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18篇
  免费   898篇
  国内免费   6279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374篇
  2022年   504篇
  2021年   525篇
  2020年   477篇
  2019年   501篇
  2018年   513篇
  2017年   506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608篇
  2014年   892篇
  2013年   743篇
  2012年   943篇
  2011年   991篇
  2010年   859篇
  2009年   958篇
  2008年   1100篇
  2007年   849篇
  2006年   791篇
  2005年   710篇
  2004年   690篇
  2003年   678篇
  2002年   609篇
  2001年   513篇
  2000年   481篇
  1999年   381篇
  1998年   275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76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331篇
  1993年   178篇
  1992年   214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81篇
  1989年   164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甘蔗、斑茅及其杂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22.
 利用氨化还原的方法把高量子产率的荧光标记物——α-萘胺,接到异麦芽糖寡糖的还原端。用硅胶薄层色谱、荧光光谱及快原子轰击质谱证实反应物的完全性及其结构。高效液相色谱用Micropak si5硅胶柱,以乙腈-水(含0.05%三乙胺)为梯度洗脱液可使含有二到九个糖残基的异麦芽糖寡糖的α-萘胺衍生物全部分离。本法对异麦芽糖二糖的荧光检测灵敏测度为2.35Pmol。  相似文献   
23.
黑河林区驼鹿冬季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8年在黑龙江省黑河林区,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啃食调查,对驼鹿冬季食物组成、食物选择性和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驼鹿共采食31种(属)植物,其中柳、榛、桦、红松、杨和紫椴是主要的冬季食物(19.9%、18.0%、16.7%、14.9%、7.3%和6.7%)。驼鹿对杨、柳、红松和紫椴有正选择性,对榛、桦和毛赤杨有负选择性。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杨>柳>红松>紫椴>榛>桦>毛赤杨。驼鹿对柳的选用率最高(32.1%),对桦的利用率最低(12.1%)。  相似文献   
24.
游兰韶  谌电周 《昆虫知识》1992,29(6):342-345
<正> 高梁长蝽Dimorphopterus spinolae(Si-gnoret)是湘鄂两省湖区重要的芦苇害虫,以芦苇苗期受害最烈,长势衰弱,枯黄死亡,对苇株生长和产量都有严重影响。空间分布型可以  相似文献   
25.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生长在海南岛的热带落叶树降香黄檀(Dalbegia odorifera T.Chen)1—2年生枝条着叶期和无叶期次生韧皮部筛分子的超微结构,并就这两个时期的筛分子进行了比较。着叶期每个成熟筛分子内有一个带尾的纺锤形P-蛋白质体,主体由稠密而散乱的P-蛋白质细纤维组成,尾部呈结晶状;筛分子具有横向端壁和单筛板,在邻近筛板处,细胞壁向筛分子腔内形成明显的突起。无叶期仍然保持着与着叶期大致相同厚度的有功能韧皮部,筛分子具有正常的原生质体,P-蛋白质和筛板孔的结构也与着叶期的相同,但筛分子内有较多的淀粉粒和囊泡。  相似文献   
26.
诸葛菜叶柄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科  罗鹏 《生物工程学报》1992,8(2):174-177
本文首次报道用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试管苗叶牺为材料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再生了植株。用于原生质体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为Nitsch培养基,附加1OOmg/L丝氨酸,800mg/L谷氨酰胺和13%的蔗糖,激素成分为0.5mg/L BA,0.5mg/L NAA和lmg/L2,4一D(或0.5mg/L BA和2mg/L 2,4-D)。原生质体的培养密度为2×105/ml。培葬7天的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约为40%。在附加O.05mg/L NAA和3mg/L BA的MS分化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可分化出大量的芽和苗,分化频率为100%。  相似文献   
27.
食蚜绒螨和棉蚜的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应才  汪世泽 《生态学报》1992,12(2):141-146
  相似文献   
28.
本文利用青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蝌蚪红细胞微核试验,作为检测城镇污水诱变活性的一种新的监测技术。在16d生活污水处理的实验中,青蛙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2d后就呈现统计上的显著增加,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第12d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浓度混合污水处理实验中,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上述实验证明城镇生活污水和混合污水都具有较强的诱变活性。作者从遗传毒理学的角度评价了湖北黄州综合生物塘系统对污水诱变活性的净化效能。城镇混合污水经综合生物塘各级塘处理,蝌蚪微核细胞率逐级下降,由进水的7.54‰下降到最后出水的1.52‰,接近对照(1.07‰)水平。其中综合生物塘的藻菌单元比水生植物单元对污水诱变活性具有更强的净化效力。本文提出污水“诱变指数”可作为综合生物塘一项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9.
禾本科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邵宏波   《广西植物》1992,12(1):41-58
禾本科植物是粮食作物的主要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类对粮食的产量、种类和质量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根据国外在1982年对90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和预测的结果说明到1990年末,这些国家共缺少72百万吨谷物而到2000年将缺少144百万吨谷物。近十余年以来,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和作为植物生物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日臻完善,被公认为非常困难从事的禾本科植物(Gramina-ceae)的组织培养也取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并且已经在作物改良的生产中取得了成效,显示了越来越大的潜能和威力,为人类从根本上解决食物问题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本文拟在评述近年来禾本利植物组织培养(主要指胚胎培养、器官培养、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的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进展,并重点描述和讨沦在应用上较为成熟和有发展前景的几个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利用禾本科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而进行的基因转移技术的概况。希望能为我国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的工作者们提供某些参考资料并对于一些问题进行共同的商榷和探讨。  相似文献   
30.
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