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61.
目的观察粪菌移植(FMT)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内Th1/Th2平衡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共48只雄性C57BL/6小鼠,按3∶2∶1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和粪便供体组。其中干预组24只小鼠自由饮用2%DSS溶液,第6天时再次称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粪便滤液组(A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并分别灌肠给予粪便滤液(500mg/mL,0.3mL/次)、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混悬液(25mg/mL,0.3mL/次)和生理盐水(0.3mL/次),每日2次,连续5d;对照组分为急性结肠炎组(D组)和正常对照组(E组),每组6只,分别自由饮用2%DSS溶液和蒸馏水7d后处死;粪便供体组(F组)正常进食饮水,采集新鲜粪便制作粪便滤液。评估疾病活动指数、脾脏指数、结肠长度和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结肠组织Th1/Th2细胞及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和IL-10)的表达。结果 (1)粪菌移植治疗明显改善结肠挛缩和病理损伤(P0.05),而脾脏指数明显增加(P0.05);(2)粪菌移植使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的T-bet阳性细胞和Gata-3阳性细胞表达升高,T-bet/Gata-3平衡右移;(3)粪菌移植使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水平下降。结论粪菌移植促进结肠炎小鼠的结肠黏膜修复,可能与调节结肠组织Th1/Th2细胞平衡,下调炎症因子,介导Th2免疫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62.
目的:探讨肠炎康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5-羟维生素D(25-(OH)D)、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8例溃疡结肠炎患者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作对照组(n=49)与研究组(n=49),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加用肠炎康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TNF-α、25-(OH)D、YKL-40,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醇(SOD),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TNF-α、YKL-40、MDA、PLT、D-D、C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25-(OH)D、SOD、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炎康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可靠,可调节血清TNF-α、25-(OH)D、YKL-40分泌,缓解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血液高凝、免疫功能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263.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CRP,IL-10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0(IL-10)水平、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及TNF-α水平均下降,而IL-10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CRP及TNF-α水平较低,而IL-10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能够抑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降低CRP、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临床疗效较好,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64.
徐新华 《蛇志》2010,22(2):153-154
慢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黏膜下甚至肌层的病变,主要发生在降结肠、乙状结肠,也有累及全结肠的病例。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黏液便、脓血便和黑急污熏等为主症。由于病因未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作者采用中药口服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5.
探讨葛花解酲汤对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 UCAC)的“炎-癌转化”小鼠结肠组织中相关原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80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选出10只为空白组(K组),其余70只建立脾虚湿热模型。脾虚湿热模型建立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1、2、3周期组(M1、M2、M3组)、葛花解酲汤高、中、低剂量组(G、Z、D组)和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Y组),10只/组,以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 AOM)/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继续建立UC-UCAC的“炎-癌转化”模型。各组给予对应药物治疗4周。观察小鼠一般状态;统计小鼠体重变化;电镜下观察小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WB和RT-qPCR分别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jun、c-fos、c-myc、p53、RB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与K组比,M3组小鼠一般状态差,体重增长量显著下降(P<0.01),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核染色不均匀,细胞内线粒体等见大量增生肿胀,c-jun、c-fos、c-myc蛋白及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p53、RB1蛋白及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M3组比,各治疗组小鼠一般状态改善,体重增长量升高,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核染色较均匀,细胞内线粒体等增生肿胀情况改善,c-jun、c-fos、c-myc蛋白及基因表达降低,p53、RB1蛋白及基因表达升高,以G、Z和Y组最为显著(P<0.01,P<0.05)。葛花解酲汤可能通过抑制原癌基因c-jun、c-fos、c-myc的激活,促进抑癌基因p53、RB1的表达,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延缓炎-癌转化进程,修复受损的结肠黏膜组织,预防UC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6.
