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31.
为探究温度对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性腺发育的影响, 研究连续两年对池蝶蚌性腺进行雌雄同体现象筛选及跟踪观察, 并采用5个温度诱导池蝶蚌生殖滤泡分化。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池蝶蚌的性腺进行qRT-PCR检测, 同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性别决定关键基因Dmrt1进行细胞定位。结果显示: 在自然条件下, 6月龄池蝶蚌出现了雌雄同体现象, 28月龄的雌雄同体蚌到30月龄左右会出现不同性别的分化(77.8%分化为雄蚌, 16.7%维持雌雄同体现象, 5.5%分化为雌蚌)。在不同温度刺激下, 14月龄池蝶蚌出现了雌雄同体和性逆转现象。32℃刺激, 14月龄雄蚌出现12.5%雌雄同体; 27℃刺激, 14月龄雄蚌和27月龄雄蚌分别出现37.5%和12.5%性逆转; 23℃刺激, 14月龄雌蚌出现14.29%性逆转; 19℃刺激, 14月龄雌蚌出现25%性逆转。qRT-PCR结果显示: Dmrt1在胚胎及6、27月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时期, 32℃刺激, 在27月龄雄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温度, 19℃刺激, 在14、27月龄雌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温度; Fem1b、Fem1c的时空表达趋势基本一致, 与Tra2a大体一致, 在5、32月龄与Sox9相互抑制; 19℃、23℃和27℃刺激, Fem1b、Tra2a和Sox9三个基因在14月龄雄蚌中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温度, 且23℃刺激, Sox9在27月龄雄蚌中表达也显著高于其他温度; Foxl2在27℃下的27月龄雌蚌中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温度。Tra2a、Fem1b、Fem1c、Sox9和Dmrt1五个基因在不同月龄的雌雄同体蚌内表达有显著差异, Foxl2在雌蚌和雌雄同体蚌内表达显著高于同期雄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显示, Dmrt1 mRNA阳性信号主要定位在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中。综上所述, 温度影响池蝶蚌生殖滤泡的分化, 27℃及以上的高温容易诱导雄蚌向雌蚌逆转或产生雌雄同体现象, 23℃及以下的低温容易诱导雌蚌向雄蚌逆转; 并且温度很可能是通过调控Dmrt1等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从而调节生殖滤泡分化的。  相似文献   
132.
2008年9~10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测定了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在自然条件下的野外活动体温,实验室条件下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静止状态下丽棘蜥的体温以及昼夜体温变化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丽棘蜥的野外活动体温(Tb)高于基质温度(Ts)和空气温度(Ta),并与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Tb=2.938+0.994Ts,r2=0.926,F1,60=751.66,P0.0001;Tb=2.045+0.955Ta,r2=0.897,F1,60=523.39,P0.0001)。丽棘蜥的野外活动体温存在明显的月份间差异,但无年龄上的差异。环境温度为9~35℃的实验条件下,丽棘蜥的静止体温(Tb)与环境温度(Te)呈正相关关系:Tb=2.5446+0.8881Te(F1,73=156.34,r2=0.990,P0.001);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环境中,丽棘蜥的昼夜体温显著高于空气温度和基质温度(P0.05),并与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Tb=8.060+0.683Ta,r2=0.313,F1,70=31.86,P0.0001;Tb=9.101+0.614Ts,r2=0.258,F1,70=24.341,P0.0001)。丽棘蜥的选择体温、耐受低温和耐受高温分别是29.51℃±0.31℃、6.33℃±0.26℃和40.40℃±0.69℃。丽棘蜥的体温调节模式既有行为调节也有生理调节,但是相对于其他活动较多的蜥蜴而言,丽棘蜥的生理调节能力较弱,这可能与其运动能力比较强的行为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33.
[目的]初步明确高毒菌株VDG1特异片段SCF73与大丽轮枝菌致病力的关系.[方法]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和PCR鉴定,明确大丽轮枝菌高毒菌株VDG1相对于低毒菌株VDG2的特异片段SCF73 ;构建SCF73片段敲除质粒,导入农杆菌AGL-1,应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丽轮枝菌VDG1,抗性筛选和PCR扩增鉴定SCF73敲除转化子 ;利用果胶、纤维素和淀粉培养基模拟分析ΔSCF73降解细胞壁组分的能力,采用定量蘸根接种法鉴定其对感病棉种军棉1号的致病力.[结果]确定了大丽轮枝菌VDG1的特异片段SCF73,长度为27.1 kb,预测编码5个基因,推测2个基因具有水解酶功能 ;筛选获得了3个ΔSCF73突变株 ;突变株利用细胞壁组分的能力与野生型菌株VDG1相比无显著差异 ;突变株对感病棉种军棉1号的致病力显著减弱.[结论]高毒力菌株VDG1特异片段SCF73在大丽轮枝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4.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999-1006
采用同源克隆策略和RACE技术,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组织中成功克隆得到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共1838 bp,开放阅读框为1257 bp,编码418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为75 bp,3'端非编码区为506 bp,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的登录号为JX41622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三角帆蚌钙网蛋白基因具有一段信号肽序列、两条典型的钙网蛋白家族标签序列KHEQNIDCGGGY和IMFGPDICG、三个保守的N-、P-和C-端功能域及内质网前导序列HDEL。NJ法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三角帆蚌首先与海洋双壳类紧密聚在一起,且与蚯蚓等环节动物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支,然后依次与虾类、昆虫、鱼类、两栖类、哺乳类聚在一起。经荧光定量PCR检测,钙网蛋白基因在三角帆蚌的外套膜、闭壳肌、斧足、鳃、肝脏、性腺、心脏、肠等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外套膜、鳃和斧足等与贝类钙代谢相关的组织中表达量较高预示其可能参与三角帆蚌的钙代谢。不同Ca2+浓度处理试验的结果表明,随着水体中Ca2+浓度逐渐升高,三角帆蚌钙网蛋白基因在外套膜中的表达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60 mg/L时达 到最高峰,表明适宜的Ca2+浓度可促进钙网蛋白基因表达,而过高的Ca2+浓度则会抑制其表达。同时在60 mg/L Ca2+浓度条件下,对三角帆蚌外套膜进行不同时间的表达试验,结果表明钙网蛋白基因的表达量随时间推移先上升,并于48h达到最大表达量,而后逐渐下降。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钙网蛋白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5.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203-208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136.
