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41.
鲥类是鲱科鱼类中最名贵的鱼类,全世界共有31种.我国鲥是鲥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之一,它不仅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洄游性鱼类,也是世界鱼类的瑰宝.但目前关于我国鲥及其同类名称的某些用法不甚准确.随着鲥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国际交流的增加,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42.
利用RAPD标记构建美洲黑杨×欧美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RAPD标记和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欧美杨(P.euramericana)的F1群体,构建了美洲黑杨×欧美杨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实验过程中对1040个寡核苷酸随机引物进行了重复筛选,共选出127个引物用于作图群体(包括双亲共92个无性系)的随机扩增,这127个引物产生229个多态基因座,其中符合“拟测交”1∶1分离的有214个。利用多点连锁分析,形成19个连锁群及6个三连体和14个连锁对。由19个连锁群构成的图谱含标记129个,总图距为1914.2cM,覆盖杨树基因组约73.62%。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84cM。本研究获得了中等密度的美洲黑杨×欧美杨的一个连锁框架。 Abstract:A molecular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parents of a P.deltoides × P.euramericana F1 family based on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markers.A set of 1040 random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were screened and 127 primers were selected to generate RAPD markers within a sample of 90 F1 progenies.A total of 229 segregating loci were identified.Among the 229 loci,15 loci were found distorted from the normal 1∶1 ratio.Using multiple analysis,the 214 markers formed 19 main Linkage groups (including 129 markers)and b triples and 14 pairs.The resulting Linkage map of Populus deltoides × P.euramericana (including 129 markers)spanned 1914.2cM(73.62% coverage of genome length)with an average distance of 14.84cM between markers.  相似文献   
243.
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灭多威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wana腹六神经节(A6节)突触传递的影响。用灭多威溶液浸泡A6节,电刺激尾须神经粗支,用甘露醇间隙法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突触后动作电位。给予弱刺激只记录到EPSP时,灭多威作用初期EPSP幅度增加、时程延长,能诱发突触后动作电位,随后EPSP逐渐减小至消失,冲洗可恢复,突触前反应保持不变。增加电刺激强度记录到突触后动作电位时,灭多威可阻断A6节的突触传递,阻断时间是浓度依赖性的,阻断是可逆的,但冲洗30 min仍保留一定的后作用。对美洲大蠊雄性成虫腹腔注射灭多威测定致死中量(LD50)为(3.56±0.01) μg/g体重。根据灭多威的作用机理对其阻断A6节突触传递的特点以及对虫体的毒杀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4.
Avermectin类农药对美洲斑潜蝇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Avermectin类农药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tvae Blanchard生物活性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 揭阳霉素对美洲斑潜蝇1、2、3龄幼虫的LC50分别是1.54×10-4 g/L、3.73×10-4 g/L、1.99×10-3g/L;害极灭对上述幼虫的LC50分别是1.48×10-4g/L、3.68x10-4 g/L和1.97×10-3 g/L。美洲斑潜蝇幼虫对Avermectln类农药以1龄最敏感,其中揭阳霉素对3龄幼虫的LC50是1龄的12.9倍。揭阳霉素对雌成虫24 h、48 h的LC50分别是3.12×10-3 g/L和2.08×10-3 g/L,其对美 洲斑潜蝇取食、产卵拒避持效期分别是4-8天和10天。使用浓度0.005 g/L揭阳霉素处理6天、8天和10天后接虫,幼虫的存活率分别是0、16.13%和28.07%。田间使用浓度0.005 g/L的揭 阳霉素和0.0045 g/L几的害极灭分别处理,6天后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1.0%和90.9%,两者差异不显著,而使用浓度0.0067 g/L揭阳霉素处理,6天后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3.6%。  相似文献   
245.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恒温15,20,25,30和35℃下,对美洲斑潜蝇在菜豆上的发育和繁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5 ̄35℃范围内,未成熟期各虫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呈逻辑斯蒂曲线变化;卵期孵化率在25℃中最高;各温度下幼虫期存活率最高,低温15℃和高温35℃对蛹的存活有显示抑制作用,15℃时蛹的死亡率达39.6%。成虫寿命一般在20d以内,与温度呈直线负相关;繁殖力最高可达281  相似文献   
246.
美洲鲥应激后皮质醇激素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比较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1龄幼鱼因环境改变和运输引起的血清皮质醇激素浓度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鲥转入较小容器中后血清皮质醇含量迅速增加到对照组[(2.05±1.48)ng/ml,n=10]的10倍左右。运输2 h后美洲鲥血清皮质醇激素含量[(41.97±17.92)ng/ml,n=9]比运输前显著上升20倍左右。2 h运输后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Ca2 比对照组极显著增加(P<0.01),白球比和乙酸胆碱酯酶、血糖、K 显著增加(P<0.05),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无显著变化(P>0.05),C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液指标明显变化表明,美洲鲥运输应激后,心脏和肝脏等组织一定程度受损,可能导致了较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47.
