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背景】肠道菌群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的】全面分析近20年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WoSCC检索2000-2020年的文献,并使用VOSviewer 1.6.17、CiteSpace 5.8.R1和在线文献计量分析平台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3 146篇出版物。每年的出版物数量和被引用的频率均呈上升趋势。美国在出版物产出、H指数和国际合作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分别是美国的哈佛大学和Xavier RJ。期刊共被引分析显示,胃肠道领域的高分专业期刊Gastroenterology位居第一。关键词共现中的“expression”“probiotics”及“Escherichia coli”成为研究的热点。关键词突发检测发现“dysbiosis”“microbiome”和“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是最新的研究前沿。【结论】本研究从最新的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了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结果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期刊和合作者,促进对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3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生于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为探究转基因牛乳中提取的重组人乳铁蛋白和重组人溶菌酶对改善UC的作用,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构建小鼠UC模型,30只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模型对照组(DSS组)、低浓度乳铁蛋白组(L-rLF组,50 mg·kg-1·BW-1)、高浓度乳铁蛋白组(H-rLF组,100 mg·kg-1·BW-1)、低浓度溶菌酶组(L-rLZM组,50 mg·kg-1·BW-1)和高浓度溶菌酶组(H-rLZM组,100 mg·kg-1·BW-1)。造模后用重组乳铁蛋白和溶菌酶分别灌胃1周,取小鼠血清及结肠,观察器官病理变化,测定炎症因子以及肠道菌群等相关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低浓度乳铁蛋白组和低浓度溶菌酶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缩短量、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6、lL-1β、TNF-α)表达量、血清和肝脏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浓度显著降低,高浓度乳铁蛋白处理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显著改善。表明重组人乳铁蛋白和重组人溶菌酶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小鼠UC,为重组人乳铁蛋白和重组人溶菌酶的未来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33.
目的:观察SHIP 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结肠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炎症性肠病发生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活动期UC患者,活动期CD 患者,及结直肠癌旁正常粘膜组织(NC组)标本各20 例。将活检标本 进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SHIP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利用Western blot 半定量比较分析SHIP 蛋白表达及组间差异;Real-time RT-PCR 分析SHIP在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和组间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示UC组SHIP阳 性表达积分为(7.20± 2.53),CD 组积分为(6.50± 2.76),对照组积分为(1.10± 0.74)。t 检验组间比较UC组和CD组无统计学差异 (t=0.59,P>0.05);而UC组与NC组(t=7.32,P<0.05),CD组与NC组(t=5.98,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 检测 结肠组织SHIP表达,UC组SHIP 相对表达量为(0.314± 0.021),CD组(0.301± 0.019),NC 组(0.163± 0.027)。UC和CD组表达 无差异(t=1.44,P>0.05),而UC组,CD组与NC 组相比表达明显升高(t=13.88、13.16, P均<0.05)。Real-time RT PCR 检测UC 组 结肠粘膜SHIP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49± 0.028),CD 组为(0.645± 0.021),NC 组为(0.140± 0.015)。同样,UC组与CD 组没 有统计学差异,而其相较对照组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组织SHIP 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但其在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间没有明显差异;提示SHIP可能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4.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胃气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脾胃气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参苓白术散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utherland DAI评分均获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L-17、IL-23及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美沙拉嗪对脾胃气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235.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益生菌和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 年8 月至 2014 年8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UC 患者116 例根据其治疗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8):对照组予以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 (1.0 g/次,4 次/d)、益生菌(2~4 粒/ 次,2 次/d)治疗,观察组增用川芎嗪(1~2 片/ 次,3 次/d)治疗,2 周后比较疗效、治疗前后 的炎症因子,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55%vs 84.48%,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白细 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 6.84± 1.23 VS 18.24± 2.56 pg/mL), IL-6 (168.90± 32.49 VS 16.24± 4.23 ng/L);IL-10 (15.17± 3.21 VS 16.77± 2.53 ng/mL);肿瘤坏死因子-alpha(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alpha; 6.95± 7.25 VS 6.81± 1.84 ng/L); 与对照组治疗前、 后的IL-4(6.77± 1.52 VS 15.53± 2.75 pg/mL);IL-6 (170.21± 25.68 VS 18.17± 2.25 ng/L);IL-10(15.24± 2.83 VS 15.86± 2.24 ng/mL);TNF-alpha(17.01± 2.53 VS 7.63± 2.27 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 义(13.79%vs 6.90%,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益生菌及柳氮磺胺吡啶三联方案治疗UC 有较好的临床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36.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TNF-琢、IL-8 及IL-10 水平的影响。方 法: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UC 患者60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美沙拉嗪 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TNF-alpha、IL-8及IL-10 水平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 <0.05);治疗后,两组TNF-alpha、IL-8 水平显著降低,IL-10 水平显著 升高(均P<0.01),研究组TNF-alpha、IL-8 显著低于对照组,IL-10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UC 患者黏膜的保护作用显著,且有效抑制UC 相关的炎性反应,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37.
目的:考察乌梅丸水提液中多糖含量,建立HPLC法分析乌梅丸多糖分子量及单糖组成方法,观察其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所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为乌梅丸临床用药及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硫酸-苯酚法测定乌梅丸多糖含量;凝胶色谱法-龙智达分子量工作站测定多糖分子量;PMP柱前衍生化法HPLC分析单糖组成;DSS(3%)法建立UC小鼠模型。ICR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乌梅丸多糖2.5%,5%,10%剂量组,每组10只。造模前7天,在乌梅丸多糖治疗各组的小鼠饮水中添加乌梅丸多糖,一直给药维持至实验结束(第14天)。结果:葡萄糖在0~0.08 mg·m 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右旋葡聚糖酐标准品分子量在2500~2000000 Da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8);乌梅丸水提液中多糖含量为40.3%,纯化的乌梅丸多糖糖含量为91.6%;分子量范围在171343~525009 Da之间,分布系数D=1.18;其多糖的单糖组成主要为甘露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木糖组成,其相对含量比为1.8:1.0:19.3:32.8:4.2;乌梅丸多糖能降低结肠组织损伤程度。结论:多糖可能是乌梅丸汤剂中有效的活性成分,对小鼠UC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理化性质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乌梅丸多糖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38.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证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及其毒素是人类伪膜性结肠炎的病因。地鼠小肠结西炎被认为是最接近于该病的模型。我们用青霉素及庆大霉素的混合液经各种途径给予地鼠后建立了地鼠结肠炎模型。给药后动物出现腹泻、死亡、盲肠显著肿大,部分富肠并有出血或水样内容物。万古霉素可以保护动物免于死亡,使盲肠内容物中病原体消失。  相似文献   
239.
毛慧芳  梁永林 《微生物学报》2023,63(4):1411-143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高、患病人数多、病程缠绵的终身难治性疾病。而黏质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muciniphila)及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 SCFA)是近年来发现的对UC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的益生菌及代谢物,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归纳和总结。因此本文从肠黏膜机械、化学、免疫及生物屏障这四个角度综合分析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试图探讨A. muciniphila和SCFA对肠黏膜屏障的具体作用机理,为研究UC的发病机制、治疗手段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40.
以对硝基苯甲酸为原料,经氯化后,被氨基乙酸取代,得到对硝基苯甲酰氨基乙酸,再经还原,重氮化后,与水杨酸偶合,合成了抗溃疡性结肠炎新药-5[[4-[(羧甲基)甲酰氨]苯]偶氮基]水杨酸(Ipsalazide)。并做了红外光谱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