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6篇 |
免费 | 139篇 |
国内免费 | 962篇 |
专业分类
34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102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45篇 |
2010年 | 134篇 |
2009年 | 140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137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120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80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0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航天搭载与非搭载舟形藻(Navicula tenera)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子和正交实验探讨了培养液中不同浓度KNO3、Na2HPO4、FeC l3和Na2S iO3对通过“神舟5号”飞船搭载与非搭载舟形藻(Navicula tenera)生长的影响,确立了适合搭载与非搭载舟形藻生长的最佳培养基组合。结果表明,经搭载后舟形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组合发生了变化。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适合搭载舟形藻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含300 mg.L-1KNO3、60 mg.L-1Na2HPO4.12H2O、24 mg.L-1FeC l3和700 mg.L-1Na2S iO3.9H2O的F/2培养基;适合非搭载舟形藻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含600 mg.L-1KNO3、60 mg.L-1Na2HPO4.12H2O、12mg.L-1FeC l3和700 mg.L-1Na2S iO3.9H2O的F/2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2.
海南椰心叶甲病原菌金龟子绿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是椰子的重要害虫,近年来,该虫在海南岛发生普遍,椰子受害严重。由于椰心叶甲受到自然界中某些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在受害的椰子树心叶上常可发现椰心叶甲僵虫,并发现大部分僵虫表面长出了霉菌,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椰心叶甲僵虫表面的霉菌中分离出绿僵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从僵虫表面刮下孢子或菌丝体,置于绿僵菌选择性培养基(DOA)上培养,挑出真菌菌落,经纯化后,进行生物学特性、菌落生长速率及产孢量的测定,并从PPDA、OMA、VSA和PDA中筛选菌落生长及产孢最适培养基,同时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对椰心叶甲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均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etschnikoff)],PPDA是菌落生长及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大多数菌株对椰心叶甲有较强的致病力。选取强毒菌株MA4在田间进行防治效果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能显著降低椰心叶甲成虫的虫口密度。这些金龟子绿僵菌菌株是首次从海南的椰心叶甲僵虫中分离到的昆虫病原真菌,该菌对海南的椰心叶甲具有很好的生防潜能。 相似文献
203.
绿穗苋是一种药食兼用作物,其中多糖成份具有很高的药食价值。本研究以绿穗苋地上部分为材料,以微波和超声波两种方法对绿穗苋多糖进行提取,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通过水提醇沉的方法得到绿穗苋粗多糖。综合比较两种提取工艺,提取效果最佳工艺为微波提取法。其条件为:提取时间41.42 min,提取功率211.65 W,料液比1:33.338 (g/mL),实际得率为13.25%。该研究结果促进绿穗苋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绿穗苋多糖的提取工艺及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4.
集胞藻PCC6803铜离子诱导表达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胞藻PCC6803中,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某些生存必需的基因则无法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突变株。为研究集胞藻PCC6803中此类基因的功能,在其基因组中构建了一个petE基因启动子(PpetE)控制的铜离子诱导表达的平台。将集胞藻PpetE装配在lacZ报告基因的上游,通过同源双交换整合到这种蓝藻的基因组中。通过调节培养基中铜离子的浓度发现,lacZ的表达能够人为控制。特别是当铜离子浓度在6-400nmoL/L范围时,LacZ活力随铜离子浓度增加呈S型增长关系。利用这个铜离子诱导表达平台,可以控制某些必需基因的表达:提供铜离子维持细胞生存;而撤去铜离子时则关闭基因的表达,可以观察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5.
记述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县茶园的蟹蛛科绿蟹蛛属1新种,广西绿蟹蛛Oxytate guangx-t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206.
近30年来,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在亚太椰子产区扩散蔓延,成为棕榈植物上主要害虫。2002年,该害虫入侵我国海南并暴发成灾。化学防除是控制椰心叶甲危害的首要措施,其中包括挂药包等农药缓释技术,而生物防治是控制该虫扩散蔓延的经济有效措施。从感病椰心叶甲虫体上分离的微生物杀虫剂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被我国和其他多个国家应用。椰心叶甲天敌寄生蜂的引进利用是可持续控制该害虫发生的重要措施。幼虫寄生蜂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和蛹寄生蜂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是椰心叶甲的两种重要天敌。2004年,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心叶甲啮小蜂被引入到我国,经扩繁释放后,取得了良好的控害效果,其中有些地区的椰甲截脉姬小蜂寄生率可达90%,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可达100%。连续放蜂,且椰心叶甲种群有合适虫龄被寄生蜂寄生是控害效果的关键。气候等生态因子也可能是影响寄生蜂控制靶标害虫效果的因素,应进一步加强研究。论文最后提出了未来椰心叶甲防控的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7.
马勒姆杯棕鞭藻(Poterioochromonas malhamensis)是典型的混合营养型单细胞鞭毛藻,因个体微小且形态多变,该鞭毛藻的正确鉴定十分困难,且至今针对该物种一直没有详细全面的形态描述。从小球藻的大规模培养中分离出一株捕食性鞭毛藻P. malhamensis CMBB008,利用荧光染色、扫描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获取该物种的SSU rDNA和rbc L基因序列用于探讨该物种的系统发育地位。文章在前人形态描述的基础上,详细记录了囊壳和叶绿体的形态:囊壳柄长18.3—47.5μm,杯体宽8.5—11.3μm,深6.3—10.7μm;叶绿体1—2个,为中间桥接的二裂片状。文章还结合光镜和电镜观察首次报道了该物种的硅质胞囊,发现其具有独特的三层领状结构和顶端孔塞结构,并揭示了其主要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及重要代谢产物,如油滴和金藻昆布多糖液泡等。通过不同种株间的比较研究发现,作为Poterioochromonas属重要形态特征的囊壳和叶绿体,由于形态变异性高,不适合用于P. malhamensis的鉴定,而胞囊形态很可能作为Poterioochromo... 相似文献
208.
摘要:拟南芥中近来发现的定位于叶绿体的膜嵌合金属蛋白酶EGY1影响叶绿体发育与脂肪酸合成,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集胞藻PCC6803 (Synechocystis sp. PCC6803)中slr0643、sll0862基因编码同源蛋白。【目的】为了鉴定这两个基因的功能,【方法】本文通过同源重组插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切断目的基因,分别构建了slr0643::km和sll0862::km两种突变体,检测突变体的生理生化表型。【结果】在30℃,20 μE/m2s自养培养下,slr0643::km与野生型相比,早期 相似文献
209.
该文描述了自青海南部发现的罂粟科绿绒蒿属一新种,短丝绿绒蒿。此种可能隶属琴叶绿绒蒿亚属,滇西绿绒蒿组,滇西绿绒蒿系,与此系其它种的区别在于此种的披针状条形花瓣,较少、较短的雄蕊(花丝长1~5 mm),无花柱的雌蕊,和被具短毛的硬毛的子房。 相似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