美洲斑潜蝇寄生峰——黄腹潜蝇茧蜂成虫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黄腹潜蝇茧蜂Opius caricivorae Fischer是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dchard幼虫 蛹期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蜂。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上的美洲斑潜蝇作为寄主,对其成蜂的生物学特性做了初步研究。成虫主要在白天羽化,羽化高峰期在8:00~10:00,且多数(91%)当日交尾,羽化出的成蜂性比明显偏雌性(雌∶雄=1.51∶1)。在17℃~33℃温度下,提供蜂蜜液时,黄腹潜蝇茧蜂雌蜂和雄峰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蜂的寿命明显长于雄峰的寿命,分别从17℃时81天和47天降到33℃时的14天和13天。雌蜂羽化后1~2天即可产卵,在21℃~29℃温度下,产卵高峰期在2~7日龄,平均产卵量随温度变化的方程为=-0.057x2+2.728x-20.601(r2=0.934)。而且成蜂取食能够致死寄主。另外,本文对雌蜂的寄主搜索、产卵和寄主取食行为做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248.
黄腹潜蝇茧蜂寄生因子的特性及其对寄主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步研究了黄腹潜蝇茧蜂Opius caricivorae Fischer寄生因子的特性及其对寄主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幼虫的生理效应。黄腹潜蝇茧蜂携带的主要因子是毒液。毒液器官是由一个土黄色的锥形毒囊和7个透明的椭圆形的毒腺及导管构成的;毒液的电泳图谱显示约有12条蛋白带,其中绝大多数低于100 kD,含量最高的3条蛋白带为43.5、25.9和20.1 kD;杜氏腺约有15条左右蛋白质条带,其中有5条含量很高(121.4、77.0、51.5、42.7和36.5 kD)。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在黄腹潜蝇茧蜂毒腺分泌细胞和卵巢表皮细胞中新发现存在一种类病毒颗粒,这些球状颗粒直径大约为50 nm。雌蜂经Co60辐射处理后再寄生(即假寄生)3龄寄主幼虫,被寄生后的寄主依然能正常化蛹,但不能羽化;7 h后寄生体壁开始出现红斑;脂肪体形态结构无显著变化;绝大多数的蜂卵没有被包囊。推测在正常寄生的情况下可能是毒液抑制了寄主的包囊作用,而新发现的类病毒颗粒是否参与了这一过程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249.
温、湿度对美洲斑潜蝇发育、存活及食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郝树广  康乐 《昆虫学报》2001,44(3):332-336
以花斑芸豆Phaseolus vulgaris为食料植物,在不同温、湿度组合下,观测了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的发育、存活及取食特征。结果表明,卵、幼虫和蛹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均呈S型曲线。发育起点温度为:卵,8.9℃;幼虫, 10.1℃;蛹,9.6℃;整个未成熟期,9.5℃。有效积温为:卵,57.7日·度;幼虫,53.9日·度;蛹,151.9日·度;整个未成熟期,264.2日·度。湿度对发育速率的影响不明显。温度对存活的影响较大,当温度>34℃或<19℃时,各虫态的存活率都显著降低。湿度对存活率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蛹期,当湿度低于50%时,蛹的羽化率显著降低。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蛹不能羽化。在相对低温下的累计取食面积大于高温时的相应值,在25℃时达到1.6 cm2,而在28℃及以上温度时取食面积只有0.9 cm2左右。  相似文献   
250.
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酪胺为DDT麻痹的(虫非)蠊血淋巴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Sternburg及Kearns报道在DDT中毒麻痹的美洲(虫非)蠊血淋巴中存在着一种毒素,初步鉴定为芳香胺。1972年Tashiro等鉴定它为L-亮氨酸,它可脱羧成为异戊胺,具有更强的神经活性。 本工作使用了Sternburg及Tashiro所用的三套层析系统,用亮氨酸、异戊胺、酪氨酸、酪胺、苯乙胺作为标准样品来比较,发现这一毒素可能是酪胺。酪氨酸及亮氨酸均为正常成分,在对照组及处理组的三个系统中均存在。异戊胺在处理组的第一及第二系统中不存在,说明其不是毒素。只有酪氨及苯乙胺在对照组的第一、第二系统中存在,在第三系统中不存在。但在处理组中三套系统中均存在,说明它们乃是处理所产生的物质。高压液相色谱的检测证明了酪氨本身在正常昆虫中也以微量存在,但在DDT处理后,量有极大的增加。讨论了①毒素是酪胺的可能性,②毒素可能不是单一成分,③酪胺的作用机制,及④酪胺的生成与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