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4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31.
荒漠草原柠条林地黑胸茧蜂对豆荚螟的追踪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豆荚螟寄生蜂———黑胸茧蜂Bracon nigrorufum Cushman与豆荚螟Etiella zinchenella Treitschke在空间分布、生态位、豆荚螟密度与寄生率的关系等寄生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胸茧蜂与豆荚螟不但在柠条林间的分布型十分吻合,且在单株柠条植株上的分布也相似;在树冠上、中、下3层中,均以上部聚集度最大、密度最高;在树冠东、南、西、北4个方位中,均以南方聚集度最大、密度最高。树冠上层黑胸茧蜂的寄生率高于中、下层,东面寄生率高于其他3个方位;豆荚螟密度与黑胸茧蜂寄生率为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二者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和种间竞争系数较大,说明黑胸茧蜂对豆荚螟有较强的追随关系,控制力较强。  相似文献   
832.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一类重要的植病生防因子,该菌产生的包括几丁质酶在内的细胞壁降解酶,在木霉重寄生中起重要作用。该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葡萄糖浓度、铵盐浓度、胶状几丁质三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绿木霉菌(Trichoderma,Virens)几丁质酶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葡萄糖(0.1%)和低浓度铵盐(10mmol/L)有利于几丁质酶的分泌,几丁质酶活性最高可达到6.83U;高浓度葡萄糖对几丁质酶的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在3%葡萄精浓度条件下几丁质酶的分泌水平均小于0.45U,在高铵盐浓度(100mmo/L)时,几丁质酶分泌水平在0.59~1.29U;胶状几丁质的添加可在术霉菌丝体生长早期(培养前72h)诱导几丁质酶的分泌;葡萄糖与铵盐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几丁质酶的分泌水平。  相似文献   
833.
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是地下害虫重要的生防真菌,为了明确绿僵菌对金针虫的驱避作用,本文以平沙绿僵菌WP08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Y型管等嗅觉生测方法测定了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绿僵菌分生孢子、非挥发物和挥发性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金针虫的选择行为与土壤中平沙绿僵菌分生孢子浓度密切相关,当土壤中绿僵菌孢子浓度达到5×10~8个·g~(-1)干土时,绿僵菌对金针虫表现出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0.001),随着浓度的降低,驱避作用减弱,当浓度达到5×10~6个·g~(-1)干土时,驱避作用消失;平沙绿僵菌孢子发酵液(浓度为1×10~8个·mL~(-1))对金针虫驱避作用极显著(P0.001),而挥发物对金针虫驱避作用不明显(P0.05)。本研究结果为揭示绿僵菌驱虫的内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834.
中红侧沟茧蜂在粘虫体内的发育 及畸形细胞发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秦启联  龚和  丁翠  王方海 《昆虫学报》2000,43(3):280-284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的初产卵因受雌蜂产卵器的机械挤压,在形态上有别于未产出的卵,这种机械挤压激活了蜂卵的胚胎发育。产卵后 6 h,胚带和浆膜层开始分化,20 h胚胎成形,包裹在单层细胞的浆膜层内。32~34 h,幼蜂孵化,顶部的浆膜层立即分散形成畸形细胞,尾部的浆膜层则逐渐释放细胞。1龄幼蜂具一对角质的颚,用来消灭同种竞争者。寄生后108~113 h,1龄幼蜂蜕皮进入2龄。2龄幼蜂为无头型,尾囊发达。成熟的畸形细胞(受寄生日龄6天)表面密布微绒毛,细胞内部高尔基体丰富,内质网发达,细胞核多分支。在高尔基体的两侧和细胞膜附近分布了大量的分泌小池。  相似文献   
835.
榕-蜂共生系统是桑科榕属(Ficus)植物与传粉榕小蜂专一互惠形成的生态学关系。但是,也有一些非传粉的小蜂出现在这个系统中,对榕-蜂共生系统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西双版纳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树上主要有5种非传粉小蜂,分别在榕果发育的不同阶段从果外向果内产卵。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前的花前期,Platyneura testaceApocrypta sp.和P. mayri这3种非传粉小蜂先后到果外产卵繁殖后代,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尤其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后的间花期,P. mayriA. westwoodiP. agraensis这3种非传粉小蜂相继到果外产卵,它们虽然能减少种子形成和传粉榕小蜂繁殖的数量,但最终没有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的影响。造瘿类的P. mayri可在花前期和间花期产卵繁殖,在花前期产卵时它主要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而在间花期产卵时它则更多地是影响种子的生产。  相似文献   
836.
