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5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658篇 |
专业分类
17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84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78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南京两种半夏群体水平变异式样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南京东郊灵谷寺山坡有一种半夏属Pinellia植物,它外观上与半夏P.ternata相似,但无珠芽;在形态上则更近似鹞落坪半夏P.yaoluopingensis,但缺少子块茎。本文以两个半夏群体和一个鹞落坪半夏(暂名)群体为对象,从生境的调查、形态性状的测量、花粉粒电镜扫描和显微观察以及染色体的计数人手,对两种半夏的变异式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鹞落坪半夏群体与半夏群体的区别在于:(1)营养器官绝无珠芽,佛焰苞檐部边缘决非紫红色,雄花序长度比半夏短,雌花序和附属器长度均比半夏长;(2)花粉粒比半夏小,虽都呈圆球形,但小刺状纹饰较稀疏;(3)染色体2n=26,与半夏群体2n=72不同;(4)半夏具有一定杂草特性,在不同程度人为干扰的环境中能很好地生长和开花。鹞落坪半夏则常见于落叶阔叶林下层未受人为干扰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银额果蝇的B染色体研究:1.昆明群体的Bs数目和频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发现银额果蝇昆明群体有丝分裂中期核型中存在B染色体,出现频率为69.1%。目前,在已研究过的来自各个地区的银额果蝇中,昆明群体的B染色体频率最高。B染色体数目为1-6条。该群体内单雌系间的B染色体数目不同,个体间和细胞间的B染色体数目也不同。在核型中,B染色体最小,形态稳定,点状,C-带和G-带呈阳性。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采样策略对细距堇菜遗传多样性估算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分布于北京金山、檀枯寺、香山樱桃沟的细距堇菜(Viola tenuicornis W.Beck.)的遗传变异和群体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对8个酶系统11个等位酶位点的检测表明,该种在上述地区的遗传变异水平明显高于多年生草本的平均值,多成位点百分率P=72.7%,等位基因平均数A=2.4,平均期望杂合度He=0.243;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略小于多年生草本的平均值,杂和性基因多样 相似文献
15.
野生大豆地理群体的性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故乡,其原始种野生大豆(Glycine·soja)在我国大陆有大面积分布。种子富含蛋白质,是世人所瞩目的野生高蛋白基因资源。分布范围大约北纬24°—53°N,东经98°—135°E。其白花变种(G·soja var. albiflora)广见于东北和华北两大遗传多样性中心。狭叶白花变型(G·soja f. angustifolia)主要见于东北;华北和南方少见。狭叶变型(G·soja f. lanceolata)北方分布较多。野生大豆种子极小,一般百粒重在3克以下。在天然野生群体中通常还存在一类G·soja向G·max进化的中间过渡型半野生种(G·gracilis),种子较大,百粒重一般达到3—7克。电泳测定,天然野生群体中的酶或蛋白质标记基因证明,野生大豆是较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 相似文献
16.
王晖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6):1055-1060
利用6044×01-35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小麦粒重性状进行发育动态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花后子粒灌浆的7个不同时期,两个试验点共检测到16个与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开花后20d检测到的单穗粒重QTL位于2A染色体上,解释率达12%,遗传效应超过10;两环境下控制千粒重QTL在7个时期均被检测到。花后的各个时期均能在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定位到千粒重QTL。其中花后10d检测到1个千粒重QTL,位于2A染色体的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解释较大的表型变异,达到18%。Qtl8、Qtl13和Qtl14均定位在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的同一位置,共同解释11%的表型变异。花后20d和花后25d均检测到1个QTL,位于2A染色体的Xgwm372-Xgwm95标记区间的不同位点,均能解释4%的表型变异。花后40d检测到1个QTL,位于1D染色体的Xwmc93-Xgpw2224标记区间,解释1%的表型变异。从连锁群的位置上看,控制千粒重的QTL主要集中在2A染色体的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这是一个控制千粒重QTL的富集区域,以期进行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相似文献
17.
新型小片段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新型快速构建小片段基因表达载体的方法。该方法省去了目的基因酶切和酶切后纯化步骤,并省去了载体酶切后胶回收纯化步骤,具有简单快速,节省试剂费用,连接效率高等特点。应用该方法已经完成了4个小片段基因(67bp)表达载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种实性状的无患子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传统的重要绿化树种,其果皮富含皂苷,种仁富含油脂,是国家林业局审定的新型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为揭示无患子群体间和群体内种实表型性状变异式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无患子13个天然群体的10个种实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群体间和群体内种实表型多样性以及表型变异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患子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7.34%,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表型性状分化系数平均为62.21%,群体间变异(39.93%)大于群体内(27.46%),是无患子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多数性状在群体间差异显著,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边缘群体易于分化的特点,但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而在群体内不同性状的差异性亦不一致。种子形态受群体地理生态的影响较果实形态大,西北部群体种子趋于椭圆形,东部、南部则趋于圆球形;地理纬度、年平均气温与多数种实性状间呈显著相关,是无患子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地理生态影响因子。可见,无患子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群体内变异都较为丰富,这些变异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群体间和群体内多层次的变异为无患子优良种质资源保育和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优化机采长绒棉株行距配置与灌溉定额,是构建棉花合理个体与群体结构,提高产量和机采脱叶效率,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设置了一膜三行等行距(S3)、一膜四行宽窄行(S4)和一膜六行宽窄行(S6)3种种植模式,副区为3150 m3·hm-2(W1,中度亏缺,田间持水量50%)、4050 m3·hm-2(W2,轻度亏缺,田间持水量75%)和4980 m3·hm-2(W3,充分灌溉,田间持水量100%)3个灌溉定额,研究了不同处理对长绒棉各层次冠层结构、光合有效辐射传输规律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扩大行距和轻度亏缺灌溉可以降低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增加下部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透过率(Tr);在S3W2处理下,冠层上、中、下各层Tr分布均匀,接近2∶2∶1的比例;虽然冠层整体光截获率(In)有降低趋势,但下层光截获率增加,显著提高了生殖器官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