针对成人结肠炎引起的腹泻及使用普乐拜尔治疗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岁以上年龄组腹泻、排便次数的临床体症均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从总体看,高年龄组腹泻、排便次数均高于总体水平,而低年龄组则与高年龄相反。50岁以上年龄组腹泻人数为112人,每日排便在两次以上者占89.3%,而50岁以下年龄组腹泻人数为142人,每日排便在两次以上者占79%,明显低于50岁以上年龄组。从病史上看,病史大于8年组腹泻率明显高于病史在7年以下的两组,排便次数与2—7年组相似,明显高于病史2年以下组,腹泻率2—7年组与小于2年以下组异常无显著性。从年龄分组服用普乐拜尔疗效看,20一50岁组与50岁以上组服用普乐拜尔一周后腹泻改善不明显,服用两周腹泻明显好转,四周腹泻恢复效果最佳。而20一50岁年龄组各服药后各时间段的好转率均高于50岁以上年龄组。从病程来看,各组服用普乐拜尔两周腹泻改善明显,四周腹泻恢复率达到较高水平。而2年以下组服药后各时间段的腹泻好转率均高于2—7年组和8年以上组。324例结肠炎患者有腹泻症状的255人,占78.7%,服用普乐拜尔治疗总有效率为91.4%。  相似文献   
267.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机体炎症状态和Toll样受体(TLRs)表达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诊治的102例UC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50例体格检查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患者TLR2、TLR4、TLR5、TLR9以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表达水平。指标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中活动期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拟杆菌数量低于缓解期患者,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均P<0.05)。研究组患者TLR2、TLR4、TLR5、TLR9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中活动期患者TLRs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均P<0.05)。研究组患者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中活动期患者CRP、IL-6水平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疾病严重程度UC患者机体炎症状态和T...  相似文献   
268.
目的 构建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及探明T淋巴细胞在该模型中的特征。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FXY组、3%DSS组、FXY+3%DSS组和FXY+2%DSS组。采用DSS联合番泻叶(FXY)建立脾虚湿蕴证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结束后,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CD4/CD8 T淋巴细胞、Th1/Th2、Th17/Treg细胞水平。结果 FXY组小鼠的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3%DSS组的小鼠以便血为主,而FXY+3%DSS组和FXY+2%DSS组小鼠表现出腹泻和便血同行,但FXY+3%DSS组小鼠生存率低至50%。与Control组相比,3%DSS组、FXY+3%DSS组和FXY+2%DSS组体重、结肠长度及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TGF-β1浓度均显著降低,而DAI、结肠重量、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浓度均显著上升;FXY+3%DSS组和FXY+2%DSS组肠系膜淋巴结中的CD4、Th1、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而CD8、Th2、Treg细胞显著下降。结论 番泻...  相似文献   
269.
目的:探讨HIF-1琢和COX-2 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及黏膜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方法:87 例UC患者根据临床病 情分为活动期(n=63)和缓解期(n=24),同期选取行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健康者40 名作为对照组,利用qRT-PCR 对外周血及黏膜 组织标本中HIF-1alpha和COX-2 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UC 患者外周血和黏膜组织中HIF-1alpha mRNA和COX-2 mRNA相对表 达量均高于缓解期患者,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UC 患者中,临床病情重型患者外周血及黏膜组 织中HIF-1-alpha mRNA 和COX-2 mRNA 相对表达量高于中型及轻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表现分级Ⅲ 级患者 外周血及黏膜组织中HIF-1-alpha mRNA和COX-2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Ⅱ级及Ⅰ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及黏膜组织中HIF-1alphamRNA和COX-2 mRNA相对表达量均与Mayo 评分呈正相关(r=0. 592、0.722 和0.694、0.456,P<0.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活动期UC 患者外周血及黏膜组织中HIF-1-mRNA 和COX-2 mRNA 相对表达量均与临床病情呈正相关(r=0.804、0.826 和0.752、0.763,P<0.05),且与内镜表现分级呈正相关(r=0.803、0.749和 0.858、0.793,P<0.05)。结论:HIF-1-alpha 和COX-2 在UC患者外周血及黏膜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70.
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体重减轻。结肠炎的病因很可能是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导致肠上皮屏障瓦解和对肠道菌群的免疫反应失调。在结肠炎条件下,紧密连接蛋白的下调表达会导致肠道对微生物配体和有害代谢物的通透性增加,最终引发全身炎症。治疗结肠炎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抑制炎症反应。然而,长期使用它们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增加对继发感染和癌症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