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442篇
  15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01.
采用气质联用和嗅觉仪对分部解剖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雄虫体外挥发物进行鉴定和生测.结果表明:绿盲蝽雄虫浸提物中的主要组分有13种,包括醇类、酸类和酯类.相对含量较高的依次有丁酸已酯、反-2-丁酸已烯酯和已醇.绿盲蝽雄虫从交配不活跃期进入活跃期,其体内的丁酸已酯、反-2-丁酸已烯酯和已醇的含量都明显变化,其中丁酸已酯和反-2-丁酸已烯酯明显增加,而已醇的含量减少,表明绿盲蝽雄虫在交配活跃期,可能有大量的丁酸已酯和反-2-丁酸已烯酯释放到体外.比较绿盲蝽雄虫的不同部位的浸提物的含量,发现丁酸已酯、反-2-丁酸已烯酯和已醇主要存在于虫体胸部.嗅觉反应测试中绿盲蝽雌虫对丁酸已酯和反-2-丁酸已烯酯有明显的趋性,同时含量很少的丁酸庚酯对雌虫有明显引诱作用.因此推测丁酸已酯、反-2-丁酸已烯酯和丁酸庚酯可能是绿盲蝽雄虫释放到体外的挥发性引诱成分,并主要由胸部内的腺体分泌.  相似文献   
802.
周慧  张扬  吴伟坚 《生态学报》2012,32(7):2223-2229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以Y形嗅觉仪测定了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4—5龄幼虫虫粪、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水稻在纵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的搜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已交配的雌蜂显著趋向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和4—5龄幼虫虫粪,不趋向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的水稻。雄蜂、处女雌蜂不显著趋向健康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后水稻、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稻纵卷叶螟4—5龄幼虫虫粪。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的化学成分,并通过Y-形嗅觉仪测试已交配雌蜂对稻纵卷叶螟2—3龄幼虫虫粪化学成分标准品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已交配的雌蜂显著趋向1-十一烯和异缬草醛,稻纵卷叶螟幼虫虫粪中的1-十一烯和异缬草醛可能是稻纵卷叶螟绒茧蜂搜索寄主的利他素。  相似文献   
803.
从寄生蜂的优势度、数量和时间动态等方面,对含cry1Ab基因的Bt水稻对稻田寄生蜂群落的影响作了评价。寄生蜂各科的组成与优势度的分布在Bt稻田和对照间无显著差异,但数量低于对照,其中,优势类群茧蜂数量显著低于对照。从田间动态看,仅在寄生蜂发生的高峰期,Bt稻田中的主要寄生蜂才显著低于对照。因此,Bt水稻对靶标害虫主要寄生蜂尤其是茧蜂可能具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04.
以含共生藻绿草履虫 (CCP)、恢复型绿草履虫 (RCCP)和无共生藻绿草履虫 (CFP)为材料 ,探讨共生体对宿主生长、细胞大小、抗氧化能力和细胞质糖含量的影响。 3种细胞培养液中 ,细胞培养密度峰值分别为 15 0 0、 80 0和 5 0 0个 /mL ,对应的生长峰值期分别在第 14天、第 14天和第 8天。CCP细胞比CFP约长 2 2μm ,约宽 16 μm ;RCCP在CCP和CFP之间。对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O2 化学发光的抑制效果不同 :随匀浆液浓度 (μL/mL)从 2 0增加到 10 0时 ,CCP抑制率提高了 6 7% ,RCCP提高了 4 2 % ,而CFP和小球藻仅分别为 2 7%和<10 %。细胞质葡萄糖和麦芽糖含量差异巨大 :CCP分别为RCCP的 4和 2倍 ,而CFP是RCCP的 1/ 4和 1/ 2。看来 ,绿草履虫在这个共生系统中受益。  相似文献   
805.