对水稻重要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目前市场上尚无一种理想的微生物杀虫剂。昆虫病原真菌具有从体壁侵入的能力因而对刺吸性害虫的防治具有优势。为此, 本研究选用不同原寄主和来源地的3种昆虫病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12个不同菌株, 以1 100孢子/mm2孢子悬浮液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在参试的不同菌种12个菌株中, 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对褐飞虱成虫致病力最高, 10 d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3.5%, 致死中时(LT50)为4.6 d。其不同浓度孢子液对褐飞虱3个发育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 毒力大小顺序为成虫>高龄若虫>低龄若虫。黄绿绿僵菌孢子液对各处理稻株褐飞虱产卵痕部位、 卵粒均有侵染作用, 10 d侵染率分别为66.7%和51.2%, 卵龄越低, 侵染效果越好, 卵龄为0.5 d时侵染率最高。本研究表明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对褐飞虱成虫、 若虫和卵均有较强的致病性, 是一株极具应用潜力的生防真菌。  相似文献   
837.
本文对新疆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7株绿僵菌Metarhizium菌株以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为供试昆虫进行毒力测定,筛选获得高毒力菌株,并对筛选后的高毒力绿僵菌菌株进行耐短时高温能力、抗紫外线能力和耐干旱能力的测试,分析高毒力绿僵菌菌株的抗逆性,以期获得致病力高且抗逆性好的菌株,为下一步绿僵菌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依据。研究发现,M1-17、M1-13、M1-09、M1-16、M1-05五株菌株为对东亚飞蝗高致病力的菌株,平均僵虫率在80.00%~96.67%之间,LT50在2.92~3.65之间。对高温的抗性效果较好的菌株为M1-17和M1-05;对紫外线的抗性效果较好的菌株为M1-17和M1-16;而菌株M1-09、M1-17和M1-16抗旱能力较好。菌株M1-17较其它菌株具有更好的抗逆性,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38.
含小球藻和无小球藻绿草履虫的基因组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孙军  顾福康 《动物学研究》2000,21(4):257-261
以“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为材料,选用20种随机引物对光培养下含小球藻共生体的草履虫和暗培养诱导除去小球藻共生体的草履虫基因组DNA进行遗传多态分析,由扩增产物电泳图谱显示,用S401、S147、S786、S759、S86、S155、S140等随机引物扩增出866、1393、1637bp等具有相同特征的电泳条带;随机引物S174、S750、S755、S103等则扩增出1385、1852、157  相似文献   
839.
研究对中国绿水螅共生绿藻的核18S rRNA基因全长序列及其叶绿体9个基因(atpA、chlB、chlN、petA、psaB、psbA、psbC、psbD及rbcL)片段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序, 并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及叶绿体9个基因序列的整合数据分别通过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和贝叶斯分析(Bayesian inference)对中国绿水螅(Hydra sinensis)共生单细胞绿藻的系统发生地位进行了探讨。系统发生表明: (1)中国绿水螅共生绿藻属于共球藻纲(Trebouxiophyceae)小球藻目(Chlorellales), 但不属于其中的小球藻属(Chlorella); (2)来源于草履虫、水螅、地衣及银杏的共生绿藻均在共球藻纲支系, 而来源于蛙类和蝾螈的共生绿藻属于绿藻纲(Chlorophyceae)支系。无论在共球藻纲支系还是在绿藻纲支系, 不同来源的共生藻并没有排他性地聚为单系群而在系统树中与其他自由生活的绿藻混杂排列, 来自不同宿主的共生绿藻没有共同起源。  相似文献   
840.
应用寄生蜂和不育雄虫防控田间橘小实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广受关注的问题。尽管国内的一些学者就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和橘小实蝇SIT技术分别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然而关于应用该蜂和不育雄虫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进行田间联合防治的研究还未见相关报道。为此,为探讨天敌昆虫和雄性不育技术对橘小实蝇的田间综合治理(IPM)技术,开展了阿里山潜蝇茧蜂和橘小实蝇不育雄虫的田间释放试验:首先应用性引诱剂降低田间野生雄虫数量;而后,释放橘小实蝇不育雄虫,进一步降低田间橘小实蝇种群数量;最后,释放阿里山潜蝇茧蜂对田间残余的橘小实蝇卵进行追踪寄生,以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通过监测整个防控期田间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以及果实受害率和防治效果作为评价指标评价该防治方法的综合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应用阿里山潜蝇茧蜂、橘小实蝇不育雄虫并配合引诱剂的综合措施对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有明显控制作用,田间总体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此外,提出完善橘小实蝇田间防控措施的建议,并提出该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