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6篇
  28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探讨大黄牡丹汤对TNB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作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大黄牡丹汤治疗,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和DAI评分、结肠组织学变化。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系统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β、白介素4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结果:大黄牡丹汤对TNBS结肠炎小鼠的一般状况及DAI评分有改善作用、并能缓解结肠局部的炎症,可降低血清中白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的水平。结论:大黄牡丹汤具有一定地防治TNBS所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白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72.
目的 探究Akkermansia muciniphila在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作用以及Akkermansia muciniphila通过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延缓结肠炎癌变的机制。方法 C57BL/C小鼠共30只,分为对照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每组10只,在建模结束后采用断头法处死小鼠,HE染色检测结肠病理结构,计算成瘤率。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小鼠结肠组织IL-1β、IL-6、TNF-α水平,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3组小鼠ZO-1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1、 N-cadherin、GPCR41、GPCR43、Bcl-2、 Bax等蛋白的水平,GC-MS法检测3组小鼠短链脂肪酸的水平。结果 HE发现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小鼠的结肠组织炎症浸润,肠腺水肿,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小鼠的结肠水肿和出血减轻,肠腺结构清晰。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中小鼠IL-1β、IL-6、TNF-α水平(pg/mL)(9.12±0.36、 6.36±0.42、 45.20±3.63)较对照组(3.80±0.38、 0.06±0.89、 2.10±0.14)升高(Tamhane’s T2分别为0.001、2.549、12.831,均P<0.05),经Akkermansia muciniphila灌胃后,IL-1β、IL-6、TNF-α水平(3.92±0.19、3.54±1.28、18.20±8.47)下降(Tamhane’s T2分别为6.553、2.414、5.743,均P<0.05)。免疫荧光双染法显示ZO-1和E-cadherin主要定位在结肠柱状上皮和肠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ZO-1和Ecadherin的表达(ng/mL)(0.04±0.01、0.34±0.55)比对照组(0.10±0.18、0.48±0.13)降低(Tamhane’s T2分别为0.681、4.379,均P<0.05),而经Akkermansia muciniphila处理后显著上调小鼠结肠的ZO-1和E-cadherin的表达(0.08±0.05、1.08±0.28)(Tamhane’s T2分别为7.059、5.873,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Occludin-1、 GPCR41、 GPCR43、 Bcl-2表达(ng/mL)(0.36±0.06、 0.48±0.13、 0.38±0.13、 0.34±0.55)较对照组(1.08±0.08、 0.74±0.06、 0.48±0.13、 1.64±0.11)减低(LSD-t分别为2.369、 0.304、 8.119、 2.298,均P<0.05),Bax表达(ng/mL)(1.34±0.27)较对照组(0.48±0.13)增加(LSD-t为7.727,P<0.05),与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相比,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小鼠的Occludin-1、GPCR41、GPCR43、Bcl-2表达(0.84±0.06、0.60±0.19、 1.08±0.08、 1.08±0.28)上调(LSD-t分别为1.153、 4.111、 9.472、 5.873,均P<0.05), Bax表达(0.34±0.58)下调(LSD-t为8.785,P<0.05)。短链脂肪酸检测结果显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丙酸丙酯水平(μg/mg)(0.000 066±0.000 025)较对照组(0.000 244±0.000 035)下降(LSD-t为7.448, P<0.05),而经Akkermansia muciniphila干预后,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的丙酸丙酯水平(0.000 276±0.000 049)上升(LSD-t为8.779, P<0.05), 3组中戊酸丙酯、异己酸丙酯、己酸丙酯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可降低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小鼠IL-1β、IL-6、TNF-α水平,可能通过短链脂肪酸介导GPCR调控ZO-1、E-cadherin、Occludin-1等结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强结肠的黏膜屏障,从而降低结肠炎相关癌变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3.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抗炎与促炎因子的失衡可能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卵泡抑素-1是一种具有广泛糖基化修饰的分泌糖蛋白,目前的研究倾向于是一种炎性蛋白。本研究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结肠标本中FSTL1的表达,分析探讨FSTL1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中的作用。方法:20只BALB/c小鼠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予以4%DSS喂养一周,对照组予以普通饮水一周,监测小鼠疾病症状,对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评分。观察FSTL1在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检测结肠组织FSTL1蛋白及FSTL1 mRNA表达水平,对FSTL1表达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病变主要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部分表面上皮脱落,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隐窝破坏;FSTL1蛋白表达于肠黏膜腺体间质,模型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9±1.44)和(0.6±0.5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l;实验组结肠FSTL1 mRNA平均表达水平(1.57±0.23)较对照组(0.46±0.22)明显增加,(t=10.84,P0.05)。结肠组织FSTL1mRNA表达水平与小鼠DA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850,P0.05。结论:研究中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FSTL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与小鼠DAI成正相关。提示FSTL1可能与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可以作为预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的新的炎性标记物应用。  相似文献   
174.
核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是一种多向性的转录因子,它参与多种炎症和免疫应答相关分子基因的表达,同时也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它在动脉粥样硬化、关节炎、哮喘、肿瘤等疾病的发展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炎症是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机体防御性反应,但严重或长期的炎症则会造成机体损伤。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组以慢性、周期性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疾病,长期、反复的肠道炎症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肠道纤维化及癌变的风险,而核因子NF-κB与炎症反应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就NF-κB的作用与UC的联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5.
