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螫虾血细胞的分类与组成进行了染色观察比较研究。根据染色后光镜下血细胞的核质比、颗粒的大小和数量等来对血细胞进行分类,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的血细胞均可分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类;其血细胞浓度分别为1.02±0.21×107 Ind·ml-1和0.85±0.15×107Ind·ml-1。2种虾血细胞的颗粒形态存在显著差异;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量的百分比在罗氏沼虾为21.3±6.3%,45.7±2.5%,33.0±6.8%:在克氏原螯虾为12.0±5.8%、49.5±5.1%和38.5±9.5%。  相似文献   
72.
不同形态型雄性罗氏沼虾的交配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春  成永旭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4):1043-1048
从行为生态学角度,对采自孟加拉国库尔纳专区羌纳县布苏尔河罗氏沼虾原产地池塘种群中3种不同形态型雄虾的繁殖行为及交配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社群中蓝螯型(BC)、橙螯型(OC)和小型(SM)雄性罗氏沼虾的交配行为模式没有明显的区别,但BC、OC和SM雄虾在交媾前守卫、交媾及精荚传递和交媾后守卫3个典型行为中投入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BC雄虾交媾前守卫、交媾及精荚传递用时明显比OC、SM雄虾短,而交媾后守卫用时明显比OC 、SM雄虾长.SM雄虾在交媾前守卫和精荚传递上投入的时间最长,而交媾后守卫用时最短.在雌虾体质量为雄虾体质量的80%,且♀∶♂为8∶1性比条件下,BC、OC和SM雄虾在120 h内平均交媾次数分别为4.6、2.2、1.3,BC雄虾具有较强的连续交媾能力.罗氏沼虾的交配能力与其体质量相关,雄、雌虾的体质量相匹配才能保证成功交媾.否则会出现“假交”现象.  相似文献   
73.
本研究以Cu~(2+)(0、100μg·L~(-1))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进行处理,分别在胁迫后的0 h、3 h、6 h、12 h、24 h和48 h收集血淋巴,检测血细胞中的细胞凋亡率、活性氧(ROS)含量、酯酶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细胞凋亡执行分子caspase-3和免疫因子α-2M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血细胞凋亡率和ROS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胁迫后的6~48 h显著升高(P0.05)。酯酶活性在胁迫后的3~48 h均显著下降(P0.05),最低值出现在48 h。在胁迫后的6~48 h,NO含量持续增加,并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的相对基因表达量在胁迫后的6~48 h均显著升高(P0.05),并在24 h达到最高值。在胁迫后的12 h,α-2M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并达到峰值,在24 h有短暂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显著增加(P0.05),在48 hα-2M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细胞凋亡率和NO以及ROS都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1)。实验表明,Cu~(2+)胁迫显著抑制了机体的酯酶活性,诱导NO和ROS的产生以及免疫相关基因α-2M的表达来对抗Cu~(2+)胁迫带来的损伤。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过高浓度的NO和ROS对机体自身造成了伤害,并诱导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说明Cu~(2+)对虾类具有免疫抑制性和毒性。NO和ROS的升高可能是细胞凋亡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74.
本文探讨了罗氏乳杆菌DSM122460无细胞上清培养液(Cell-Free Supernatant,CFS)移除胆固醇的能力。采用邻苯二甲醛法测定DSM122460和对照菌株ST-III发酵过程中及其CFS对胆固醇的移除能力,并研究不同CFS浓度下的移除能力。并采用HPLC法测定CFS对照、热处理组和pH7.0组的胆盐水解酶活力,同时测定其移除胆固醇能力。结果显示,DSM122460不仅在发酵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移除胆固醇能力,其CFS也表现出较高的移除能力,CFS中含有除胆盐水解酶以外的可移除胆固醇的蛋白类成分。这提示可能存在一种乳酸菌移除胆固醇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75.
人工养殖与选育对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人工养殖与选择育种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实验测定了孟加拉野生群体、缅甸野生群体、浙江养殖群体、广西养殖群体及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共111只罗氏沼虾核糖体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基因序列,结果发现58个碱基变异位点,定义56个单倍型。在5个群体中,孟加拉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核苷酸多态性指数Pi分别为7.186和0.0155),依次为缅甸野生群体、浙江养殖群体、广西养殖群体,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遗传多样性最低(K和Pi分别为3.032和0.0065)。5个群体间配对Fst分析表明,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分化显著(P<0.01),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不仅与野生群体遗传分化显著,同时还与广西养殖群体产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系统树显示,孟加拉野生群体和缅甸野生群体聚为一支,浙江养殖群体、广西养殖群体和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则聚为另一支。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和选育降低了罗氏沼虾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导致群体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76.