广东橘小实蝇寄生蜂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广东省橘小实蝇的寄生蜂4科8种,包括茧蜂科Braconidae的阿费氏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1932)、凡氏费氏茧蜂Fopius vandenboschi(Fullaway,1952)、长尾全裂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1905)和弗氏短背茧蜂Pasyttalia fletcheri(Silvestri,1916)、姬小峰科Eulophidae的印啮小蜂Aceratoneuromyia indica(Silvestri,1910)、小蜂科Chalcididae的吉氏角头小蜂Dirhinus giffardii(Silvestri,1914)和匙胸瘿蜂科Eucoilidae的柔匙胸瘿蜂属Aganaspis sp.1和Aganaspis sp.2。  相似文献   
806.
简述了拱茧蜂属Fornicia Brullé研究的历史沿革、中国的研究现状、属征及世界分布等,描述了1新种:长角拱茧蜂Fornicia longiantententenna sp.nov.,与其相似种作了比较.模式标本存放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807.
毛竹中NYE基因的分离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tNYE1是拟南芥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降解的重要调控基因,本文用AtNYE1为诱饵基因,通过NCBI tblastn在毛竹的cDNA文库中找到3个与其相似性较高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PeNYE1、PeNYE2和PeNYE3。为了验证其是否具有AtNYE1相似的功能,分别将它们的编码区构建到带有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强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上,并通过冻融法将这3个表达载体导入GV3101农杆菌。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这3个基因分别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及在拟南芥植株中稳定表达,结果显示,瞬时过表达和组成型过表达PeNYE1均导致了叶片的黄化,而瞬时或组成型过表达PeNYE2或PeNYE3均未观察到黄化表型。这些结果表明PeNYE1是毛竹中叶绿素降解的重要调控基因。  相似文献   
808.
用YADE法扩增了球孢白僵菌T—DNA插入突变体T12中与T—DNA左边界相连的基因组序列。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金龟子绿僵菌的羧基转运蛋白的全长cDNA,MaJEN1。MaJEN1全长1695bp,其中含有长为1524bp的开放阅读框(0RF),编码508个氨基酸的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粗糙脉孢霉和啤酒酵母菌的羧基转运蛋白JEN1相似性分别为69%和31%。采用PCR扩增得到了MaJEN1的基因组序列GMaJEN1,序列分析发现,GMaJEN1含有两个内含子。Southern杂交发现GMaJEN1在金龟子绿僵菌基因组上为单拷贝。利用RT—PCR法对MaJEN1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aJEN1在蟑螂壳诱导培养基中表达,在该培养基中的表达受葡糖糖抑制。进一步采用YADE法得到了长为1626bp的GMaJEN1上游序列,其中含有可能的葡萄糖抑制调控序列。  相似文献   
809.
为提高抗菌肽的表达,设计在抗菌肽基因的N端融合一段编码酸性肽的片段以及减轻表达产物对宿主的毒性,通过含有酶切位点的接头将该融合肽基因以同向串连的方式连接成多拷贝基因,克隆至pUC19载体。为此,分段设计合成了编码天蚕素A-蜂毒素杂合肽和酸性肽的DNA片段。首先将其连接成融合肽全基因,然后分别与含相同粘性末端的前后接头连接。通过控制基因和接头加入的量及次序,可得到两侧有EcoRI和SalI酶切位点的同向串连的多拷贝基因。选取合适拷贝数的基因,将其克隆至pUC19载体,PCR扩增和DNA测序证明多拷贝基因构建成功且基因方向相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简捷高效地获得所需的多拷贝基因,为提高表达产物的量打下基因。  相似文献   
810.
目的:探究吲哚箐绿联合亚甲蓝在子宫内膜癌术中前哨淋巴结识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将亚甲蓝蓝染的淋巴结作为前哨淋巴结,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吲哚箐绿,蓝染和荧光显影的淋巴结作为前哨淋巴结。比较两组患者的前哨淋巴结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量、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例数、前哨淋巴结识别成功率,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术后随访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和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前哨淋巴结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量和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例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前哨淋巴结识别成功率、准确率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敏感度、复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皮肤坏死、过敏或永久性着色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吲哚箐绿联合亚甲蓝在子宫内膜癌术中识别前哨淋巴结的应用价值显著高于单用亚甲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