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673篇
  151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用一次性培养结合Monod方程测得海洋微藻-亚心型扁藻(Tetraselmis subcordiformis(Wile)Hazen)与大型海藻-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磷限制下的生长动力参数。孔石莼具有较低的半饱和生长常数及最大生长率,其分别为0.016μmol/L和0.16d^-1,而亚心型扁藻的半饱和生长常数和最大生长率分别是0.021μmol/L和0.83d^-1。两种藻类间的营养竞争实验采用半连续培养法在磷限制制条件下进行,实验过程中,分别对两者施予相同或不同的去除率,使两者享有相同或不同的资源需求值R^*。由Monod方程所作的竞争预测与实验观察结果的比较显示:仅在两种藻类间的资源需求值R^*差异显著(t检验,P<0.01)时,Monod方程才能对竞争结果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在两种藻类享的相同的资源需求值R^*时,亚心型扁藻在竞争中取代孔石莼。Monod模型仅能部分预测大型海藻与海洋微藻间的竞争结果。  相似文献   
162.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受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共同调控。本研究以典型入侵植物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为研究对象,通过三因素两水平正交实验,探究光照(L)、磷(P)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及其交互作用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光照、高磷和接种AMF均显著提高白车轴草的生物量及生长速率,且接种AMF对生物量的促进作用随着光照的增加而增强,低磷条件下AMF对总生物量和相对生长速率的促进效应更明显;(2)高光照降低比叶面积;高磷和接种AMF显著增加叶片数和总叶面积,在高光强下尤为明显;(3)高光照可显著提高根表面积、根直径和根质量分数,但降低细根占比和比根长。高磷显著降低根质量分数。不接种AMF时,高磷增加根表面积与根直径,降低细根长占比;但接种AMF后,高磷则降低根表面积与根直径,增加细根长占比。AMF显著降低根质量分数和比根长。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对白车轴草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且磷和AMF对其生长及地上性状的影响与光照强度相关,AMF对其地下性状的影响与磷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3.
科尔沁沙地刺榆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尔沁沙地刺榆(Hemiptelea davidii)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类型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刺榆林不存在灌木层;其乔木层可划分为2个亚层,上、下层高度分别为4.05~7.86和2.05~3.20 m;林下共有32种草本植物,隶属13科27属,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为主;研究区有11个植被分布区型,其中,蒙古-东北-兴安-华北分布区型种类最多(34.38%),其次为东北-华北分布区型(12.5%).在3个水分生态类型中,中生植物最多,占59.37%,中旱生类型和旱生类型分别占25%和15.63%.在6个生活型中,地面芽植物最多(31.25%). 刺榆群落具有温带草原的典型生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4.
为了解2种丛枝菌根真菌(AMF)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FM)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 GV)对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的生长和对难溶性磷酸盐利用的影响,采用沙培盆栽方式,研究了南美蟛蜞菊在接种AMF与添加难溶性磷酸盐的生长和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磷限制环境下FM对南美蟛蜞菊的侵染率达55%~69%,GV的侵染率达到63%~80%。添加难溶性磷酸盐后,2种AMF均促进了南美蟛蜞菊茎的伸长(FM:+46%; GV:+65%)、总生物量的增加(FM:+27.2%; GV:+40%)和磷含量的增加(FM:+36.6%; GV:+40.7%)。对比FM,GV对植物利用难溶性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南美蟛蜞菊与2种AMF形成的共生体系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对营养资源的利用,提高对难溶性磷的吸收效率可能使得南美蟛蜞菊在营养贫乏的环境中更好地建立种群。  相似文献   
165.