正虾类病害是严重影响虾类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虾类疾病的发生与养殖水体环境的恶化有明显的关系[1,2],因此重视水体生态环境质量,关注环境因子对虾蟹类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3,4]。硫化氢是水产动物养殖水体中常见的有毒害作用的物质,也是一个重要的监测养殖水环境的化学指标,硫化氢污  相似文献   
77.
乌鳢结节病病原-诺卡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鳢(Ophiocealus argus)又称黑鱼、乌鱼、才鱼,隶属于硬骨鱼、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我国分布于除新疆、西藏外的各大水系,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营养、药用和经济价值较高,具有生长快、疾病少、适应性强、产量高等特点,价格稳定,深受养殖户喜爱,已成为淡水名特优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78.
罗氏沼虾苗肌肉白浊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集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典型病虾苗 ,进行细菌分离、除菌组织悬液制备及人工感染试验、超薄切片、病毒粗提取 ,结果表明 :从白浊病病虾的肌肉、肝胰腺中分离到的细菌以5× 1 0 8CFU/mL浓度浸泡感染正常沼虾苗不能复制疾病 ;病虾除菌组织过滤液以 1∶5 0、1∶2 5 0浓度浸泡感染正常虾苗 ,7d后可发病 ,并出现典型的肌肉白浊病症状 ,氯仿处理不能破坏病毒的感染力 ;病虾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肌肉间隙组织中存在 2 1— 2 3nm大小的球状病毒 ,病虾组织浆经氯仿处理、PEG沉淀、磷钨酸负染后可见到大量 2 2— 2 4nm大小的球状病毒颗粒。上述结果表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79.
【目的】拓宽高产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butyrate,PHB)罗氏真养菌(Ralstonia eutropha)W50的碳源使用范围,使其获得D-木糖代谢能力。【方法】运用PCR技术扩增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K-12W3110来源的D-木糖转运蛋白基因xylE,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xylE基因整合到R.eutropha W50的染色体上构建菌株W50-E。运用PCR技术扩增E.coli K-12 W3110来源的D-木糖代谢基因xylAB和R.eutropha H16来源的PHA合酶基因phaC1的启动子片段P pha C1,同表达载体连接后构建重组质粒p1-AB。将重组质粒分别转入菌株R.eutropha W50和W50-E中构建工程菌株W50-AB和W50-EAB。通过摇瓶发酵研究W50-AB和W50-EAB的D-木糖代谢特性。【结果】酶活分析结果表明,xylA和xylB基因在菌株R.eutropha W50中得到表达。摇瓶发酵结果表明,W50-AB在含0.1 mol/L D-木糖的基础发酵培养基中的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025 h-1,在含0.01 mol/L D-木糖的基础发酵培养基中没有生长;W50-EAB在含0.01 mol/L D-木糖的基础发酵培养基中表现出一定生长,在含0.1 mol/L D-木糖的基础发酵培养基中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035 h-1。PHB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摇瓶发酵终点时,W50-AB和W50-EAB菌株内的PHB含量分别为细胞干重的15.07±1.01%和15.07±1.64%,其相应的D-木糖-PHB转化率分别为0.0920 g·g-1和0.0838 g·g-1,低于两重组菌株利用葡萄糖发酵的糖-PHB转化率(0.22 g·g-1)。另外,重组菌株W50-AB和W50-EAB在含葡萄糖(0.01 mol/L)和D-木糖(0.09 mol/L)的混合糖培养基中的发酵结果表明,两重组菌株均表现出更高的生长速率和D-木糖消耗速率以及胞内PHB积累量。【结论】来源于E.coli K-12W3110菌株的xylAB基因的表达使R.eutropha W50获得了一定的D-木糖代谢能力,通过D-木糖转运蛋白基因xylE的表达能提高菌株的D-木糖代谢能力,同时重组菌株利用D-木糖能积累一定量PHB。  相似文献   
80.
旨在利用浙江地区生长正常和生长滞缓两种生长状态下的罗氏沼虾,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比对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探究生长滞缓的原因.本研究采用IlluminaHiSeqTM4000测序平台,对存在生长差异的罗氏沼虾的鳃、肝胰腺、肌肉三种组织共18个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将得到的基因片段组装后与NR、GO、KEGG、eggN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