效积温、灌浆期发育基点温度、生理春化时间、临界日长、光周期反应起始点、最短苗穗期、最短灌浆期.本模型在YDmodel基础上的改进主要有3点:(1)将每日生理发育时间的增量乘以水肥丰缺因子,改为除以水肥丰缺因子表现水肥对大麦发育的影响,客观体现了大麦在水肥丰缺条件下的发育延迟或提早现象;(2)将三段线性函数改为非线性函数表达春化效应和相对热效应,确立了不同品种相对春化效应和相对热效应的曲线族;(3)将线性函数改为正弦函数表达不同品种光周期效应.经测算,各大麦品种到达单棱期、二棱期、雌雄蕊分化期、药隔形成期、雌蕊柱头二裂分叉期、雌蕊柱头毛状突起期等顶端发育阶段的生理发育时间分别为2.6、5.6、11.3、13.1、15.3、18.2、28.7d,到达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主要物候期的生理发育时间为0、13.1、28.7、32.8、51.5d,形成了不同大麦品种在不同气候和栽培条件下统一的衡量发育的定量尺度.  相似文献   
987.
初步研究白及非多糖组分(BS-80EE)中止血活性成分.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ESI-Q-TOF MS)联用技术分析BS-80EE中化学成分;利用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TH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和小鼠凝血时间(CT)实验初步评价其止血活性.结果显示,从BS-80EE...  相似文献   
988.
时间信息熵及其在植被覆盖时空变化遥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超军  吴锋  赵红蕊  陆胜寒 《生态学报》2017,37(21):7359-7367
基于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育、资源管理与发展规划等提供决策支撑。目前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多基于两个时相,不能充分地反映植被在时间维的连续变化特征。通过引入信息论,提出了利用时间信息熵来综合表征植被长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研究以延河流域为试验区,基于MODIS/NDVI数据,应用时间信息熵方法来计算了2000—2010年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变化信息,厘清了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延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的变化以增加为主,占流域面积的80.7%;植被覆盖明显增加的区域占流域面积13.9%,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东北部和东南部;植被覆盖减少的区域占比2.4%,主要分布在流域的西部和西北部;严重减少的区域占比1.1%,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部和西南部,是需要重点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区域。时间信息熵方法与回归分析法相比,能够更为客观地表征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的连续变化强度和变化趋势,可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9.
营养成分与培养时间对极端嗜盐菌紫膜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膜是极端嗜盐菌细胞的一大特征,它是一个简单而精巧的光能转换器.它的生物合成过程与选用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培养时间有关,实验结果表明紫膜生物合成的最适培养基为合成培养基(SM)最适合成时间为7 d.  相似文献   
990.
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格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子宁  张永强 《生态学报》2007,27(4):1542-1549
通过对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格局12次的调查,结果表明,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由2纲21目127科334种组成,其中昆虫纲的植食性昆虫8目69科159种(类群);腐生性昆虫4目9科9种(类群);捕食性昆虫7目20科47种(类群);寄生性昆虫1目9科11种(类群);蛛形纲1目20科108种。各亚群落个体数分别为:植食性昆虫占31.21%,腐生性昆虫占27.15%,捕食性昆虫占25.49%,寄生性昆虫占1.28%,蜘蛛占14.87%;种类数则分别占47.60%,2.69%,14.07%,3.29%,32.34%。群落结构分层明显,树冠上下层皆有的优势类群是黄立毛蚁(Paratrechina flavipes),多色金蝉蛛(Phintella vesicolor)、啮虫科(Psocidae),小蜂总科(Chalcidoidea)。树冠上层的优势类群有白蛾蜡蝉(Lawana imitata),荔蝽(Tessaratoma papillosa),龙眼角颊木虱(Cornegenapsylla sinica),折翅蠊科(Blaber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下层有矢尖蚧(Unaspis citri),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蚊总科(Culicoidea),长角跳虫科(Entomobryidae),细蜂总科(Proctotrupoidea),咸丰球蛛(Theridion xianfengensis)和灵川丽蛛(Chrysso lingchuanensis)和常见类群小叶蝉(Japananus spp.)。地面杂草层优势类群是比罗举腹蚁(Crematogaster biroi),黄斑弓背蚁(Camponotus albosparsus),哀弓背蚁(Camponotus dolendus),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长角跳虫科,蚊总科,小蜂总科,茧蜂科(Braconidae),姬蜂科和常见类群幼豹蛛(Pardosa pusiola)。树冠上、下层的植食性和寄生性昆虫亚群落的相似性小,捕食性昆虫和蜘蛛的相似性大。龙眼树冠上的5个亚群落的数量时间格局从1月至10月份是由低到高,然后逐渐下降,其中蜘蛛亚群落的数量波动较平缓,高峰在4月份,其余的群落数量季节波动较大,植食性昆虫数量最高峰在5月份,捕食性昆虫的数量高峰在8月份,寄生性昆虫数量高峰在5月份和7月份。地面杂草层的群落数量波动比树冠层平缓。植食性昆虫与蜘蛛的数量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