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9篇 |
免费 | 87篇 |
国内免费 | 360篇 |
专业分类
11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沙格雷酯治疗2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5月我院2型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80例,给予口服沙格雷酯100 mg,3次/日,连续8周,监测治疗前后患肢的症状与体征、双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口服沙格雷酯8周后,患者疼痛感、冷感、间歇性踱行、麻木感及下肢溃疡等主观症状有效率均大于91%,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治疗后患者左、右下肢动脉血管直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右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格雷酯可改善2型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的症状,降低双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究吗替麦考酚酯(MMF)联合泼尼松(Pre)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6-2017.06我院收治的102例行IMN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比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Pre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MMF+Pre进行治疗,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后疗效,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后肾功能相关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血清胱抑素C(CysC)、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并记录用药间期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20%,显著高对照组74.51%(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两组患者24 h UP、Cys C、TC、TG水平较治疗前均依次显著下降而Alb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BUN和Scr水平较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27.45%(P0.05)。结论:应用MMF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IMN疗效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并改善患者脂代谢,药物方案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64.
寄主植物对瓜蚜酯酶活性及其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寄主植物对瓜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重、体色、体内酯酶活性均有明显影响。取食笋瓜、南瓜、瓠子、黄瓜和冬瓜的瓜蚜,体重依次增加,体色渐深,而体内羧酸酯酶活性依次渐低。取食不同奇主植物的瓜蚜对杀虫剂的耐药性与其体内酯酶活性呈正相关。瓜蚜体内羧酸酯酶活性(X)与乐果对瓜蚜的LC50(Y)附会Y=8.3827X-67.8530(r=0.952),与功夫菊酯对瓜蚜的LC50(Y)附合Y=1.040X-28.89(r=0.985)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5.
除虫菊 (Pyrethrumcinerariifolium)是提取天然除虫菊酯的原料 ,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均有除虫菊酯分布 ,最主要存在于头状花序 (简称花头 )的子房中 ,随着花蕾的孕育、开花直至种子 (瘦果 )成熟 ,子房壁导管的油腺也同时经历了发生、发展和分泌物转化的过程。直接反映在开花期的不同阶段所采摘的花头内菊酯含量的变化十分显著 ,为了进一步认识除虫菊开花期小花开放程度与菊酯含量变化的内在规律 ,把除虫菊开花期 (从孕蕾盛期到瘦果成熟 )划分成 8个阶段。通过样品测定 ,了解开花期花头中菊酯含量的变化状况和头状花序发育过程中小花子房的增长与干物质积累之间的关系 ,表明头状花序的小花开放至第 4至第 5阶段 ,即花头上管状小花开放初盛期至盛期时采摘 ,是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菊酯含量的最适宜采摘期。 相似文献
66.
67.
68.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7,(7):72-79
苯酚是工业废水中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小球藻(Chlorella sp.)由于其生长快、抗逆性强,可以有效利用废水中的酚类化合物,是最有潜力的含酚废水处理藻株。但是高浓度苯酚产生的氧化压力会造成小球藻细胞的氧化损伤。通过实验室适应性进化已经得到了可以耐受500mg/L苯酚的小球藻藻株(L5)。通过无参比较转录组学数据,在基因组尺度上考察了原始小球藻(L3)和进化后小球藻对高浓度苯酚的响应差异。无参比较转录组学结果表明,进化后小球藻能够耐受并降解高浓度苯酚是多个代谢途径整体调控的结果。相比于原始小球藻,进化后小球藻在500mg/L苯酚浓度下对苯酚氧化胁迫的响应增强,主要体现在细胞信号转导、ABC转运蛋白、热休克蛋白、氮代谢和三羧酸循环(TCA)等相关的转录水平明显上调。进化后小球藻通过这些响应降低高浓度苯酚产生的氧化压力。 相似文献
69.
采用气质联用和嗅觉仪对分部解剖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雄虫体外挥发物进行鉴定和生测。结果表明:绿盲蝽雄虫浸提物中的主要组分有13种,包括醇类、酸类和酯类。相对含量较高的依次有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己醇。绿盲蝽雄虫从交配不活跃期进入活跃期,其体内的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己醇的含量都明显变化,其中丁酸己酯和反-2-丁酸己烯酯明显增加,而己醇的含量减少,表明绿盲蝽雄虫在交配活跃期,可能有大量的丁酸己酯和反-2-丁酸己烯酯释放到体外。比较绿盲蝽雄虫的不同部位的浸提物的含量,发现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己醇主要存在于虫体胸部。嗅觉反应测试中绿盲蝽雌虫对丁酸己酯和反-2-丁酸己烯酯有明显的趋性,同时含量很少的丁酸庚酯对雌虫有明显引诱作用。因此推测丁酸己酯、反-2-丁酸己烯酯和丁酸庚酯可能是绿盲蝽雄虫释放到体外的挥发性引诱成分,并主要由胸部内的腺体分泌。 相似文献
70.
蜡酯对于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植物和动物的蜡酯合成存在保守途径。即脂酰辅酶A(fatty acyl-CoA)在脂酰辅酶A还原酶(fatty acyl-CoAreductase,FAR)的作用下还原成脂肪醇,脂肪醇和脂酰辅酶A在蜡酯合酶(wax synthase,WS)的作用下生成酯,FAR和WS是该途径的关键酶,这两个酶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物种之间表现出很大差异,目前对于这两个酶缺乏系统的归纳分析。该文综述了蜡酯合成途径及FAR和WS的序列特征、生化特性及参与的生理功能,分析了这两种酶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昆虫的蜡酯合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