目的: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定量灌胃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观察小鼠结肠通透性改变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F-κB p65的关系。方法:4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2组(n=24):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给予2.5% DSS定量灌胃诱发小鼠急性UC,对照组小鼠予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代替。记录两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9 d后测定两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结肠通透性、TNF-α及NF-κB p65。统计分析DAI、结肠通透性、TNF-α与NF-κB p65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结肠病理学评分、结肠通透性、TNF-α、NF-κB p65均显著增高(P均<0.01)。小鼠DAI增高与结肠通透性密切相关(P均<0.01),结肠通透性增高与TNF-α、NF-κB p65密切相关(P均<0.01)。结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DSS造模小鼠的结肠通透性显著增高,并与TNF-α、NF-κB p65增高呈正相关。TNF-α、NF-κB p65增高导致结肠通透性增高,进而导致炎症免疫反应过度增强,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6.
摘要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伴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况、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9月期间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20例活动期UC伴营养不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接受全肠外营养治疗)和研究组(60例,接受肠内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营养状况、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和肠道菌群数量,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90.00%)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8.33%)(P<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研究组治疗3周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同期,大肠杆菌数量则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活动期UC伴营养不良患者选用肠内营养进行治疗,可促进营养状况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7.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97例UC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将患者分为Ⅰ度组(34例)、Ⅱ度组(38例)、Ⅲ组(25例),另同期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9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微生物鉴定系统检测并比较所有患者肠道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的数量;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并比较所有患者H. pylori感染情况;采用DAI评分比较所有患者的疾病活动情况;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UC患者肠道菌群与DAI评分及免疫球蛋白的关系。结果 Ⅰ度组和Ⅱ度组患者H. pylori阳性率分别为50.00%和31.58%,均显著高于Ⅲ度组的20.00%(χ2=6.026, P=0.049)。Ⅰ度组、Ⅱ度组、Ⅲ度组患者肠道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多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且相较于Ⅰ度组,Ⅱ度组、Ⅲ度组...  相似文献   
178.
目的:探究腹部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116例患有NEC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依据修正Bell-NEC分级标准将之分为确诊组(n=50)和疑似组(n=66),再依据临床转归分为手术组(n=37)和内科治愈组(n=79),对比确诊组和疑似组的腹部超声与X线检查结果,以及内科治愈组和手术组的腹部超声与X线检查结果。结果:在确诊组和疑似组中,腹部超声对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摄片(P0.05)。腹部超声还发现了肠道蠕动缓慢、肠道蠕动消失和腹腔积液;内科治愈组腹部超声对肠壁增厚、肠管扩张和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低于手术组(P0.05);内科治愈组X线摄片对肠管扩张的检出率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腹部超声能够提高NEC的检出率,且对NEC的临床转归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9.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菌群改变及抗体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机体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梯度稀释法进行菌群分析 ,同时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IgG、IgM、IgA。 结果 :发现服用培菲康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急性期菌群与正常人相比 ,肠杆菌 (8 82± 0 6 9,P <0 0 5 )、肠球菌 (7 73± 0 2 1,P <0 0 1)及小梭菌 (6 6 8± 0 78,P <0 0 1)的数量显著增加 ,而双歧杆菌 (6 89± 0 34,P <0 0 1)和乳杆菌 (6 95± 0 5 2 ,P <0 0 1)的数量明显下降 ,且缓解期与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拟杆菌 (7 2 6± 0 0 3,P <0 0 5 )及双歧杆菌 (7 5 9± 0 34,P <0 0 1)较急性期明显上升 ,小梭菌 (6 13± 0 6 6 ,P <0 0 1)明显下降。未服用培菲康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急性期菌群中服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肠杆菌 (8 77± 0 89,P <0 0 1)和肠球菌 (7 75± 0 38,P <0 0 1) ,小俊菌 (6 6 4± 0 4 3,P <0 0 1)明显增加 ,而双歧杆菌 (6 98± 0 2 5 ,P <0 0 1)和乳杆菌 (6 83±0 6 2 ,P <0 0 1)明显下降。治疗后肠杆菌 (8 93± 0 6 0 ,P <0 0 1) ,肠球菌 (7 6 1± 0 39) ,小梭菌 (6 6 8±0 72 ) ,有所下降 ,双歧杆菌 (7 12± 0 35 )和乳酸杆菌 (6 6 8± 0 72 )有所上升 ,但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从两组用药前后的  相似文献   
180.
目的 探讨整肠生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以及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8~10周龄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3% DSS)、5-ASA组(3% DSS+5-ASA 200 mg/kg灌胃)和整肠生组(3% DSS+联合整肠生及5-ASA灌胃),每组10只,造模7 d。观察各组小鼠便血程度、组织学损伤情况,通过投射电镜观察各组肠道上皮间紧密连接改变情况,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的方法,检测小鼠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Claudin-2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5-ASA组和整肠生组小鼠便血程度明显减轻,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整肠生组与5-ASA组比较,便血减轻,DAI评分降低(P<0.05)。(2)电镜显示,对照组肠上皮间紧密连接呈一条致密条带,结构完整,见细胞桥粒,微绒毛光滑、排列整齐,细胞间隙狭窄;模型组肠上皮间紧密连接结构松散、模糊、密度降低,桥粒结构消失,微绒毛稀疏,短缩且长短不一,细胞间隙增宽;各治疗组的紧密连接的破坏情况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整肠生组紧密连接清晰,细胞间隙缩窄,微绒毛排列整齐,出现细胞桥粒。(3)应用Western blot和Real time-PCR法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Occludin、ZO-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下降,Claudin-2表达显著上调(P<0.05);各治疗组较模型组Occludin、ZO-1蛋白表达上调,Claudin-2蛋白表达下调(P<0.05),整肠生组较单用5-ASA组更明显提高Occludin、ZO-1蛋白和mRNA表达。(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DA含量增高,SOD活性降低,与5-ASA组相比,整肠生组能更显著地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性(P<0.05)。结论 联合应用整肠生通过调节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和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来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上皮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