中国蚌螨属水螨一新种记述(蜱螨亚纲,蚌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从我国江西省淡水蚌中采到的蚌螨科Unioncolidae水螨1新种,簇刺蚌螨U.(Anodontinatax)penicillat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系.簇刺蚌螨,新种Unionicola(Anodontinatax)penicillatus sp.nov.(图1~11)正模♂,副模1♀,江西鄱阳湖,1998-11-11,文春根采自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woodiana(Lea).鉴别特征新种近似于中间蚌螨U.(Anodontinatax)intermedia(Koenike,1882),但通过以下特征区别后者:雄螨具有背小板,雄螨Ⅳ-L-4-5的密刺毛数量为8~10和22~24(后者为18~20和17~19),射精复合体的形状和须肢的分叉腹小爪.词源:拉丁词"penicillatus"意思为"一簇毛的",指新种因雄螨Ⅳ-L-4-5有一簇刺毛而命名.  相似文献   
137.
冯炎 《动物分类学报》2008,33(1):227-228
对丽蝇科Calliphoridae裸变丽蝇属Gymnadichosia Villeneuve,1927三尖裸变丽蝇G.tribulis Villeneuve进行再描述,并附主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8.
韩成香  方琦  李凯  胡萃  叶恭银 《昆虫学报》2008,51(10):1003-1010
为了探讨蛹期寄生蜂对寄主蛋白代谢的寄生生理效应,利用Bradford蛋白含量测定法、Western免疫印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研究了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蛹被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寄生后其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及芳基蛋白组成与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寄生蛹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的组成与未寄生相比基本无明显差异; 不论寄生与否寄主蛹脂肪体和血淋巴中芳基蛋白亚基分子量均为80 kDa,该亚基在脂肪体中未出现降解现象,而在血淋巴中仅于寄生后12 h的寄主蛹中呈现2条分子量相近的Western免疫印迹带,说明其降解可能先于未寄生对照。就含量而言,寄生蛹脂肪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除寄生后24 h外均显著低于未寄生对照,芳基蛋白含量除寄生后48 h外也均显著低于未寄生对照,其中寄生后12 h的含量仅为未寄生的32.0%。寄生蛹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多低于未寄生蛹,且寄生后2,12,24 h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芳基蛋白的含量均有低于未寄生的趋势,其中寄生后12 h的含量为未寄生的17.0%。综合认为,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生可导致寄主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及芳基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9.
云南野生茄资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萎病是目前茄子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收集、鉴定、筛选抗性资源,尤其是从野生近缘种中发掘抗性基因并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茄子黄萎病危害的优选途径。云南省拥有丰富的野生茄子资源但尚未有效利用。本研究针对云南省茄子主产区收集到的3种黄萎病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和真菌18S r DNA/ITS鉴定,均属于大丽轮枝菌,并通过致病力鉴定,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菌株(QZ-S);应用菌株QZ-S,通过苗期人工接种的方法对45份云南野生茄子资源开展黄萎病抗性鉴定,最终筛选出2份高抗材料(蒜芥茄和喀西茄)、2份抗病材料(水茄和多裂水茄)、6份中抗材料(1份刺天茄和5份红茄);此外,还筛选到了1份黄萎病高感材料239-3-2。本研究筛选出的材料可应用于茄子黄萎病抗病育种,为茄子及其他作物黄萎病抗病育种提供抗源。  相似文献   
140.
内脏团插核术刺激对三角帆蚌血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血细胞的类型及内脏团插核手术刺激对血细胞形态结构和数量的影响,研究利用相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对三角帆蚌血细胞进行了形态学研究。流式细胞术光散射图谱显示血细胞被分两类,一类为颗粒度高的大细胞,另外一类为颗粒度低的小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显示,血细胞可分为胞体暗、折光性差和胞体明亮、折光性强的两类;Giemsa和H.E染色显示细胞分为胞质染色不均一、胞内颗粒明显和胞质染色均一、胞内颗粒不明显的两类;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显示,颗粒明显的细胞胞质内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较丰富,颗粒不明显的细胞胞质内细胞器较少;负染结果表明血细胞主要分为表面不光滑、突起明显和细胞表面光滑、突起较不明显的两类。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见,三角帆蚌血细胞分为颗粒明显的细胞和颗粒不明显的透明细胞两大类。内脏团插核术刺激后,血细胞的形态和比例均发生显著变化。血细胞形态更多样,伪足状突起更明显,细胞内囊泡状物质增多,血细胞密度显著增高(PP<0.01)。研究表明,作为三角帆蚌免疫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血细胞,在插核手术后,其类型、形态结构和数量均产生明显变化,这是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免疫防御反应,其中颗粒细胞担负着主要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