大豆叶片CO2补偿点和光呼吸的关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为了探讨CO2补偿点(Г)与光呼吸(Rp)的关系,用CI-301光合敢体分析系统观察了光强等因素对大豆叶片CO2补偿点的影响。在高于生长光强的强光下,Г和Rp随着光强的增高而升高,实验表明这可能与强光下发生的无机磷限制有关;经10mmol/L的甘露糖、0.2%PEG6000和10mmol/L的DL-甘油醛处理后,Г显著上升,前两者使Rp下降,而后者使Rp都降低。并且,衰老叶片的Г比刚完全展开的叶片  相似文献   
166.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和总DNA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双歧杆菌2种组分即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TA)和总DNA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别提取和制备双歧杆菌LTA和总DNA。采用淋巴细胞转化法和溶血空斑法分别研究它们对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双歧杆菌和总DNA对T细胞和B细胞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P〈0.05或P〈0.01),但是LTA的作用更强(P〈0.01)。结论双歧杆菌细胞壁的LTA和细胞核的总DNA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前者效能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7.
目的通过研究双歧杆菌表面分子脂磷壁酸(LTA)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生物表型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雄性昆明系小鼠,随机分组,在建立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模型的同时,每日注射双歧杆菌LTA。各组小鼠连续处理8周后处死,观察器官组织形态的变化并测定脏器指数、骨指标、血清指标。结果青年组小鼠骨干重与体重比值为1.52±0.09,血清中NO为(18.79±0.99)μmol/L;模型组小鼠骨干重与体重比值为1.27±0.13(P〈0.01),血清中NO为(14.03±2.41)μmol/L(P〈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活动减少,胸腺、肾脏、脑及睾丸萎缩;骨钙、骨磷严重减少(P〈0.01),血钙升高、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P〈0.05);而双歧杆菌LTA能显著逆转上述变化。结论双歧杆菌LTA能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衰老表型,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68.
钙磷是蜜蜂饲粮中必需的常量元素。为了探讨蜜蜂人工代用花粉中适宜的钙磷水平,本试验选取蜂王、群势基本一致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 70群,随机分为14个组,每组5群蜂,前12组饲喂采用均匀设计法配制的不同钙磷水平的人工代用花粉。第13组饲喂不加钙磷的人工代用花粉为负对照,第14组饲喂纯油菜花粉为正对照。试验从春繁开始,到刺槐流蜜期结束为止。试验期间测定蜂群的采食量、蜂群群势、幼蜂初生重,成蜂蜂体组织内钙磷含量。结果表明:当人工代用花粉中钙磷水平分别为0,0.65%时,蜂群的采食量、蜂群群势、幼蜂初生重均取得最大值;成蜂蜂体组织内钙含量与人工代用花粉中钙磷含量成正相关,成蜂蜂体组织内磷含量与人工代用花粉中钙磷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9.
针对集约化养殖模式后期硝酸盐氮和磷酸盐浓度较高的问题,实验设置生物絮团养殖尾水(BFW)和BG11培养液(BGW)两种水体环境,并以池塘常见优势微藻——绿色颤藻OC1(Oscillatoria chlorina)作为对比,研究分析了钝顶螺旋藻SP1(Spirulina platensis)对集约化养殖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70.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充当具有生物活性的养分积累和储存库。土壤微生物转化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可利用养分, 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维系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同时, 土壤微生物也与植物争夺营养元素, 在季节交替过程和植物的生长周期中呈现出复杂的互利-竞争关系。综合全球数据对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动态进行分析, 发现温带和亚热带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均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格局。热带森林四季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都低于温带和亚热带森林, 且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含量、N含量在秋季相对最低,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含量四季都相对恒定。温带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春季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森林类型; 热带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秋季显著高于其他2个森林类型。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和C:P在四季都保持相对恒定, 而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和C:P在夏季高于其他3个季节。阔叶树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含量、N含量、N:P、C:P在四季都显著高于针叶树; 而针叶树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含量在四季都显著高于阔叶树。在春季和冬季时,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阔叶树和针叶树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在夏季和秋季, 针叶树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显著高于阔叶树。对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来说, 森林类型是主要的显著影响因子, 季节不是显著影响因子, 暗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波动是随着植物其内在固有的周期变化而变化。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密切作用表现出来的对养分的不同步吸收是保留养分和维持生态功能的一种权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